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文化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历史热”的出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大量问世,电视、网络都成了历史传播的重要阵地,出版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历史类畅销书……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在这波历史热之前,历史普及领域是怎样的情形?当下方兴未艾的“讲史热”是谁推动的?阎崇年、易中天等“讲史明星”的出现属于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当下的历史热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在此,我们约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志琴研究员撰文,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以供读者参考。 吕思勉、吴晗、易中天(从左至右)堪称三次“历史热”的代表性人物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历史最古老,知识最密集的学科。它历经千秋百代,常说常新,每当社会变革之际,都以视线的下移,不断扩大自己的读者群。 最早的史书《尚书》,大都为训诰誓命之词,这是史官用来沟通上帝与天子的对话,史与巫不分,史书有神谕的性质,阅史者廖廖;孔子的《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这一部鲁国兴亡的历史,使史书从记述神事走向人事,自此以后,不论是《史记》、《汉书》或《资治通鉴》都以“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成为君主和官员、士大夫治国理政的教科书;明清以来出版了大量的改编、节选、摘抄史学著作的普及读物,讲史、演史深入到市井乡里,读者队伍再一次扩大。所以传统史学的主体虽然不脱帝王将相、圣贤英烈的窠臼,但从神谕、资政到教化民众,史学的功能逐步社会化。这种现象说明即使以帝王将相为主体的旧史学,也不失社会化的走向。 第一次热潮“新史学”与“白话史学” 20世纪初新史学揭橥,是史学思想的大变革。梁启超在抨击旧史学的同时,提出,历史要让国民知道他们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倡导史学的内容要从帝王政治为中心,转向国民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史学的视线与读者的群落从上层转移到下层,这对中国传统的旧史学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誉。 这一创举在学术界得到热烈响应,吕思勉率先推出白话史学《中国简史》,顾颉刚评论说:“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自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实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一时间,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陈衡哲的《西洋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等等,都以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文风,得到读者的好评。 在通俗著作中规模最大的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本书诚如作者所说:“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这样长达500万字的大部头,由个人独立完成,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二十四史,多达3000多卷,篇目浩大,史料丛集,且以纪传体为主,一件事的始末分散在多人、多处,头绪繁多,纵横交错,作为非专业的读者阅读,往往前记后忘,得先遗后,混沌不清。这部演义最大的成效是综合梳理了分散的人物和故事,辅以野史、笔记的佐料,作了整体性的阐述,使读者看来,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对已逝去的王朝有个完整的印象,堪称为二十四史的改写本。作者若没有通晓历史的本领和驾驭史料的能力,不能成就这样艰巨的工程。这本书的文字在今人看来不免有些晦涩,但这是当时流行的半文半白体,它的问世大大拉近了正统史学与民众的距离。 在纯白话的通俗史学中,佳作甚多,写得最为生动有趣的当数陈穉常的《中国上古史演义》,在她笔下,远古的神话传说,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典故,先秦的诸多逸事,以流畅明析的笔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些都可视为20世纪以来,历史读物通俗化的第一浪潮。 第二次热潮吴晗、陈翰笙的通俗历史写作 第二浪潮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这是由吴晗领衔的动员各路专家撰写小丛书的大动作。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著述,恢复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成就了新中国史学的辉煌业绩。然而,那时的历史读物写作也存在过分程式化、说教性太强、枯燥而缺乏趣味性等缺点,这就冲淡了史学的平民色彩,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为改变这一局面,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市副市长的身份,发出呼吁:“为了我们的干部、工人、农民、士兵,也为了我们的孩子,我有权力提出这个要求,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人民。”强调这“是一件极为重要,刻不容缓的事情”。 吴晗不仅著文提倡,向史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在他大力推动下,这套丛书。从1958年开始累计出版近300种,印数多达1000多万册,与此同时问世的,还有陈翰笙主编的“外国历史小丛书”。这两套大型通俗历史读物都设有专门的助编机构,聘请著名的历史学家执笔,开创了大专家写小著作的新风气。每本书二三万字不等,题材多样,短小精致,通俗简练,每册至少发行10多万册。当人们津津乐道今日流行口袋书时,殊不知,这可追溯到五十年前这两套小丛书。它们所具有的多样性、通俗性和权威性,是当今某些时尚读物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一些著名出版社,纷纷推出通俗读物,最受欢迎的是语言学家林汉达撰写的“春秋战国故事新编系列”,它的篇幅虽不算庞大,但难度并不亚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要知道先秦的《春秋》乃是编年体,事无大小,逐年、逐月、逐日加以记载,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就达2500多人,战国时期人物更多,因此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故事可能分布在各个年代,而春秋时期就有300年之久,这对史学研究来说是实录,对阅读者来说,可就零乱不堪,要将这样高度分散的人物、事件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描述,可不是朝夕之功。这部故事新编出自语言学家之手,文字清新,故事凝炼,情节跌宕,可谓通俗史学的范本,所以一版再版,至今有关春秋战国的一些影视作品多以这部“新编系列”为参照。假如在传媒时代,林汉达一定拥有众多的粉丝,是当之无愧的学术明星! 第三次热潮“影视史学”与“电视讲史” 第三浪潮是从上个世纪末社会文化史兴起后,各种各样生活丛书的出版,有关民众生活,如衣食住行、日用器物、民众娱乐,以及描述农夫工匠、僧道隐士、侠盗乞丐等平民大众的读物纷纷出台。实现了百年前新史学提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