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阎崇年谈明亡清兴明末三帝与清初三帝差距太大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兴亡原因◎
    -明亡的一个原因是“分”——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
    -清兴的一个原因是“合”——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
    明朝自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16位皇帝,276年。明朝为什么灭亡?清朝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整60年。清朝为什么兴起?明亡清兴历史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清初一些学者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明亡的原因做出多方面论述。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明朝君主集权固然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时也是君主高度集权啊!
    有学者从明朝制度缺失分析其灭亡的原因。他们认为“由于缺乏宰相制,君主的无能和派系的争执这两大古老的难题,在明代越发难解了。”(司徒琳《南明史·引言》)就是说,“洪武十三年罢丞相”(《明史·职官志一》),大学士地位降低,正五品,侍左右,备顾问。然而,崇祯时大学士官一品,也不能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
    还有学者从吏治败坏去探究其原因。明朝吏治腐败,各代都有。看来明朝灭亡原因,仍需进行具体分析。
    明朝覆亡,原因复杂。从历史序列来说,有长、中、短三个层面——长者,要从洪武说起,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政策是双刃剑,它一面巩固了明朝社会秩序,另一面埋下了后世社会弊端;中者,要从万历说起,万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启帝的阉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短者,要从崇祯说起,崇祯帝想做“中兴”之主,却成了“亡国”之君。
    作为历史明鉴来说,明朝覆亡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吏治、制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每个问题都可以写专题论文,合起来可以写一部百万字的大书。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明化。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切入点分析明朝覆亡、清朝兴起的原因,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却可以简括为一个“分”字与一个“合”字。分与合是对立的。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是“分”——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朝兴起的一个原因是“合”——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
    ◎ “民族分”之一◎
    -明朝对待满洲的政策是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
    -万历皇帝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
    明朝灭亡的一个直接的、也是基本的原因,就是“民族分”。大家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子,推翻蒙古孛儿只斤氏(博尔济吉特氏)贵族的统治,建立明朝。明朝以“驱除鞑虏”起家,又被“鞑虏”取代。可见明朝的民族关系出了问题,特别是北方的民族关系出了问题。明朝北方的民族问题,前期主要是蒙古,后期主要是满洲。
    先说满洲。明朝对女真——满洲的政策是“分”,就是使女真诸部“各相雄长,不相归一”(《明经世文编·杨宗伯奏疏》)。具体说来,就是:“分其枝,离其势,互令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卷一)于是,明朝对女真各部,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
    满洲先人女真原来是明朝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努尔哈赤先人是明朝建州左卫的朝廷命官,努尔哈赤也是朝廷的命官。他曾先后八次骑着马到北京,每次往返跋涉4000里,向万历帝朝贡。他说自己是为大明“忠顺看边”,就是忠心顺服地看守边疆。那么努尔哈赤怎么会成为明朝帝国大厦的纵火者,并成明朝的敌人呢?直接原因是明朝对女真政策出了问题,万历皇帝、李成梁总兵在古勒寨之战中,误杀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结果呢?“潘多拉之盒”打开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挑战明朝,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谚语云:“女真满万,天下无敌!”这话说得夸大了一点。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建立满洲八旗,大约有6万人。女真-满洲满了6万,就成为一种很大的军事力量。要是满洲分,而蒙古不分,明朝和蒙古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努尔哈赤,那么满洲的难题也可能有解;但明朝又把蒙古分了,蒙古原来是明朝自己的人,却变成了自己的对手。
    ◎ “民族分”之二◎
