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 照耀抗战征程的灯塔 ——军事科学院抗战史研究专家与中国军网网友在线交流实录 ■本报记者 毛 俊 国家危亡关头,谁在凝聚力量?民族解放之路,谁在指引方向? 8月25日,来自军事科学院的两位嘉宾——抗战史研究专家岳思平、彭玉龙,就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并做客中国军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既要肯定其他党派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应当充分认识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尹天仇”:近年来,反映正面战场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逐渐增多。大家也逐渐了解到,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打了22场会战,歼灭的日军和牺牲的将士都比敌后战场多,可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岳思平:这位网友对我党我军的抗战史可能不太了解。比如百团大战,除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外,晋察冀军区、120师、129师都参加了,共有105个团。我算了一下,人数有27万人左右,歼灭日伪军4.6万余人。再如1942年5月到7月的冀中反“扫荡”,光日军就有5万多人;1941年8月到10月晋察冀军区的反“扫荡”,日伪军有7万多人,等等。这比正面战场有些会战抗击的敌人还多,只不过我们没有统计为会战罢了。就是国民党的22场会战,也是败多胜少。再说歼敌人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共歼灭日军约70万人,国民党军队歼灭日军80多万人;一些网友没有注意到,我军还歼灭了118万多伪军。这些“二鬼子”从哪来的?多数是成建制投降的国民党军队!这是事实,不能因为汉奸的话题让人尴尬就避而不谈。我们既要肯定其他党派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应当充分认识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音乐会”:有人说国民党在抗战中牺牲了240多位将领,而共产党只有左权、彭雪枫等少数几位将领牺牲,请问嘉宾,事实究竟如何? 彭玉龙:我最近正在做抗战战损研究。国民党牺牲将领中包括不少追授为少将的上校团长,按同级比较,八路军牺牲的团以上干部有640多人,新四军有300多人,这还不包括东北抗联。请注意,蒋介石只给了八路军3个师的编制,我军干部几乎全部“降职使用”,比如红75师师长陈锦秀,改编后是八路军688团团长。我军牺牲了这么多高级干部,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游客10.6.0.×××”:请问敌后战场是什么时候上升为抗日主战场的?国民党有没有敌后战场? 彭玉龙: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战场。国民党确实派了不少部队深入敌后,但与我军目的不同,性质不同,结果也不同。共产党是从日本人手里收复失地,国民党却想从共产党手里“收复失地”。后来因为缺少人民群众支持,在日军“扫荡”下,这些国民党军队逃的逃、降的降,敌后战场实际上是人民军队独当一面。 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共产党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渴望已久的政治组织力 “点点集”:落后就要挨打,有人说这就是全国抗战初期节节败退的最主要原因。二位嘉宾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岳思平:让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一部中国近代史,大多数篇章都离不开“战争”二字,而在抗战之前,每次都以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除了落后,我们挨打的原因还有什么?就是缺少凝聚力。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凝聚了人心和力量,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这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曾多次参加海峡两岸的学术讨论会,一些台湾学者也承认这一点。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共产党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渴望已久的政治组织力。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全国抗战那样,把人民动员得如此广泛,教育得又如此深刻。 彭玉龙:我常常想,如果将来孩子问:“七七事变为什么在卢沟桥爆发?那儿是中国和日本的分界线吗?为什么日本会有中国驻屯军?”我们该如何回答?日本之所以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主要是看到中央政府软弱无能、不断退让,地方势力割据而治、你争我夺。但他们没有料到,恰恰是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这种觉醒和团结哪里来?就来自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这个角度说,中流砥柱是国家民族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 “无敌将军”:请问嘉宾,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岳思平:这种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我军12.5万次的作战次数、约190万人的歼敌数量,以及敌后战场抗击了58%至75%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上。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正确主张和战略方针并且身体力行。比如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发动人民战争,等等,为夺取全国抗战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从这个角度理解中流砥柱作用,会更加深刻。 “欢喜心”:我同意岳老师的看法,但总觉得游击战不如阵地战那么提气。 彭玉龙:毛泽东把游击战从战术层次提高到战略层次,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比较中日双方战斗力,蒋介石曾经说过“3倍于敌可守,6倍于敌方可攻”。作为装备远逊国民党军队又身处敌后的人民军队,只有坚持游击战争、人民战争,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才是取胜之道。 一个政党具有怎样的地位,是否被历史选择,最终要看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 “椰风挡不住”:当时国民党是握有统治权的政党,它不参加,全民族抗战是无法实现的。可为什么共产党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进行抗战,而处于执政地位的国民党却做不到? 岳思平: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抗战是比较积极的。但客观看待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就不能一味讳过表功。首先,必须看清国民党的抗战带有两面性,比如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这是不容辩解的。其次,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独裁也不容忽视。他们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疑虑太深,特别是对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所以不愿也无法动员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抗战。而共产党掌握的最大资源是什么?就是民众。共产党牢牢根植于民众,以国家、民族和人民解放为最高利益,所以能在关键时刻带领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 彭玉龙:到1945年夏,我敌后根据地已发展到19块,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90余万人,民兵220余万人。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抗战后期,蒋介石的权力仅限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连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当时,共产党是在野党,身处被国民党打压的境地,可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为什么?因为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共产党的主张契合当时的社会心理,共产党有能力扭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个政党具有怎样的地位,是否被历史选择,最终要看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 “哼一首歌”:有人说共产党、国民党在抗战功绩上相互贬低是民族“杯具”。请问嘉宾有何看法? 岳思平:实际上,由军事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本,对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做了具体的分析,除指出其消极抗战的一面外,对其积极的一面也作了充分反映。而蒋纬国总编的《抗日御侮》十卷本,只说共产党的军队“游而不击”。所以,说国共相互贬低并不准确。历史虽已渐渐远去,但是非曲直不容颠倒。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任何淡化甚至否认,都是站不住脚的! 英雄集体 民族荣耀 抗战的硝烟已然散去,悬挂在各部队军史馆、荣誉室里的那一面面被战火熏染的锦旗却依然熠熠生辉,仿佛向后人诉说着中华民族那段血写的历史,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人民军队奋起抗争的浩然正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