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是能拿出可信史料来证明张献忠没乱杀过四川人,我给他10万元!”近日,四川民间学者、作家郑光路在天涯论坛发帖,叫板张献忠问题研究专家。 尽管10万元的“赌注”使本来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蒙上了一层娱乐色彩,但是这个争论本身,还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判别张献忠到底是“农民起义英雄”还是滥杀无辜的“杀人屠夫”,对于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判历史人物,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郑光路所挑战的主要对象,川大博导、四川省首批学术带头人胡昭曦一方,最终却以沉默回应了挑战。是不屑应战还是不敢接招,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学界因此失去了一次辨析历史、讨论学术的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信很多人都和笔者一样,对历史人物张献忠的认识,首先是来自于中学历史教科书。但是教科书中的张献忠,基本还是拘囿于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和“农民起义英雄”,这样的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不全面的。至于他屠杀当地百姓的残暴行为,在教科书上则基本没有涉及。而像张献忠这样单薄、片面的历史人物,在历史教科书上又有多少呢?简直是数也数不过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可是当我们面对的历史都是失真的,虚假的,片面的,面对的历史人物都是经过人为“阉割”过的,我们还怎么“鉴”,“鉴”什么? 如果说当初编写历史教科书是出于“阶级斗争”的需要而故意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粉饰,那么在阶级斗争已经大大弱化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不能正视历史事实,还历史人物以客观和真实呢?这不但是历史学家的问题,更是教育学家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应该勇于面对的问题。 苑广阔(广西 职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