■河南邓州 许满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有一件商前期青铜建筑饰件(图1),器高19厘米,正面宽18.8厘米,侧面宽16.3厘米,两侧面中间的长方形孔为6×4.2厘米,重6公斤。青铜建筑饰件正面近似正方形,左右两侧向后折90度,使侧面呈长方形,中间各有一长方形孔。饰件上下与侧边均有3.4厘米左右的内折边,上折边正中有深0.6厘米的凹槽,且折边呈微向上倾斜状,俯视整体为“凹”字形。饰件正面饰单线阴刻兽面纹,兽面由角、目、鼻、口等几部分组成。兽面的双角巨大,且有似鹿角状分叉,两目圆睁,长鼻,眼角上扬,两侧用双线勾画出大鼻涡,阔口利牙,颇有威严之气。兽面四周外侧用阴线勾勒出的线条,既似云纹,又像兽面的毛须。器物两侧面纹饰(图2)近同,长方孔周围各饰一组阴纹龙虎博象图案。上侧和右侧为一曲体龙纹,形态与蛇形相似,曲身卷尾。龙身两侧用阴线勾出线条,似变形的爪,龙头部由角、目、鼻等组成,两眼突出,眼角上扬,颇显嗔怒之像。侧面下方为一虎纹,虎口大张呈吞吃状,腰背弯曲,尾部下拖而微微上卷,四肢短小,爪牙突出,极具攻击状。侧面左侧为一象形纹饰,象头在龙首下,尾在虎口前,象首长鼻上卷,眼睛倒立,四肢作蹲卧状,躯体和尾部较为抽象,其形态可表示出臣服的含义。《河南省文物志》:“1989年12月,郑州市区西北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青铜建筑饰件,造型独特,制作规整,纹饰清晰且精美,线条流畅,是商代前期青铜器中极为少见的精品,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建筑饰件。” 据考古专家研究,此类青铜建筑构件古名曰“金釭(读gāng)”,是古代宫殿壁带间横木上的环状金属装饰物。金釭可分为内转角、外转角、中段、尽端四种形制,主要用于连接房屋的木制构架,可以垂直连接,也可以水平对接,一般用于接口与转角处,起到加固和装饰作用。我国木构架建筑的连接方式,从最早的绑扎连接到后来的榫卯连接之间应该有个过渡,可能为金属连接。青铜建筑饰件,外表华丽而内部中空,显然应是环套或附着于当时大型建筑构件上之上的“釭”。东汉史学家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李善注:“列钱,金釭也。”李贤注:“列钱,谓以黄金为釭,其中衔璧,纳之于壁带,为行列历历如钱也。”《文选·何晏》:“皎皎白间,离离列钱。”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皎皎白间,离离列钱。”“金釭”“列钱”是宫殿墙上用镶嵌着玉石的金环排列在一条横木上,像连贯成串的钱,故称。《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颜师古注:“服虔曰:‘釭,壁中之横带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其釭中着玉璧、明珠、翠羽耳。”《后汉书·琅邪孝王刘京传》载:东汉永平五年(62)光武烈皇后崩,汉明帝悉以太后遗金宝财物赐京。光武帝刘秀十子刘京,都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好修宫室,穷极伎巧,殿馆壁带皆饰以金银。清乾隆经学家王念孙《广雅疏证》:“凡铁之空中而受枘者,谓之釭。”据建筑学专家推断,釭的形制特点是中空而能环套或附着于建筑构件之上,起着装饰和保护建筑构件的作用(图3)。 无独有偶。陕西凤翔、咸阳、始皇陵园等处的秦宫殿遗址区也都发现具有精美图案花纹的铜建筑构件,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是凤翔姚家岗秦宫遗址,曾先后三批出土数十件铜构件(金釭)。有曲尺形、楔形、长方形、近似方形等,上面铸有蟠螭纹样。其饰件佐证秦人亦盛行青铜建筑构件,以宫殿壁带上为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杰祥认为:小双桥遗址正位于商都隞邑的南郊,其中的高台建筑当是商人的祭天之坛。该遗址出土的商代兽面纹建筑饰件,下面着地,上面中空,用以竖立门橛木柱,两侧长方形穿孔,用以穿越门限(即现今称作的门槛),正、侧两面花纹也都能充分显现出来。此器造型庄重,纹饰华美,正适于安装在宫门正中显眼之地,应当就是安装在当时宫门正中门橛短柱下面的青铜釭器。郑杰祥认为,小双桥遗址位于文献记载的商王仲丁迁居隞都的南侧,其时代与商王仲丁所处时代相同。根据其文化内涵的分析,该遗址应是商都隞邑的附属建筑,也是一处当时商王朝的大型祭祀场地。按我国历代王朝多有在王都南郊祭祀天地神祖的活动,商周时代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