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关注国民生活史的要求,这不仅充实了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空缺,也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表述的方法。由于它切近民众生活,为民众欢迎,成为通俗历史读物中的大宗。 真正使大众阅读加速传播的,是“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的出现,这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于1988年创造的新名词,台湾学者周梁楷首译为“影视史学”,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是通过视觉影像和影片话语表述历史的艺术形式。凡是能表现历史题材的各种雕塑、造型、图像和媒体都属于影视史学。它凭借现代声光化电和网络等高科技的表现手段,增大效应,迅速传播而拥有亿万之众,成为民众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 这影视史学在中国与讲史、说书的传统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家讲坛”,推动讲史读物的大量出版。 传媒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百家讲坛兴起以来,各地、各行业的讲史活动,铺天盖地。从用眼看书到用耳听书,从视觉到听觉,接受方式的改变,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用眼阅读,细致、缓慢,可反复地浏览、品味;用耳听,快速、便捷,却匆匆而过,这两者各有各的功效,相互不能替代。 然而从当今讲史的内容来说,并未超出古代讲史的范围,历史知识的主题仍然停留在王朝兴亡、帝王逸事、战争胜负、政治权谋的范畴。很少涉及古人的生活信息,社会氛围,对于当今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古人的风俗民情、思想观念并未有充分的吸收。这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易中天们的走红: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 目前蓬勃兴起的讲史热,是谁推动的?易中天等成了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我看这是时势造英雄,2001年2月27日的《北京晚报》刊载一则报道,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那是一项对青少年有关中华文明历史知识的试卷调查,被试者平均得分仅有27.69,及格的只占1.5%,这反映了青少年历史知识的严重匮乏。耐人思索的是,不是这些人不想学,被试者表示对历史有兴趣的占七成以上,认为历史重要的竟在九成以上,对历史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