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6》由中国海关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1月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当年明月和百家讲坛讲师毛佩琦分别阐述了对于史学作品的看法。当年明月戏称,自己之所以坚持写作到现在,是因为上辈子欠了明朝的债。 以下是文字实录: 主持人:明月推出明朝那些事有很多概况,请他来介绍下这本书的写作内容和心得。 当年明月:轮到我了。谢谢大家今天过来。关于我的新闻发布会有一两年没开。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也是海关总署的下属一员,按句话说,某种程度上,我不光是他的作者,还是他的员工。于我而言,我经常说过,本职工作是第一位,写作是第二位,当然写作也是尽全力去做,工作也是全力去做。不断地写,现在也就写到第六部了。回头一看,也是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在写这本书之前没写过书,如果能说现在有几百万的销量,有人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销量可以进入前三十名,这是别的作家可能几辈子都赶不上的事。感谢上天那么厚爱我。实际上,虽然跟着毛老师加入“明史学会”,还有大学把我评上副教授,但我的史学功底还需加强,所有这些事我都认为是沧海一粟。 回到这本书,还是说热点问题,我认为历史都是热点,但很多人不这么认为。这本书的热点就是东林党和魏忠贤问题。关于这两个问题,史书、教科书上有介绍,但说法千篇一律。说到我的特色,我只是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一是东林党是不是如以往所说,一贯以学识为主,不搞政治。二是魏忠贤是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坏蛋,是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特别坏的人,我觉得值得商榷。还有袁崇焕问题,这本书还是刚刚出来,还没死。我自己认为,我很疑惑,这个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在历史也不是一个极为了不得的人,但是为什么历史上有这么多争议,民族英雄还就罢了,还有说是汉奸,我就不太理解了,相关史料也有所说明。利用客观资料说历史,我觉得我如果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我就很高兴了。 于我而言,把这件事做好,就是用一种比较谨慎客观地态度把我所谓的史学观点结合在一起,能够稍微客观地历史呈现给大家。用认真客观的态度,把大家结合在一起,让大家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的真相。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很高兴的。 有人说,你写这个东西,受欢迎不是你的问题。你是欠了债,欠了明朝的债,上辈子没还清,是明朝的人,现在来还债。我个人比较接受这个观念,明朝是个被误解的朝代,怎么看都不想是专制皇朝。举个例,明朝的皇帝,自从登基以来,活动范围就是故宫,没出过宫,想万历,嘉靖。为什么?大臣不允许,因为你出去以后,会给地方造成负担。正德非要出去,在扬州看到一种花,要带回去,当地地方官说这在宋钦徽二帝被抓走时就绝种了,根本不给皇帝下台。像什么康熙、乾隆,毫不顾忌民生的下江南,还被说为盛世,为什么,沿途老百姓民不聊生,我搞不明白说这为什么就是“盛世”。如果说我身上有责任,就是我觉得让大家明白历史的真相。 在明代,皇帝说的话都不算,言官可以骂皇帝,譬如海瑞,他也没死,包括后面的万历皇帝,言官上书“酒色财气”,在康熙乾隆是不敢这么骂的,封建专制到达顶点,就是康乾盛世。我到现在也不认为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盛世”。明朝当是占世界GDP还很大,到清朝却越来越少,还被誉为盛世,我觉得很难让人理解。我比较认我欠明朝债这回事。我把所知道的说出来,不说是乱反正,只能说是把这个事讲出来,让大家来判断明朝是不是一个专政的朝代,到底什么朝代是专政的。反正于我而言,我要说的就这么多,至于说内心上有什么责任感,也就是有必要把历史的真相讲一下,至于大家如何理解是大家的事情。我也谢谢出版社为这本书的出版做了很多工作。我也相信盗版书不久也就上市了,这也是一个规律了。我记得写第二本书就有一二三合集,写第三本书时就有一二三四合集。现在外面卖的是123456.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办法。我自己还经常去盗版书摊看看,这是个风向标,问他们卖得好不好。找这么多人还不要花钱,还帮他卖,让更多的人看。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干,我说你好是因为你这么干我没办法。有一次我去书摊,问小贩什么书卖的好,说明朝,问他觉得写得好吗,说写得很好,问怎么好,就不理我了。据他们反映,盗版书的销量相当的好。有一次我看到一本全集,制作很精美。有一本盗版书还把小标题都改了,重新排版全集,这个全集就是你的书的一部分,也不光是你,还有其他人的,像夏卫宗。还有一部分学术书籍摘到我后面,作为全集,工作很认真。 盗版书卖的太好,我第二天都没买到,我说怎么卖的这么好,盗版也会有这个现象,他说盗版也要按计划印的,不然我们要是卖不出去,也是要赔钱的。最后说下盗版问题,我也没有办法,有人跟我说过,如果没有盗版,你现在会有多少钱。我说那时肯定得。