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游戏”的探索——纪念赫伊津哈(John Huizinga)逝世60周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北望经济学园 萧敢 参加讨论

只有神才与最高严肃性相配,而人是为神而设的玩具. ――柏拉图《法律篇》VII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为了纪念赫伊津哈(John Huizinga)逝世60周年。

      关于赫伊津哈的生平,我们知道很少,1872-1945,甚至连大英百科全书都搞错了他的死因。他并非和马克.布洛赫一样被纳粹杀害,他是安安静静地患病去世的。贡布里希搞错了,余秋雨跟着搞错了。好在周兵在2000年4月的《读书》上纠正了这个错误。

   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是游戏。我想把《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放到最后,先跟着赫伊津哈过一遍,领略所谓心态史学(对应弗洛伊德心理史学)的魅力,与汤因比或者布罗代尔截然不同的“充满美学”的史学。

        赫伊津哈最著名的书有三本,《中世纪的衰落》,《伊拉斯谟》和《游戏的人》。我们只谈最后一本,因为贡布里希说过,读过前两本书的读者里,10个里都没1个能读完最后一本。

        历史学的核心是“人”(赫伊津哈没有看到舍勒的人类学,但他对齐美尔的理解极深),这是赫伊津哈一贯支持的(与布罗代尔等对比)。但“人”的概念也有个变迁的过程。最早是Homo Sapiens(理性人),我们都很熟悉,但理性本身是极为可疑的。接着是Homo Faber(制造人),我们在达尔文-马克思-斯宾塞的著作中理解这个词。但赫伊津哈希望用另一个词来阐释,那就是Home Luden(游戏人),这是我们讨论的核心。

        我们很自然联想到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中的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的不断衰落,或者是“公羊学”中太平,升平,据乱的败坏,而赫伊津哈通过理性人-制造人-游戏人的阐述还原历史,返回古典。他是真正的古典学大师,通晓梵文,希腊文,叙利亚文等高深的功夫(赫伊津哈的渊博使得亚马逊上卖的英译本备受指责)。游戏(at play)超越了生活的当下需要,并把意义传递给了活动。

       为什么要游戏?很多种说法。比如过剩生命能力的释放,比如某种“模拟本能”的释放,比如有害冲动的发泄,比如被抑制欲望的满足。总的来看,游戏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学习,一是克制。让我引一句中国人的话,桓谭《新论》中就有“琴神农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的说法。 赫伊津哈指出,这些看法都把游戏看作是为一种“非游戏的目的”服务的。游戏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那么是否可能为游戏而游戏,或者追求游戏本身的愉悦(fun)呢。由于游戏的实质倾向超出人类实际的生活,所以它不能承担责任。游戏是非严肃性的,游戏与正义,善,美,心灵,上帝无关。 但是,游戏是非严肃性,决不意味游戏是不严肃的。我们对游戏(无论下棋还是音乐)投注极大的严肃,我们知道我们是在游戏却仍然继续游戏,可见游戏本身是非理性的,或者说,游戏超越理性,游戏先于理性。在文化-文明中,游戏是一种给定的重要存在,从文化的起点绵延到现在,随着文化渗入文化。 我们必须把游戏与一组概念区分开来。笑-滑稽(comic)-愚(folie),它们是有联系的。但游戏绝不是愚蠢的,游戏存在于“智慧”与“愚蠢”之外,伊拉斯谟的《愚人颂》(Laus Stultitae)第一次意识到这点。

       游戏的本性具有超越性,赫伊津哈给出以下几个最主要的特征。

 第一, 游戏的自主性(free)。游戏必须是自愿参与的,被迫参加的游戏不是游戏,充其量是“游戏的模仿”。

 第二, 游戏不是“平常”或者说“真实”的生活。这使得我们彻底把赫译津哈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区分开来。游戏就是游戏,不能介入真实生活,让我们想一想儿童的过家家游戏。于是,这就引出了第三个特征。

第三, 游戏具有隔离性,有限性,在特定范围内的时空中进行,包含了自身的过程和意味。 游戏的有限性就意味着游戏必然是有序的,秩序(order)。游戏中包含了一切要素(紧张,均衡,对峙,平稳,跌宕,冲突等),但一切的行为无法指向游戏规则。瓦莱里说,“与游戏规则相关的地方,怀疑主义可行不通,因为规则蕴涵的原则峙不容摇撼的真理”。

