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奁里的女儿香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宝鸡日报 王星 参加讨论

    有这样一个汉字,上面书“大”,下面写“区”,它是“奁”,读音为liá n。
    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奁”的解释是:“镜匣也”,顾名思义,为古代女性梳妆所用。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常设专题展的展厅内,就展出有汉代的一件陶奁、两件釉奁。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奁”这件文物,试着走进古代女性的妆奁文化——
    匠心打造的艺术品
    点朱唇、描蛾眉、簪金钗、着华裳……爱美,是女儿家的天性。
    原始社会,人们就知道“止水鉴容,流水沐浴”,他们用贝壳、兽牙等作为装饰品。正如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象形字,它看上去是一个人趴在水盆边看自己样子的场景,这就是现代字“鉴”字的最早雏形,也是先民爱美的佐证之一。
    到了西周时期,女性装扮自己的配饰越来越多,有发饰、项饰、耳饰等,在宝鸡发掘的众多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就出土了金色的青铜、翠绿的松石、红色的玛瑙、黑色的煤玉、白色的贝类……其材质、颜色更是丰富。
    作为古代女性用以盛放梳妆用品的盒子,西周时期,铜奁就已出现。在山东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西周时期的铜奁,这件造型和题材内容非常奇特的奁,出土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为现存年代最早的奁盒。这件铜奁高 5厘米、长 12厘米、宽 5厘米,呈长方形,直壁稍微内收,顶部有两扇可对开的小盖,每盖一钮,男女人物呈面对面跪坐状。奁下部,铸有六个人形器足,为裸人屈膝,双手在后背负器身。器盖两盖面饰对称的梯形回纹,器身为双层垂鳞纹,底饰交错的菱形网纹。
    这件铜奁的造型奇特,迄今国内发现仅此一件,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有学者表示,这件铜奁以裸人为题材饰,象征着子孙繁衍之意。西周时期,生产力尚不发达,人们对生存繁衍的期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祭祀中,青铜器的装饰形式和寓意都与各种祭祀、占卜等活动仪式有关。
    秦汉时期,女性尚奁,就像男性尚鼎一般,当然,这仅限于贵胄。汉代,漆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国内众多考古发现中,出土了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漆奁。例如: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有两个妆奁,一个为单层五子漆奁,另一个为双层九子漆奁。
    考古人员发现,这两个妆奁中存放有非常精致的化妆品和梳妆器具。其中五子漆奁内两个最大的圆形小奁专门放置香料,一个小奁内绷绛色绢,绢上放花椒,另一个放的是香草类植物,故称“香奁”。该奁为夹纻胎,盖里外中心部分针刻云气纹,并加朱绘,盖边缘及器身近底处针刻几何纹,工艺精湛。
    此外,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西藏阁中部,出土了至少两套漆奁,一套是银扣黑漆彩绘三子奁;另一套是黑漆彩绘二十子奁。这些多子奁的设计、装饰折射出汉代人对人丁兴旺、子嗣昌荣的渴望,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妆奁文化的理解和卓越的设计才能。
    感情寄托的“相思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奁的款式趋于多样化,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具有实用性,又极具艺术观赏性。
    在西周至秦汉时,奁多为铜器、陶器,呈圆筒形,直壁,并带有博山形盖子,且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风格别致,很是美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藏的汉代陶奁,是同时期宝鸡地区出土奁的典型代表。走进展厅,这三件奁被依次摆放,它们分别是褐釉陶奁、陶奁、绿釉陶奁。褐釉陶、绿釉陶,都是流行于东汉为随葬而烧造的一种陶器,其纹饰秀美、工艺精湛。作为东汉发明创烧的新品种,它上承商周瓷器的施釉技术,在中国古代陶瓷群芳谱中独树一帜,是古代低温铅釉技术发展的硕果。低温釉陶是以氧化铜或氧化铁为着色剂,以铅为助熔剂,烧成温度低( 700℃左右),铜在窑内氧化中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呈黄褐色或棕红色。在还原焰的焙烧下烧制而成,它完成了从原始瓷器到现代瓷器的成功过渡,代表汉代陶艺制作最高水平。所以说,带釉陶奁的工艺和价值,要高于普通的陶奁。
    细细观赏,这件汉代褐釉陶奁呈圆柱形,多层有盖,盖突起,盖上有三个等距离螺旋钮,底有三足。器身以褐色为主,刻有弦纹和卷云纹,制作精致、考究;汉代绿釉陶奁造型精巧,外表施绿釉,奁盖的彩云纹如游龙穿云;而另一件汉代陶奁器形最大,为圆筒带博山形盖,给人一种雅致的感觉。
    《中国美术辞典》解释道:“奁,一种盛放梳妆巾、镜等物件的器具。”据文博专家介绍,古代的铜奁、陶奁既是梳妆用具,同时还兼作贮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其实,奁流行于战国至唐、宋年间,作为女子梳妆用的精巧器物,是常伴女子左右的。妆奁也称为镜奁,是因为古人为了延缓镜面氧化,铜镜常用丝织品包裹后倒扣在妆奁内,而铜镜是梳妆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故将妆奁称为镜奁。
    当然,早在距今 2000多年的汉代,“奁”也不是普通女人所能享用的,尤其是带釉的“奁”当属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独享。可以想象,贵族女子出嫁时穿着喜服,怀里抱着奁,里面或许装着母亲送的发饰、祖母送的手镯,寂静无人时,她打开奁时,是满满的亲情挚爱。
    款式繁多的美妆盒
    奁,对于古代女性而言,不仅是照容美肤的工具盒,也是女儿心绪的“倾诉者”。
    在不少古代文艺作品中,就有声有色地展示了奁的形象。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丈夫离家远游后,写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云:“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身边,妻子清晨起床倦怠梳头,没有心情梳妆打扮,连宝奁都久不动用,积满了灰尘。词句抒写了离愁别苦,表达了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婉细腻的感情。
    有人会好奇,古代女性在奁里会装些什么呢?
    从考古资料来看 ,妆奁内部一般存放铜镜、梳、篦、胭脂、唇脂、假发、镜刷、小刀、香泽、白粉、眉黛、油彩、粉扑、香料、印章以及一些珍贵的小物品。
    您没看错,古代女性的美妆用品,一点也不比现代女性少!
    古代女性化妆,大致分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鹅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那时的化妆品讲究的是“纯天然”,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碾磨等步骤而制成。《列子·周穆王》中曾用“粉白黛黑”一词形容美女,由此看来,“一白遮三丑”的观念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为了达到皮肤白如凝脂的效果,粉这种具有美白功能的化妆品也应运而生。
    还有现代女性最常用的口红。据史料记载,点唇的妆饰在汉代就已经流行,当时唇脂的主要原料是丹,也就是朱砂。作为一种红色的矿物颜料,其质地松散,没有黏性,若直接敷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因此古人将适量的动物膏脂加入其中,制成了颜色艳丽的唇膏,还具有防水的功效。
    言归正传,奁妆文化在唐宋之后,明清两代演绎派生出繁多的梳妆用品,有镜台、镜架、镜箱、镜袋、官皮箱等,其工艺精湛,令人眼前一亮。
    在时光的流年里,奁的原材料、制作工艺都在不断改变,但不论如何变迁,女性对美的追求不曾改变,在现代生活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奁”的衍生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