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宣德以后,明朝外交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招徕朝贡者的航海活动只在宣德后期进行过一次,而对陆路朝贡使团的管理也持续加强。成化时期,明宪宗与一些官员试图恢复航海活动,但遭到朝臣的抵制而作罢。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葡萄牙船队发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弘治十一年(1498年)左右,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新航路。正德六年(1511年)葡萄牙人攻占满剌加,明朝朝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就此丢失。新航路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使明朝的朝贡外交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 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国王派出的使臣乘船到达广东,这是明朝与西方使者的第一次接触。广东官员奏闻朝廷,得旨令其回国。后几经曲折,使臣始终没有获得觐见皇帝的机会,最终在嘉靖时病逝于中国。 两国首次交往的失败,固然有葡萄牙使团在明朝境内的一些恶劣行径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而根本上则在于明朝视葡萄牙为朝贡体系的破坏者而予以回绝,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其维护原有朝贡体系的一次努力。为此,明朝还出台政策,“不賫勘合及非期而以货至者,皆绝之”,这就阻断了葡萄牙等欧洲国家与明朝正式交往的可能性。随之而来的,是海上走私贸易的发达,以及海上贸易集团对沿海地区的骚扰。 此后,明朝广东地方政府明确了葡萄牙商人居住澳门的政策,隆庆初年明朝在福建漳州开放海禁,允许民间出海贸易。但直到明末,明朝中央政府始终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正式关系,而原来朝贡体系中的国家或被殖民者占领,或受到重重阻挠,能够继续保持往来的渐渐只剩下朝鲜等少数周边国家。 四 明代的朝贡外交经历过辉煌,也遇到了挑战,其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而固守始终不变的理念,最终失去了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的机会,这段历史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朝贡外交是当时相关国家共同认可的模式,明朝统治者一视同仁、各得其所的外交思想,既视天下为一体,彼此存在广泛的关联,又强调彼此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体现了广阔的视野和胸襟,有利于人类的团结与世界的和平。这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明朝外交的成功,积极主动、勇于开拓是重要原因。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在众国林立、国情各异的情况下,为了共同的利益,有条件的国家应该有所担当,共谋发展。同时也必须坚持国际交往中的双赢原则。只顾本国利益,将失去国际伙伴;一味“厚往薄来”,难免影响自身发展,永乐时期外交政策的负面影响即为明证。 明中期以后朝贡外交遇到的困境,显示出统治者对变化了的世界反应迟钝,以及对外部世界变化过于消极的接受态度。尽管在新的国际大势没有充分显现之时,要求明朝人对正在变化的世界给予准确预测是不现实的,但与外界保持经常性接触,而不是抱残守缺,才能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并积极调整和应对,最终形成新的应对方式和外交模式。 (作者:张兆裕,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雅洁,系廊坊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