   游戏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人性,反视内心,但这峙一种illusion(错觉)。Illusion这个词来自in-play(而不同于inlusio,illudero,inludero)。破坏游戏规则的人是懦夫。即使在游戏中欺骗,掺假,做弊,后果也远不如破坏规则来得严重。在游戏中做弊的人是骗子,破坏游戏规则的人却是懦夫,我们用“叛教者,异端分子,革命家,先知,拒绝者”等名称来称呼后者。 游戏不同于生活这一点,必然导致我们成为“他者”(列维纳斯,梅洛.庞蒂),“装扮”(戈夫曼等),从而成为一种有意识自由地参加的不严肃活动。 游戏与典仪(具有宗教性)是很不同的。赫伊津哈无疑极了解人类学的最新进展,但他拒斥巫魅(mana)的概念,目的是从文化-文明的角度重新阐释这些人类学结果。 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游戏”,是我们学习的基础。Game是拉丁语,用它来理解希腊传统中的游戏,那将是极可笑的。希腊语中另有一竞技(agon)的词根,两者区分开来。梵文中是kridati,指动物,儿童,成人的游戏,同时也指风,波涛的运动,还指人的跳跃,舞蹈。而赫伊津哈特别指出,中文里有“争”这个词,类似希腊文中的agon。希腊文,梵文,汉文都区分“游戏”与“竞技”,是否这两者的原初含义真的不同?赫伊津哈否认这点,他要找出背后的同一性。赫伊津哈列举了拉丁语,日语,闪族语,阿拉伯语,叙利亚语等语种,不区分游戏与竞技。用拉丁语作代表就是Luden。 在《旧约》(比如撒母耳记)里最最明显,通过仔细解读希腊与拉丁本子的区别就可以明白。更多的证据,可以从文本和人类学田野调查中获得。 文本是《摩诃婆罗多》。难敌和坚战兄弟玩骰子,输的一方流放十二年。第十三年,双方爆发残酷的战争,但很显然的是,游戏是游戏,战争是战争。

