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周边及世界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谱写过对外交流的辉煌篇章,也经历过曲折和低谷。其外交继承了传统朝贡外交模式,又注入新的内容。在新航路开辟后,明朝朝贡外交受到挑战,在逐步成为世界经贸交往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失去了主动融入、引领世界潮流的机会。 一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法古哲王之道,飞报四夷酋长,使知中国之有君”,开启了对外交往之路。朱元璋明确表示对各国要“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即对各国平等相待、彼此各得其所,以期达到“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的目标。秉承这个理念,洪武时期友好交往成为中外关系的主导原则。 明朝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朝贡外交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朱元璋强调“际天所覆,皆朕赤子”,各国对明朝应有尊崇的态度,具体表现包括朝贡和“通音问”等。事实上,明朝更看重的是朝贡的象征意义,而不是朝贡的物品,认为关键在于心诚。 在确立朝贡体制的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天下共主的责任意识,对各国事务比较关注,但始终强调各国自行处理内部问题,即“听彼自为声教”。明初外交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制定了“不征之国”的国策。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宣谕群臣,海外各国“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因此,“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他的这个思想在《皇明祖训》中得到进一步明确,除“西北胡戎”外,其他包括朝鲜、日本等在内的15个国家被列为不征之国。朱元璋认为,“限山隔海”的各国“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因此后世子孙不可自恃强大,贪一时战功。确定不征之国,表达了洪武时期的外交在保证本国安全的前提下,与周边及各国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愿望。 二 朱元璋的外交理念和实践奠定了明朝外交的基础,其政策也得到后世的继承。明成祖说:“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欲使之各得其所。”这与朱元璋的外交理念是一致的。 永乐时期的朝贡外交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明王朝通过持续的远航,密切了与各国的关系,招徕了大批朝贡国家,各国朝贡之使充溢京城馆舍,其中仅国王亲至明朝的就有11位,而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一次来朝的就有16个国家、1200人。从而谱写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壮丽篇章,成为明代外交最为辉煌的时期。 频繁的朝贡外交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如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在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诏和赏赐后,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与当地民众进行贸易。在阿丹,“开读毕,国王即谕其国人,但有珍宝许令交易”;在祖法儿,其国人皆将乳香等“来换易纻丝、瓷器等物”。而各国来朝贡的目的之一也是与明朝进行贸易。 永乐时期,明朝在周边各国友好交往中发挥了很大的主导作用。首先,支持各国通好。永乐二年(1404年)有暹罗去琉球通好的船只飘到福建海岸,当地官员没收了货物。朱棣闻之说:“不幸遇风,正宜可怜,岂可因以为利!所司其治舟给粟,俟风便遣赴琉球。”其次,调节各国间的纠纷,保护弱者。永乐元年占城使者入贺朱棣即位,并控诉被安南入侵掳掠之事。朱棣遣使前往安南,赐以绒锦、织金文绮等,并告诫安南王要息兵修好。暹罗在地区事务中恃强凌弱,引起各国不满,并报告明朝。朱棣即敕谕暹罗国王说:“占城、苏门答腊、满剌加,与尔均受朝命,比肩而立,尔安得独恃强拘其朝使,夺其印诰?”让其送还使者,归还抢夺的印诰。此外,明朝还对阻隔海上通道的海盗进行打击,如郑和剿灭海寇陈祖义等,保持海道畅通,保护商旅往来。永乐时期的外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远方万国,无不臣服”,但也有一些值得改进之处。如过于强调“厚往薄来”政策,增加了明朝的经济负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