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辽代壁画仕女服装特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图(一)契丹壁画仕女图 在上图(一)中①可见辽代妇女着装大致是上着袄下着裙,左一妇女为双发髻,中间妇女头上饰衰帕,中间女子着团衫,但其长不出前排地,后离地有数尺余,脚着黑鞋。图②女子着袍服宽大像唐服,髻式有些传承唐后期的圆髻椎髻。图③额前作双垂发圈于额。图④额前作三尖巧额为大多数北方妇女的习俗。图⑤正面妇女戴貂帽,另一女性照镜子,所带帽子为“爪拉帽”此为典型的胡服。图⑥上衣着窄袖襦,下着裙,腰间佩戴有环之小绶。 (一)头衣 头衣亦称首服、元服。契丹民族的传统头衣,按其制作材料可分为裘皮类、毛毡类、纱缯类、丝绵类、金属类等等。在库伦辽墓壁画《出行图》中有一捧镜少女,其头上所戴之暖帽,尖圆顶的帽盔为绿色布帛做成,顶缀花饰,前有窄条黑裘皮迎风,双侧有半圆之黑裘皮上卷的帽耳。辽朝妇女亦有戴毡帽之俗,如巴林左旗炮楼山辽墓壁画中所绘侍女,均头戴一种高筒圆顶毡帽,并于额上系有一类似抹额的巾绕至颅后扎系,并于颅后垂又带。此类头衣在库伦、敖汉等地辽墓壁画中也多有描绘,说明此式毡帽在辽代妇女中十分流行。此外,在辽朝还有一种命妇的金属头衣,虽然辽史无载,但此种金属冠饰相继在陈国公主墓和温多尔敖瑞山辽墓相继出土。前者为陈国公主所戴高翅鎏金银冠,后者为鎏金铜冠。除上述头衣之外,还有一种契丹族女子所独有的头衣,那就是高翅丝帛棉胎冠。它属于辽朝上层社会妇女中流行的一种冬季头衣。 (二)袍服 契丹女子的袍服为团衫,交领、左袵、窄袖,无缘饰。内蒙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辽墓即出土了这种女子团衫,此衫以黄褐色菱纹罗制做,两侧不开禊,直领左衽。还有一种极似男子袍服的女子袍服,其形制为圆立领,左袵、窄袖、双髋较肥,双膝处变窄,类似现在的鱼尾裙,立领像现在的唐装,如巴林左旗韩氏家族墓1号墓甬道西南壁所绘的一名侍女着装。 袍服材质有四种:兽皮、毛毡、纺织、丝帛。最早的袍服为动物的皮张制作,一种是带毛的裘皮衣,一种是不带毛的板皮衣。因契丹人居于大漠之中多寒风,皮衣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毛毡是以动物的毛纺线做成的衣服。辽中晚期,丝绸布帛成为主要制衣原料。在辽上京城内设有“绫锦院”。 (三)裙服 裙是辽代契丹女性服饰之一,契丹妇女喜欢把裙着于袍服之外,并按季节的不同,裙又分单、夹、棉三种;按形制又有扎腰带和背带二种。契丹女裙是契丹同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直接产物,既有浓郁的唐五代时期妇女着装的风格,也有宋朝汉人着装对其的影响。河北张家口宣化七号墓《茶道图》中的女子、十号墓中的持镜托钵女子均着百褶裙,宝山2号墓《寄锦图》中的贵妇着红色曳地长裙外套蓝腰裙,斋堂村辽墓壁画中端果盘、捧茶盏的侍女亦着曳地长裙。除壁画资料外,也出土了辽裙实物。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辽墓中出土了两件女裙:一件为蹙金绣山石对鹿罗夹裙;另一件为以黄褐色小团花纹绫做成的背带棉裙,裙腰以高18.5,长82厘米的绢制成,裙腰两端有长82厘米的系带,背带宽13.5,高25.5厘米。代钦塔拉所出土的女裙,让我们全方位、立体地看清了辽代女裙的制作形制。 (四)足衣 足衣,即脚上的穿着,包括靴、鞋、袜等。靴按其材质分皮革靴、毡靴、布帛靴等。契丹女靴与男靴样式是有区别的,即腰筒两旁开衩。如叶茂台辽墓中出土了一件契丹贵族妇女穿过的长筒靴,齐膝刻丝软,圆口,腰筒两旁开衩,与如今的一些女式拉链高筒靴极为相似。有些契丹贵族妇女的靴面上还绣有各种装饰花纹,如王鼎《焚椒录》记载:辽道宗懿德皇后身穿“紫金百凤衫,杏花金缕裙,上戴百宝花髻,下穿红凤花靴”。鞋多为布帛鞋。袜也是足衣的一部分,契丹人的袜有两种,一是布帛袜,二是毡袜。 四、辽代仕女在平台玩具中运用 契丹辽文化博大精深,为平台玩具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例如辽代“壁画仕女”便与平台玩具在造型上异曲同工,而辽代女俑形象也符合了平台玩具的憨厚俏皮的审美要求。因此,辽代壁画仕女的造型为现代平台玩具提供了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也提供了创作参照。将这些辽代壁画元素运用到充满创造力的平台玩具,尝试设计出一款具有典型契丹辽元素的辽代侍女玩偶,造型生动质朴,对女性及儿童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根据笔者调查契丹文化平台玩具的消费人群为5—18岁青少年及20岁到30岁的女性旅游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追求时尚,特别是20岁以上的热爱旅游的女性十分注重物质精神生活的平衡性,平台玩具可以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在这些前提下,契丹辽文化旅游可以出产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玩具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契丹辽文化增值扩大社会经济效应。 笔者设计了一款系列平台玩具“七七”,就是以壁画中辽仕女为基础,在深入了解契丹辽文化主题的基础上,力求找出构成该文化现象的特征元素,并将这一元素抽象概括,设计出其基本的轮廓造型。经过初期方案一的图形转换,形成方案二的诸多造型,最后选择了“七七”的七种形象分别是萧太后“萧绰”、太祖一女“质古”、世宗秦国公主“和古典”、辽景宗魏国公主“观音女”、辽景宗孙女和“陈国公主夫妇”、辽景宗四女“淑哥”。他们的造型是以辽代时期仕女造型为基础,并融入了独具契丹风格特征的设计,展现出中国北方肥美造型特点及时代审美情趣。在服装上体现了襦裙服、袍服服2种配套服饰,面部化妆上也展示了辽代妇女梳妆的典型特色,如佛装和髡发的运用。 每个人物赋予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萧太后“萧绰”造型来源于河北张家口宣化《茶道图》壁画中侍女的形象。太祖耶律阿保机女儿“质古”其服饰特点来源于《便桥会盟图》人物,体现契丹游牧民族服饰特点,耶律阮女儿秦国公主“和古典”其服饰与装饰参照内蒙古宝山2号墓《寄锦图》壁画中女性形象,壁画中的女子装束融入唐代仕女服饰的元素。陈国公主运用了出土的金帽为原型设计了一对喜事娃娃,辽景宗魏国公主“观音女”参照了内蒙炮楼山辽墓壁画中侍女的形象。辽景宗四女“淑哥”融入了髡发的元素,参照了内蒙哈拉哈达官太沟辽墓壁画。整套平台玩具的设计为辽代各个时期的不同女子的写照。 最终方案 初期方案 平台玩具将静态的壁画经过设计、再创造,展现在现代人面前,这无疑是使契丹辽文化活化的一种形式。这种玩偶在后期的开发中可以运用到服饰、大型玩偶、钥匙扣等日常用品中,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