       田野调查的成果,主要有3本书。第一本是莫斯的《礼物》(一译“论馈赠”),其中提到了著名的波特来奇(Potlatch,又译夸富宴)。莫斯就说过,摩诃婆罗多不过是巨型的波特来奇而已。 第二本是洛克尔的(G.W.Locker)《卡瓦吉特宗教中的大蛇》。Kwakiutl,通过涂尔干,马林诺斯基,布罗代尔等人的反复阐述,已经非常出名了。我没读过这本书。 第三本是马林诺斯基的《西太平洋岛上的船民》,这本书里提出了著名的库拉圈(kula)。 显然,这些线索都表明,游戏在“文化”中的深刻含义,“贵族”显然也是伴随着文化产生的。 而在游戏中,有胜有败,通过“投降”的仪式,游戏结束了。让我们再次回忆希腊人的“嘲笑比赛”,“诗歌比赛”,这些比赛形式非常重要。在这里,赫伊津哈的论敌就是布克哈特。 布克哈特的遗著《希腊文学史》对“嘲笑比赛”不屑一顾(我正在体会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还没读出什么味道来)。他曾说,“一个懂得战争的民族并不需要竞赛”。这在缺乏普通社会学的19世纪末期史可以理解的。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布克哈特的这种思想仍然是主流,这引起赫伊津哈深深的忧虑。 游戏比战争重要得多。在游戏里,文明的对立性和竞争性从一开始就显露出来,因为游戏比文明更古老,更原始,我们更应该从游戏中去寻找文明的特征。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律,游戏和法律的关系。在《旧约》(出埃及记,撒母耳记)中有大量神喻与裁决。而《伊利亚特》里也一样,盾牌上的天平。再从最古老的法律“婚姻”来看,情况更加有趣。我们可以从《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尼伯龙根之歌》等找到大量通过游戏决定婚姻的故事,中国传统小说也不例外。此外,赫伊津哈还指出,古希腊的“法律演讲”与“相互谩骂”之间的交织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毫无疑问,作为游戏的演讲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比哲学重要得多。 接着法律,谈谈战争。决斗(单挑)与总体战(total war)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有很浓的游戏意味,人们出于各种理由单打独斗,“避免基督徒流血,使民众免遭涂炭”。布莱克斯通更是讽刺说,“司法决斗与乡村运动会上的体育娱乐一样”。决斗,在我们的思想中与骑士制度,甚至骑士头上的羽毛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除了缺乏“游戏精神”的考虑之外。缺乏公平游戏(fair play)的骑士制度,以及由此导致的国际法(霍布斯和格劳修斯,下文再谈)都是虚幻的外壳。 赫伊津哈说,游戏与战争的关系,是否是真正严肃的,这只与文明有关。 再下一个问题是学识,游戏和学识。赫深知梵文的含义,梵(rtam)是宇宙的秩序(吠檀多不二论),是印度近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但在各种文本里总以竞赛式(猜谜)赞诗出现,比如《梨俱吠陀》。《奥义书》,《埃达》(Snorra Edda)也是如此。我们熟悉的禅宗公案也不例外。赫伊津哈说,谜语是一种神圣的游戏,因为它沟通了娱乐性与严肃性,兼容两者。游戏与诗,游戏与神话诗,它们的关系也是如此。我觉得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喜剧和悲剧都来自游戏,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竞赛! 哲学也是如此。哲学与辩论术的关系(智术师),大家都很熟悉了。后者通过昆廷良和西塞罗,在罗马发扬光大。伊斯拉谟的一段话非常关键,“学术论争完全没必要以玩牌或者骰子这样的方式进行。在这些游戏中,对规则的任何违反都会破坏整个游戏。而在学术讨论中,提出新的观点将没有任何危险,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 艺术与游戏的关系也很微妙。我们特别要区分音乐和形体艺术(舞蹈)。在希腊文中,只有前者属于缪斯掌管的范畴,因为音乐中的游戏因素是非常明显的。 在这些“风尚”影响下的中世纪欧洲,游戏的特征非常明显,人们尽情游戏,社会充满异教因素,神圣性不断沦丧,滑稽剧的兴盛,骑士游戏的流行,宫廷恋爱(描写这类故事的小说)变得普遍起来。这样,赫伊津哈引导我们重新考察“巴罗克”一词的含义。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夸张,虚假的假发。更重要的是,格劳修斯对路易十三的肉麻吹捧,难道不是一种巴罗克风格吗?还有笛卡尔,帕斯卡,伦勃朗,弥尔顿...接下来的罗可可时期(Rococo),再下来的新古典,哥特风格与游戏的关系,我不再详述了。

     我们进入《游戏的人》的结论,也一定是很多人关心的,对卡尔.施米特的批评。施米特的思想非常一致,赫伊津哈主要针对他的代表作《政治的概念》。施米特强调“敌我之辨”,他指出,“敌人并非你恨的人,更非邪恶的人,只是陌生人或者外来者”。显然,施米特的战争是残酷的,绝对的,永恒的。赫伊津哈对此感到恐惧,施米特的“敌我关系”堕落成机械关系,无视于文明,这也叫“严肃性”? 虽然现代战争自称能跳出游戏规则,不遵守一切规则,但它是否真的能跳出“游戏的魔圈”。远不止施特劳斯,赫伊津哈对施米特的困境看得更加清楚。他很矛盾地指出,只有ethos才能超越“敌我原则”,人们才能认识到比自我,集体,国家利益更高的目标,游戏的目标。只有超越了the play of war,战争的游戏,人类才能达到真正的严肃性。 真正的文明不能缺少游戏成分。人类必须认识到一些“公认”的界限,即文明能够fair play所需要的good faith,信仰。 到底何为游戏,何为严肃?Spel and Ernst? 我们更加严肃地追问,这个问题本身是否严肃? 这就引出贡布里希那篇著名的《游戏的高度严肃性》。贡布里希把赫伊津哈的神态描述为“既害羞又冷漠”,这给我很大的启发。而赫伊津哈对西南学派文德尔班,李凯尔特,Spranger以及Simmel等人工作的继承更是著名。另外两本对他至关重要的书, 一本是泰勒的《原始文化》(这本书影响了包括涂尔干在内的一代人),另一本是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我印象中,后者至今无中译本。

       而赫伊津哈的真正的论敌,也是他在文章中从来不愿意提到的名字,那就是弗洛伊德。赫伊津哈讨厌我们这个时代的幼稚,迷信和虚假。是幼稚,而不是游戏。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而非弗洛伊德学派那套心理阐释,更不是数字,年鉴。所以,赫伊津哈带着我们,到游戏中去探究活的历史。

