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 90多年来,每一次党代会都要对党章进行修改。党章的所有内容和条文,都经历了一个发展沿革的过程。所以,党章既是党的总规矩,又是党的历史缩影。党章的每一个内容、每一个条文的背后,都有很多真实和生动的故事。 《党章内外的故事》是解读党章的,应该算是党建书。书中讲了很多理论,所以也应算是理论书。但翻开本书,读者看到的又是大量的党史,免不了会疑惑,这不是党史书吗?所以,它也可以算是党史书。 但要真说是党史书,也有点问题。因为整本书都是围绕党章来写的。很多故事或短文里有不少理论阐述。好多还是别人从来没有说过的,有点原创性。无论内容还是结构,都跟通常的党史书籍不太一样。 从我的本意来说,是想把党建与党史、理论与学术结合起来的。单纯从理论角度解读党章的书已经出了不少,不需要我再来掺和了。从历史角度介绍党章发展历程的书,也出了一些。有的书写得还很不错。如叶笃初、李红锋、黄黎、王坚红、张晓燕、姚桓等人的书,都很有价值。 但是,我还是想做一点自己的创新和探索。所以,在本书中,对党章不是仅仅叙述一个大致的发展过程,而是深入考察党章的所有内容,对其中绝大多数论断、主张、原则、要求、条文,都做了历史的梳理,努力将它们的来龙去脉查寻和梳理清楚。大致上是以史述“章”,以“章”带史。“章”以史来铺展,史为“章”而服务。至于所写的故事,都是“引子”和“珠子”。所谓“引子”,就是用故事引出党章、引出历史。所谓“珠子”,就是将党章内容和历史线索,都集中到一个个故事中,通过故事展示出来。阅读了这些“珠子”,既可见“章”,又可知“史”,对“章”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在结构安排上,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党章之路”,写了50个故事,侧重于按照历史线索,把党章整体的发展沿革梳理清楚,并突出其主要亮点。下编“梳史释义”,写了66个故事,侧重于按照党章的框架和内容,逐个梳理各个论断、条文、规定的来龙去脉,同时做适当的理论分析,说明它们的含义和要求。既是“梳史”,又是“释义”。 所以,要说是纯粹的党建著作,又像又不像;要说是纯粹的党史著作,也是又像又不像;要说是纯粹的理论著作,同样是又像又不像。 当然,从国家对于学科门类的划分来说,党史与党建是同一个二级学科,两者可以有所侧重,但关联性很强,不必处处都分得那么清楚。 综上所述,这本《党章内外的故事》,确实有点“四像”“四不像”,往哪归类似乎都不算很合适。想必这也会给出版社和书店的分类工作带来一点小麻烦。 那我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很简单,按需要写。所有的书,都是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而写的。我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学习党章、认识党章、理解党章,以后还可以适当发展党章。用什么办法能帮助大家收到这个效果,就用什么办法。好在我的经历、经验、专业、工作,都适合这样写。于是也就写出来了。 在写作中,我的第一个要求,是讲好故事。尽量多讲点故事,尽量使本书有点可读性。最好稍微有点吸引人。太好看,太吸引人做不到。“稍微有点”还是能做到的。 第二个要求,是深入研究。不是照抄党章和文件,而是要做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写作。尽可能写出点学术水平来,要反映现有党史党建界的学术水平,要能走在学术前沿,而不是跟在别人后头炒炒冷饭。 第三个要求,是史实准确。所写的都确实是党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对有关的史实和来龙去脉尽可能搞清楚,写准确,尽可能不出差错。按信史要求来写,可以供人查阅和使用。 第四个要求,是解读权威。书中不少事情是我在工作中经历和处理过的,这当然是权威的。其他的,也要综合现有的学术成果,通过进一步梳理分析,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观点。还要尽可能挖掘一些以往人们不知道、没研究的史实,努力增强本书的权威性。 写作过程中,这样去努力做了。至于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不好说。由于时间紧张,会有一些疏漏。等以后再争取做一次增补修订,把质量进一步提高。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举世瞩目的十九大已经胜利闭幕。这次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不仅审议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而且对党章作了十分重要的修改。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包括学习新修改的党章,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所以,本书也在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同时,及时补充了十九大对党章所作的一系列重大修改,并在全书中努力贯彻和体现十九大精神。这样,就把96年来党的一共19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章的18个版本连贯起来,当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也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广大党员学习领会十九大党章并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