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向神学领域的渗透,终于酝酿出马丁· 路德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潮。正是在这一思潮的激荡下,西欧的社会变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鼓吹否定个人、否定人性的“神本”学说支配着人们的头脑。这一学说认为,人因“原罪”而难以自拔,只能凭借上帝的恩典才能获得拯救。上帝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将升入天堂享有“永生”,后者将被打入地狱而受到“永罚”。因此,人就必须虔诚地信仰上帝,听从上帝的代表教会的训导,履行神学伦理规范与教会法规,多积善功。与此相应,为了使人获得“救赎”,教会还建立起森严的教阶制与烦琐的“圣礼”制,同时还建立税收、司法制度,成为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要进行反封建斗争,就必须首先将矛头对准教会,而中古市民、平民、农民的反封建的斗争,也就总要以反罗马教廷的宗教“异端”形式出现。不过,由于时代的限制,这类“异端”都没有将个人的自由平等观念与进取精神引入神学领域,因此也就不能引发深层次的宗教信仰革命。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与民族国家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将“国际性”的、封建的教会转化为适应新的时代与阶级需要的民族的、“廉价”的教会。与此同时,人文主义启蒙思潮开始将人从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与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们从个人自由平等与开拓进取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宗教信仰的价值与意义。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宗教改革思潮的勃发。 马丁·路德(1483—1546)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开启了这一“信仰革命”的序幕。在当时,天主教会不仅在德意志大肆经济搜括,而且激烈维护德意志的封建割据。要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开辟道路,就必须将矛头指向教会神权。在此情况下,深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爱国神学家路德立志要通过改革,建立本国的民族教会。1517年10月,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尖锐地抨击教皇在德国销售赎罪券的行径,受到了市民与萨克森选侯的支持,激起了全民族的反教廷风潮。此后,他陆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与《基督徒的自由》等重要文章,与罗马教廷与部分德国诸侯展开斗争。同时,他以希伯莱文和希腊文的版本为依据,将圣经翻译成了人们容易阅读与理解的德语。正是在对圣经内涵深层发掘的基础上,他构建起了宗教改革的学说。“因信称义”是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只有信仰才与人的获救有关。而要获得拯救,就应当将对上帝的信仰建立在内心体悟的基础上。只有在内心虔诚信仰,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与交往,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因此,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一切烦琐的宗教仪式都应当废除。路德还提倡“圣经权威”论,宣称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自主地阅读与理解圣经。路德对教阶制度也予以抨击,提出“平信徒皆为祭司”的主张,认为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也就根本不需要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通的中介。教会应当是教徒的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出的公仆。路德还鼓吹俗权高于教权,强调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本国的民族教会。这些学说在社会广泛流播,路德也借此积极进行改革活动,最终建立起脱离罗马教廷的新教——“路德宗”。 与此同时,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法国神学家加 尔文(1509—1564年)也开始鼓吹宗教改革。他年轻时曾在巴黎学习法律与神学,后因鼓吹宗教改革而受到教会迫害,逃到国外的巴塞尔潜心研究圣经与路德的学说。1536年,他发表了《基督教原理》,次年又撰写了《信仰指南》,提出了以“预定”论为核心的宗教改革学说。他认为,上帝是支配宇宙与人类的神圣主宰,人们的高低贵贱皆由上帝意志决定。上帝将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对前者给予恩典与庇护,对后者则抛弃与惩罚。而能成为“选民”既非是由人的意志决定,也就与个人的虔诚、善行和功罪无关。人们的命运在其未出生前就已为上帝所决定,因此人无法知道上帝的决定。不过,加尔文在此却为人的自主性与开创性留下了开阔的拓展空间。他声称,尽管上帝对其决定秘而不宣,但从上帝对人们的“呼召”中可以使人看到自己成为“选民”的迹象。对基督虔诚信仰并且参加教会,是成为“选民”的前提。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争取事业上的成功,也是成为上帝之“选民”的表现。“选民”还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格,因为上帝的恩典可以有效阻止一个基督教徒的不良行为,并使能够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与谦逊等等。高尚的基督徒,既应当在各自的职业中履行“天职”去尽力追求财富,但在使用财富时也应当加以节制,不可过分的奢侈、享乐与浪费。与此同时,加尔文还大力将“预定”论学说付诸于实践。从1541年开始,他以瑞士的日内瓦为中心,积极推行宗教改革活动,创立了加尔文教。他废除了传统的主教制度与烦琐的宗教仪式,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并以讲道和阅读《圣经》为日常宗教活动,并禁止信徒穿奇装异服,搞化装舞会,或生活放荡、赌博嫖妓等等。 在16世纪的西欧,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需要借助神学信仰的更新来为自己世俗的经济和政治活动辩护,这就使得宗教改革思潮在外观形式、思想旨趣上与人文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然而,这一思潮不仅以上帝、圣经的权威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及其教阶、礼仪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而且用宗教的理论构架和神学话语充分地表达了人文主义的自由、平等与开拓、进取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主张,在西欧广大民众的宗教文化心理结构与神学信仰中形成了一次巨大的转换,最终催生出了适应新兴民族国家发展与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斗争需要的新教,由此而瓦解了中世纪天主教的封建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同时,这一宗教改革还为日后尼德兰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宗教的思想旗帜与组织形式。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将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将其誉之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