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点校“二十四史”20年风云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信息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点校“二十四史”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最后一部《宋史》出版为止,历时20年,其中还跨越了“文革”十年的动荡岁月,经历了文化浩劫。如今回看,点校“二十四史”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值得记录的历史。
    “二十四史”号称“正史”,是历代被定为正统史学的24部史书的总称。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首次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的建议。1958年7月,毛泽东指示标点其中的“前四史”。同年9月13日,吴晗、范文澜为此召开会议,提议“其他二十史及《清史稿》的标点工作,亦即着手组织人力,由中华书局订出规划。”毛泽东在报告上批复:“计划很好,望照此实行。”
    以“标点前四史及改绘杨守敬地图工作会议”和毛泽东的批示为起点,以“文革”开始为界,20年的点校整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翠微校史”
    第一阶段从1958年至1966年。按照计划,前四史《史记》、《三国志》、《汉书》和《后汉书》都要在国庆十周年之前出书,作为国庆献礼。但由于整理工作过于艰巨,最后按计划出版的只有《史记》。
    “整理出版‘二十四史’,是中央交代的任务。中华书局和北京的人力很不够,整理工作进度太慢。为了促使这一工作早日完成,必须借调外地的专家共同来进行。”这是中宣部1963年8月发出的调令。调令中的借调名单有:“武汉大学:唐长孺;山东大学:王仲荦、卢振华、张维华;中山大学:刘节;吉林大学:罗继祖;南开大学:郑天挺;杭州大学:任铭善。”1963年冬,除了任铭善外,名单中的专家都先后到京,住进了北京西郊翠微路中华书局大院,开始了“翠微校史”的生活。
    从中华书局留存的档案看来,当时专家们受到特别的优待。“在生活方面,挂上了蚊帐,又买了凉席”,这是1964年的《二十四史工作汇报》上对来京学者生活的详细记载。当时,从来自南方的专家获得增加的大米供应,到解决大家的医疗问题,乃至添置单人沙发,无不照应周全。专家们到京后不久便是国庆节,每人均获一张观礼券,能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这段时间的点校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好景不长,1965年,中山大学的刘节因“点校问题”离开了点校组,辽金史专家傅乐焕亦被所在单位勒令回校检查。1966年5月,傅乐焕离开翠微路大院之后,在陶然亭自杀。后来实际负责主持“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项目的中华书局副总编辑赵守俨在回忆文章中说,这一不幸事件给了他极大的震动,他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果然,此后不久,“二十四史”的整理即被迫暂停。
    1967年,正“当红”的戚本禹下令继续点校工作,且可以使用“旧人”,使得停顿了一年的点校工作得以恢复。“在满城大字报和口号声中,居然有一块地方能够坐下来读书、搞业务,这在当时的北京恐怕是独一无二的,有幸参加这一工作的知识分子,乐得在这块小天地里逃避一时,即使在大热天里来回跑跑,也在所不辞,不以为苦”,赵守俨的文章回忆到。
    当时因为运动,很多“旧人”已不能来,“工农兵”参与了领导工作。有人提出,在标点上也应当体现出“阶级观点”,如认为“帝(崇祯)出宫,登煤山,望烽火彻天,叹息曰:‘苦我民耳!’这是骗人的鬼话,决不能用感叹号,要改用句号”。
    这次昙花一现的恢复只维持了一年多,随着戚本禹的垮台,业务摊子又自然解体了。
    乱世中的书桌
    “总理: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目前只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种,其他都未印出。此次出版会议可否将此项任务分工继续完成,作为研究批判历史的一种材料。现在一些老知识分子也闲着无事,可以组织一些人来做。”这是1971年4月,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前夕,有关部门在请示并获得毛泽东批示同意后,写给周恩来的信。周恩来当日即批复:“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这个批示被认为是周恩来在当时极左思潮泛滥的情况下,希望以此来体现对老知识分子的一种政策,因当时顾颉刚年事已高,身体衰弱,不大可能做什么具体工作。即便如此,他在接到批示后,还是用了一个多星期,写出了一份《整理国史计划书》,系统地谈了自己的设想。这个命令下来后,顾颉刚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书库里的封条被揭掉了,薪水复原了,医疗关系转至北京医院高干病房,插队的子女也被调回身边。
    1971年6月,启功被单位军代表办公室的人告知,说“二十四师”要调他去。启功一听就蒙了:“莫非要把我进一步看管起来?我什么都没做啊!”第二天才问明白是“二十四史”,于是启功很高兴地前往中华书局报到。
    这次点校整理工作,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展开。《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和《宋史》五部交给上海点校,仍以中华书局的名义出版。工作开始前,京沪两地参与点校工作的几个代表联合举办了半个月的学习班。当时为避免烦琐,工作方法有所变动,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本校、他校作了限制,规定只在“点不断、读不通”的地方使用这两种方法,这比1963年后的规定倒退了一步;二是版本择善而从,不出校记。这两种方法的改变正是当时反对“繁琐考据”的时代风气的体现。
    最通行的“国史”标准本
    1977年11月,“二十四史”点校本中最后完成的《宋史》(实际出书时间为1978年)出版,前后经历整整20年的“二十四史”点校终于完成。
    点校本陆续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76年4月27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和澳门的《澳门日报》分别刊载了赵守俨撰写的《整理二十四史的体会》一文,在港澳地区史学者中引起反响,召开座谈会。1976年5月26日,《大公报》发表了“二十四史”座谈会内容,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牟润孙慨叹:“就公布的名单中,知道有精于地理的谭其骧、专攻辽金元的翁独健以及对南北朝唐史深通的唐长孺,治中西交通和学术思想的白寿彝。”
    “二十四史”点校出版工作历时20年,每个阶段参与点校的人有所不同,而且有些院校是集体参与,算上弟子门生,包括中华书局的员工,全部参与该项工作的人数约为三百多人。但在最初的版本上,甚至没有印上点校者的姓名。
    “二十四史”点校本因其点校体例谨严,点校确当,版式设计清晰便览,一出版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