    -明朝对蒙古以征为主, 曾实行“抚赏”政策,但关键时见死不救
    -清对蒙古采取赈济、联姻等措施,并结成同盟
    次说蒙古。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明朝为防止北元蒙古贵族复辟,采取许多措施:一是天子守边,二是修筑长城,三是设立九边,四是举兵北征——洪武年间,五次北征;朱棣期间,七次北征。永乐皇帝甚至死在北征蒙古的榆木川地方。到明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入塞,在土木堡之役俘虏明英宗皇帝。嘉靖年间,蒙古俺达兵薄京师,为此北京修建外城。“正统后,边备废弛,声灵不振。诸部长多以雄杰之姿,迭出与中夏抗。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 ”(《明史·鞑靼传》)明以“西靖而东自宁,虎(林丹汗)不款,而东西并急,因定岁予插(察哈尔林丹汗)金八万一千两,以示羁縻”(《明史·鞑靼传》)。对蒙古实行“抚赏”政策。但林丹汗“恃抚金为命,两年不得,资用已竭,食尽马乏,暴骨成莽”(《明史·鞑靼传》)。漠南蒙古闹灾,明朝不予“市米”,袁崇焕主张以粮食换马匹,朝廷以袁崇焕“市米资盗”等罪,将其处死。
    清则与明相反,皇太极对受灾蒙古进行救济。清对蒙古采取赈济、联姻、编旗、重教、封赏等一系列措施,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死,诸部皆归于清。《明史·鞑靼传》评论道:“明未亡,而插(察哈尔林丹汗)先毙,诸部皆折入于大清,国计愈困,边事愈棘,朝议愈纷,明亦遂不可为矣!”
    在对待蒙古、满洲关系上,明朝先是“以东夷制北虏”,后又 “以北虏制东夷”。结果是“东夷”与“北虏”联合,就是满洲与蒙古联合,出现满蒙联盟的局面——满蒙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明朝。
    我们再回顾一下满洲的历史。清朝兴起与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合。首先是建州女真合,接着是海西女真合,再是东海女真合、黑龙江女真合,合成满洲。而且,满洲同蒙古联盟,同汉军联盟,同东北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索伦(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合,组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只拳头合起来打明朝;显然,明朝就招架不住了。
    明亡清兴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演变的历史,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发展、壮大的历史。当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时,国家就强盛,反之就衰弱。现在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协和,共同前进,我们国家将来一定会更强大。所以,只有民族融合,才能中华强盛。
    ◎ “官民关系”之一◎
    -官民矛盾导致中原民变是明亡的另一个原因
    -官民矛盾的三个例子:卖官鬻爵;无地立锥;灾荒严重
    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原的民变,其重要原因在于官民的矛盾,而严重自然灾害加深与激化了官民的矛盾。官民矛盾,试举三例。
    卖官鬻爵。崇祯朝吏部尚书周应秋,公然按官职大小,秤官索价,卖官鬻爵。他“每日勒足万金,都门有‘周日万’之号”(文秉《先拨志始》卷下)。官员花钱买官,做了官之后,就搜刮百姓,敛财还债。吏、兵二部,弊窦最多:“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近闻选官,动借京债若干,一到任所,便要还债。这债出在何人身上?定是剥民了。这样怎的有好官,肯爱百姓!”(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八)这话出自崇祯皇帝之口,可见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无地立锥。官员贪,百姓呢?老百姓的土地被占了,有的地方田地“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明神宗实录》卷四二一)简直就是“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汪价《中州杂俎》卷一),就剩下长满青草的道路,还没有归于王孙贵族之家,剩下的已经没有寸土属于百姓了。于是出现这样一幅黑暗图画:“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这样,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
    灾荒严重。赤地千里,危机加剧。“亢旱四载,颗粒无收,饥馑存臻,胁从弥众。”(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一○)饥民吃泥土、吃雁粪,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鬻人肉于市,腌人肉于家,人刚死而被割,儿刚死而被食。史料记载: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马懋才备疏大饥》,载《明季北略》卷五)
    ◎ “官民关系”之二◎
    -明朝官逼钱粮,而清则按人丁分给土地
    -饥民被迫举义,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帷幕
    相反,后金——清处在上升时期,虽也有官民矛盾,但并不突出。后金进入辽河流域腹地后,发布“计丁授田”令,部民按丁分给土地。后金——清用八旗制度 ——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组织,将女真——满洲人编制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唯以多得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