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高峰论坛在厦门举行。16日中午,当我抵达厦门拿到会议指南时,顿感沉甸甸的,全国很多史学大家来了: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十几位著名史学家,还有部分高校、上海社科院、福建社科院的专家。 17日,在这场围绕“新形势下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论坛上,与会学者观点精辟、视野开阔,可谓精彩纷呈,令学界瞩目。学者们为“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提供了智慧和镜鉴”,而在这次论坛上理论周刊也约到了四位著名学者的大作,心中甚感欣慰。 早做功课盯紧大家 我是参会者中最早拿到会议论文集的。这次与会的专家学者都提交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且扣紧当前学界热点,观点独到,读后颇受启发。此次论坛有两个议题令人关注: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觉担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二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充分发挥历史研究以史鉴今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提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在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在其论文《推进中国历史学话语权体系建设》中指出:“历史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直面不足,努力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推进我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努力提高学术话语权。”“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把中国的历史学科学体系建设好,是其中极为重要一环。”张老师的这篇文章引经据典、逻辑缜密、分析透彻,在后方的理论部副主任吴敏在微信中看到论文后表示,希望能约到张老师的大作,给周刊添彩。 近水楼台同仁相助 要约到张海鹏老师的文章,自觉光靠一己力量显得单薄。我想到参与这次会议主办的省社科联的朋友和福建社会科学院的同事,他们负责这次会议的组织和具体承办工作,向张老师约稿,可以发挥福建学界的能量。 16日下午和晚上,正是与会学者报到的时间,主办方省社科联和省社科院负责会务的同事,因急务缠身忙不过来,请我客串一次会务人员,负责学者的报到工作。我当时心想,如果张老师抵达,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我啊,这不是近水楼台吗? 外地的学者陆续到了,张老师要晚上才能抵达。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和时任省社科联秘书长的林兵武、学会部部长李道兴谈起了向张老师约稿的愿望,他们连声表示,这是一件好事啊,一定鼎力相助。 晚上8点左右,张老师伉俪抵达,我们把张老师送到了房间,趁着晚饭前的一段空当时间,我向张老师简要介绍了理论周刊的创办过程及办刊方向,并表示希望张老师能把会议论文投给周刊,兵武秘书长和道兴部长也表示,希望老师能支持福建的理论周刊的发展,张老师略作思考,便爽快地答应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