我就当从头到尾都是来还债的,给明朝做点事,做事的就是让在天的阴灵给点报酬,你就知足吧,不要想太多。这本书写到现在,我很满意,非常满意,我只希望写更多很好的作品,来感谢大家。 毛佩琦:非常高兴出席海关出版社由左社长和包主任主持的当年明月写作的《明朝哪些事(陆)》的新闻发布会,恭喜这次明六在海关社发行。有人说明月的发现我是伯乐,完全不存在。应该说广大人民群众是伯乐,是读者们是伯乐,这个大概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哪个人或那一个人说好不一定好,要让大家来评判,要让时间来评判。明月的书之所以能在这么多的有关明史的书中脱颖而出,我想有他自身的特点和魅力。 我在想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我一个人想的,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人大有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学教授、人大历史学主任黄朴民,他从史学史发展的角度,谈到通俗读物热。在中国历史上,史学一直是被关注,老百姓一直关注自己从哪里来的,关注自己的祖先,从历史上学到自己现实中可使用的智慧。讲史、演史,一直延续到现在。以前有说史场,在舞台上,讲历史的悲欢离合。用各种方式演绎历史。每个朝代都在讲述历史,既在讲述他们不知道的历史,也在讲述不久前发生的,如民国时杨乃武与小白菜都是发生在眼前的;有历久不衰的,东周列国志,他们在干什么,关注历史,关注命运,关注自己的生活向何处发展。同时他们也希望有一个载体发泄自己的感情,他们平常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赶集之外,要不就是和邻居聊聊天,和家里人说话,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这些上将不足发泄,他们希望借助一个更大的平台去发泄他们的人生感慨和对于时代的评判。他们要发挥他们指点江山的权利,他们可以在这里表达他们对哪个人物的喜欢和哪个人物的不喜欢,实际上他们是说给谁听,既说给他们自己听,也是说给别人听。从宏观的中国史学角度来看,当前近些年来,通俗历史读物之热,实际上是百姓的一次历史观的大反射,人们从来没有把历史和我们现实生活放的很远,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历史,只是为了生计和某种政治原因,暂时无暇顾及,现在突然吃饱了,兜里有点钱,可以上盗版书摊上买点儿书,特别是伴随当下的国学热,国学热的核心是什么,是自身真正的认同,要寻找我们中国人是谁,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是我国学热的核心,我们在世界化中迷失了自我,我们还是中国人么,我们要继续做中国人,还需要进什么样的思考。通俗读物的热,是伴随着民族认同。谁能够帮助大众,谁能够在这其中搭建桥梁,那就是最接近大众的媒体与传播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很多研究机构,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和连篇累牍的学术专著,这些离观众太远,学术界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大众认为还是问题,老百姓不知道。这里有学者本身的责任,没有通过有效的手段,把研究出的成果告诉大众;也有文化普及工作者的责任,现在一些人自生而出,自觉或不自觉的一头一脚踩在明史的平台上了,适应了大众的需要,回答了大众的呼唤。大众需要什么,我们看的教科书,我们平常得到的认识是正确的么?实际上老百姓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清朝是好的盛事,那么怎么还会轮到被宰割的地位,所以我觉得不仅仅明史要说清楚,清史也要说清楚。当老百姓不明白的时候,他们需要有人帮他们弄明白,如果他们指不上学校里和一些研究机构的学者的话,他们就要希望寄托给一些草根。 有人把明月叫做草根,不一定准确,但我不妨借用这话。明月的书的特点,尽量要接近历史本身,我不听人云亦云,我要翻开历史看一看,如果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去看的话,明月他尽量去接触那些原始文献,他作了两点, 1、对一些事实尽量去搞清楚,对于一些事时尽量搞清楚,在学术上考证,考证其来龙去脉搞清楚,他做了很努力,可能一些表述与以前的一些书不一致,至于它是否正确,那是另外一回事。他作为一个读史者,他要尽量搞清楚,就是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他都看了。 2、根据他自己所了解的事实,对这些人作评判,他是一个现代青年,而且是个小伙子,他每天生活在人群中,人们的喜怒哀乐,明月更清楚,更大程度上,明月是为大众所发,替大众所发,说大众想说的话,根据是什么,根据是他读的书,大家都不清楚时,他站出来说出史实做出评论,受到大家的肯定。明月的成功是一个很特别的文化现象,一个代表,反映了时代的需要。 书在学术上和历史观上,是否要提高到这个高度来评价他,我想大可不必,毕竟他不是学术著作,不要用学术著作来要求他。所以不要以学术规范、历史观等来束缚他。像我刚才所说他的两个特点:第一他接近史实,第二他表达了大众的喜怒哀乐,这就够了,在这个层面上,随着学养和见识增长,他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更好,走向巅峰,这也需要大众参与对明月的塑造,塑造出一个我们时代,大家都欢迎的新星。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