  附《汉语大词典》词条 【游戏】 1.游乐嬉戏;玩耍。 《韩非子•难三》:“ 管仲 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 《晋书•王沈传》:“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至游戏,伤毁风俗矣。” 宋 苏轼 《策别•安万民五》:“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乐,酣豢於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耗,痿蹶而不复振。” 《古今小说•陈希夷四辞朝命》:“一日,在水边游戏,遇一妇人,身穿青色之衣,自称毛女,将陈抟抱去山中,饮以琼浆。” 王统照 《春雨之夜•雪後》:“小孩子正盼天明,好继续游戏。” 2.谓绰有馀力而不经意为之。 宋 京镗 《<能改斋漫录>序》:“吏部吴公曾虎臣,以胸中万卷之书,游戏笔端,裒为此集。”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 江 南挟才秀特,数千言立就。尝游戏武试,取魁如寄,弃去。” 清 查慎行 《高斯亿为余画竹以诗报之》:“ 高生 善书久绝伦,馀技兼为竹写真。自言亦用狂草法,狻觉游戏能通神。” 3.犹戏谑。 清 王士祯 《香祖笔记》卷十二:“ 袁淑《山公九锡文》, 沈约《修竹弹甘蕉文》,韩愈 《毛颖传》之类,偶然游戏,後来作者遂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九郎》:“ 九郎无如何,赧颜复坐。挑灯共语,温若处子,而词涉游戏,便含羞,面向壁。” 4.指不郑重、不严肃。 郭沫若 《<卓文君>後记》:“ 卓文君 的私奔 相如 ......有许多的文人虽然也把它当成风流韵事,时常在文笔间卖弄风骚,但每每以游戏出之。” 5.文娱活动的一种。分智力游戏(如拼七巧板、猜灯谜、玩魔方)、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抛手绢、跳橡皮筋)等几种。如:在公园的草坪上,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愉快地做游戏。 游 〔《广韵》以周切,平尤,以。〕 1. 人或动物在水中行动。 《诗•邶风•谷风》:“就其浅兮,泳之游之。”《後汉书•马援传》:“男儿溺死何伤而拘游哉!”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丁玲 《母亲》一:“三支鹅,八支鸭在塘 面轻轻的游。” 2. 指船在水上行驶。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当我在近海 巡游,回头又见我们的海岸线,那又是什堋所在呀,为什堋显得格外壮观?!” 3. 河流。 《诗•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毛 传:“顺流而涉曰‘溯游'。”《史记•高祖本纪》:“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茅盾 《脱险杂记》十三:“小溪上下游全是密茂的灌木,你看不到这一脉活水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 4.流动,不固定。 谢觉哉 《不惑集•续语一》:“游的目的在於击,避免敌人的优势,找寻或制造敌人的弱点,以便下手。”参见“ 游环 ”、“ 游兵 ”。 5.移置。《汉书•叔孙通传》:“愿陛下为原庙渭 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隋书•礼丁志二》:“既营建洛邑 ,帝无心京师,乃於东都 固本里 北,起 天经宫 ,以游 高祖 衣冠,四时致祭。”参见“ 游衣冠 ”。 6.虚浮不实。《易•系辞下》:“诬善之人其辞游。” 孔颖达 疏:“游谓浮游,诬罔善人,其辞虚漫,故言其游也。” 7.同“ 游 ”。行走;运行。《淮南子•览冥训》:“△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 高诱 注:“游,行也。” 《太平御览》卷三五八引 汉 陈琳 《武军赋》:“ 马 受 斯游,则止。” 晋 张华 《励志》诗:“大丁斡运,天回地游。”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四章:“四游之日有长有短,春秋游有八十七八转者,夏冬游有九十三转者,名曰某游第几转,於地游转之理最为得宜。” 8.同“ 游 ”。指鸟在空中飞行。 《楚辞•九辩》:“雁而南游兮, 鸡啁哳而悲 。” 王逸 注:“群戏行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弯蕃弱,满白羽,射游枭,栎蜚遽。” 9.同“ 游 ”。特指帝王春季巡行。 《管子•戒》:“先王之游也,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晏子春秋•问下一》:“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 《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文选•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于潜户;度秋豫以收成,观丰年之多 。” 