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寶雞石鼓山四號墓出土的犧尊 付 强 上海三唐美術館 在《談談寶雞石鼓山四號墓出土的犧尊》一文中,我們談了一下對於石鼓山四號墓出土犧尊一些初步的看法[1],文章發表後,受到眾多好友的關注和幫助,使得我們對於這兩件犧尊的認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現寫出來,再與大家交流。 石鼓山出土的這兩件犧尊的動物造型,發掘者認為主體為鹿形,綜合了食草類、食肉類動物的諸特徵[2]。胡小玉先生也認為這種犧尊的動物造型是鹿形,並指出除了石鼓山發現的這兩件外還有兩件,分別是1984年秋陝西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張家坡西周墓(M163.33)出土的鄧仲尊(鄧仲犧尊),和亞此犧尊[3]。日本著名青銅器研究學者林巳奈夫先生在研究亞此犧尊時指出,這種動物是赤麂,日語中稱其為吠鹿,在西周時代的青銅器中,特別是提梁卣兩端的獸首多用赤麂的頭部,這種動物麂角的下部是骨頭,其上有毛皮,骨頭上長出有一個分叉的角。它們是中型動物,沒有什麼可怕之處,也不會給人類造成傷害[4]。我們認為林巳奈夫先生的這個看法是正確的。
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成體體重16-25千克,體長75-115釐米。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中國分佈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佈區狹窄,已列為國際一級瀕危動物。僅雄麂具短角,角幹向後伸展,角尖內彎,不分杈或僅分一小杈,角基部在臉上形成縱棱脊。皮毛較其他鹿科動物短而細,四肢細長、蹄狹尖,有大的上犬齒彎曲呈獠牙狀,但較麝、獐的獠牙小,頭骨略呈三角形,淚窩顯著[5]。 石鼓山四號墓出土的兩件犧尊,角較直,內分兩個較長的小杈,已經相互交叉在一起,說明這兩隻犧尊都是雄性的,我們之前認為這兩隻犧尊的關係是母子,现在看來是不對的。石鼓山犧尊的腹部兩側有鰭形翼,亞此犧尊和麂是沒有的,說明這是當時設計犧尊時工匠發揮想像力加上的。石鼓山犧尊亞此犧尊的腳與真實的麂腳有明顯的區別,麂腳和鹿腳一樣,而石鼓山犧尊亞此犧尊的腳卻和狗腳很像,《說文·卷十·鹿部》:“麂,居履切,大麋也,狗足,從鹿旨聲,麂或從几。”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大麇也,麇各本誤麋,今正。釋獸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