薛综 注:“春游,谓仲春巡行 岱岳 。” 10.同“ 游 ”。遨游;游览。 《诗•大雅•卷阿》:“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 《庄子•秋水》:“ 庄子 与 惠子 游于 濠 梁之上。”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北平 的岁月是悠闲的,春天放风筝,夏夜游 北海。” 11.同“ 游 ”。游憩;游玩。 《礼记•学记》:“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郑玄 注:“游谓闲暇无事之游,然则游者不迫遽之意。” 《论语•述而》:“依於仁,游於艺。” 杨伯峻 注:“依靠在仁,而游憩於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游,一本作“ 游 ”。 《汉书•晁错传》:“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 12.同“ 游 ”。优游;逍遥。 《礼记•学记》:“未卜 ,不视学,游其志也。” 孔颖达 疏:“谓优游纵暇学者之志,不欲急切之故。” 《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 ,游方之内者也。” 郭庆藩 集释引 司马彪 曰:“方,常也,言彼游心于常教之外也。”游,一本作“ 游 ”。 13.同“ 游 ”。指空闲,闲暇。参见“ 游手 ”。 14.同“ 游 ”。游说。《管子•小匡》:“公子开方 ,为人巧转而兑利,请使游于 卫 以结交焉。” 《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15.同“ 游 ”。指宣扬。《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五年》:“ 曾巩 、 王安石 、 苏洵 、 洵 子 轼 、 辙 ,布衣屏处,未为人知, 修 即游其声誉,谓必显於世。” 16.同“ 游 ”。举 。 《汉书•邹阳传》:“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颜师古 注:“先游,谓进纳之也。” 17.同“ 游 ”。结交;交往。《左传•隐公三年》:“其子厚 与 州吁 游,禁之,不可。”《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宋 曾巩 《戚元鲁墓志 》:“其好恶有异於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  郑学之  豪迈有任侠风,才情敏赡,诙谐间作,久居历下 ,名士皆爱与之游。”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一》:“ 焦达峰  学程低,无校可入,入体育会,练习数月,始与诸言革命者游。” 18.同“ 游 ”。外出求学;出仕。 《墨子•公孟》:“有游於子墨子 之门者。” 宋 苏舜钦 《推诚保德功臣太子太保韩公行状》:“皇考以明经游京师,遂家焉。” 鲁迅 《〈伪自由书〉後记》引《黎烈文启事》:“ 烈文 去岁游 欧 归来,客居 沪 上。” 19.同“ 游 ”。泛指指离家在外。参见“ 游子 ”。 20.同“ 游 ”。闲散。参见“ 游手 ”、“ 游食 ”。 21.同“ 游 ”。舒展貌。参见“ 游龙 ”。 22.同“ 游 ”。帝王游乐的宫观。 《周礼•天官•序官》:“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郑玄 注:“游,离宫也。” 孙诒让 正义:“别於城中王所居之宫,故谓之离宫。以其可以游观,故谓之游。”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吴王 闻 越王 尽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 ,虽有五台之游,未尝一日登 。” 唐 柳宗元 《天说》:“筑为 垣、城郭、台榭、观游,疏为川渎、沟洫、陂池。” 23.通“   ”。鸟媒。即捕鸟时用来引诱同类的鸟。 《文选•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 徐爰 注:“游,雉媒名。 江 淮 间谓之游,游者,言可与游也。” 24.通“ 蝣 ”。 《大戴礼记•夏小正》:“浮游者,渠略也。” 王聘珍 解诂:“《尔雅》曰:‘蜉蝣,渠略。'”《淮南子•诠言训》:“龟三千岁,浮游不过三日。” 25.通“ 淫 ”。逸乐。 《吕氏春秋•诬徒》:“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陈奇猷 校释:“游假为‘淫',逸也。” 《吕氏春秋•贵直》:“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26.通“ 淫 ”。发情。参见“ 游牝 ”。 27.古代行政单位名。 《管子•立政》:“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 清 许旭 《≥中纪略》:“见其经略之法,全在外洋大海中间分设五寨,每寨千人,五寨之间,又设五游,每游七百人。” 28.姓。 春秋 时 郑 有 游楚 。见《左传•昭公二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