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刘贵福、朱晋平:从《蒋介石日记》看淞沪抗战的一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图书评论 刘贵福、朱晋平 参加讨论

    关于淞沪抗战战略,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开战之初,甚至开战之前,中方就有改变日军作战轴心,即改日军南下为西上的战略意图。一种观点是否认中方有这种企图。其间,也有的学者取折衷态度。意见歧出,关键原因是第一手资料不足,而只能对现有史料作不同的解读。今年,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蒋介石日记》又进一步公布,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
    一
    从蒋氏日记看,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关注的重点在华北,他对日军的挑衅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态度。卢沟桥事变的第三天,蒋介石就思考“乘此次冲突之机,对倭可否进一步要求其撤退丰台之倭兵或取消冀东组织”,“积极运兵北进备战”,“准备动员,不避战争”。《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9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所藏,以下不再注出)。 7月1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动员六师北运增援,如我不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7月12日,蒋介石决定“在永定河和沧、保线持久战”,“中央军集中保定”。 蒋介石此时已经判断日本侵华“势必扩大”,“不能避战矣”。《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12日。不过,蒋介石认为日军此时仍在采取“不战而屈之惯技”,而他则采用“战而不屈之决心待之”《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17日。。此时蒋介石对日本侵华的整体判断是日本“志在华北局部而不敢扩大”,“战争最多限于局部”《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20日。。19日,蒋介石决心发表庐山谈话,“再不做倭寇回旋之想,一意应战矣”。《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19日。 7月26日,针对日方步步紧逼,蒋介石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不可避免,他虽不愿宣战,但抗战决心已经下定。“遭必不能免之战祸,当一意作战,勿再作避战之想矣。”《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26日。 当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后,蒋介石进一步判断:“大战再不能免” 《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27日。 。
    8月7日,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出现了他对长江流域关注的记录。他针对7月27日驻汉口日本海军和侨民撤退,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敌放弃汉口,是其对长江有避免作战之意乎?”《蒋介石日记》1937年8月7日。 他在8日进一步坚定了这一判断,他说:“汉口倭军之果然撤退,其长江各埠海军亦撤退,是表示其不在长江之意多,而集中以后再进攻之意少也。”《蒋介石日记》1937年8月8日。早在抗战前,中国方面就已酝酿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前提下,主动在上海进攻,消灭上海日军,保卫经济重心,捍卫首都,并将这一思想写入1937年2月南京政府制定《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中。张治中:《揭开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战幕》,《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民国档案》1987年4期。卢沟桥事变后,张治中出任淞沪警备司令,并于7月30日提出“主动进攻,先发制敌”的建议,并提出主动击敌的四个条件。张治中:《揭开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战幕》。(13页) 同日召开的“卢沟桥事件第20次会报”,商定了对上海日陆战队之应付计划;对汉口日租界之扫荡计划;长江下游各要塞之阻塞及对日舰之扫荡计划。《卢沟桥事变第二十次会报·1937年7月30日下午9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45-46页) 在蒋介石8月4日日记中有“应先取攻势之利害”的记录,说明蒋介石此时对进攻上海日军问题,还未作出最终决策。
    促使蒋介石下最后决心的是日本大量援军到沪。蒋在8月11日日记中写道:“下午闻倭舰队集中沪市,且有八大运输舰到沪,预料其必载陆军来沪,故决心封锁长江口。”日援军到沪引起蒋介石的警觉。可以说,封锁长江口是实施上海战略的一个开始。8月13日上午,日海军陆战队向中国军队发动佯攻。8月14日,中国军队向日军发动进攻,全面抗战由是爆发。
    主动发起进攻是战前战略方针的具体实施。这一方针就是迅速消灭上海日军,保卫上海经济重心和捍卫首都,从蒋的日记也可以证明这一点。8月14日,中国空军出动轰炸上海日军,因有两架飞机弹钩被击坏,故有两弹落入英法租界,导致英法美诸国不满,责难备至,对沪战有干涉之意。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唯望神圣保佑中华,使沪战能急胜也”《蒋介石日记》1937年8月14日。。可见,蒋介石在这一时期并不愿在上海长期作战,也无引敌到沪的目的。不唯如此,蒋介石还想利用外交手段实现收回上海。他在20日日记中写道:“本日沪战颇有进展,南口阵地已固,此心略安。对英提案运动其能实现,使倭得转圜离沪,以恢复我经济策源地,以今日战况或有可能也。判断情报,倭陆海空军意见分歧,政府内部不一,已蹈于进退维谷之势也。”《蒋介石日记》1937年8月20日。
    8月20日,大本营颁发作战方案。这一方案,以华北为主战场,决定“对北正面(平津)为限制敌军之自由转移兵力于平绥路,及使我第二战区在平绥路方面作战之便利起见,应即派有力之一部(约两军),近迫当面之敌,实行柔性攻击,同时抽调在平汉路北端之部队(机动性大而富于游击战之经验者)约三师(能多更好),归第二战区长官指挥,向怀来,万全之线以北转进。对东北正面(山东半岛)极力缩小青岛之围攻线,使敌军尔后展布困难,可能时则以有力之一部袭取而占领之”。第二战区“为华北唯一之屏障,务须永久固守,以为国军尔后进出之轴心。平绥线为第二战区之生命线,亦为中苏联络之生命线,更为我国军旋回作战之能实施与否之中枢线,应以南口附近为旋回之轴,以万全、张北、康保等地方为外翼,要固守南口、万全,国军作战方有生机,要攻略张江、赤城、沽源,国军方能展布,如南口、赤城、沽源之线,始终为国军保有,则平津方面之敌,绝不敢冒险南下,故本战区之作战为,第一步,以该战区现有之兵力,最低限度,必须固守南口、万全之战(‘战’疑为‘线’——引者注),以俟第一战区转移兵力之到达。第二步,第一战区转移兵力到达后,向赤城、沽源之线转移攻势。第三步,依战况推移,对于山西东北方面,厚积兵力,以期永久固守。”从这一决策看,中方在日本侵华的主要方向是立足于守。坚守平绥路上重点地区,并攻略察北为平绥线之掩护。
    上海方面第三战区,任务为“迅速将目下侵入淞沪之敌陆海军及空军陆上基地,扫荡扑灭,以准备敌军再来时之应战,同时对于浙江沿海敌可登陆之地区,迅速构成据点式阵地,阻止敌人登陆,或乘机歼灭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日战争正面战场》(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2页) 按照这一方针,第三战区组成淞沪围攻区,江南岸守备区,浙东守备区,一方面围攻淞沪之敌,一方面警惕沿海敌登陆。上海显然立足于攻。可以这样说,中方的战略是北重于南,以南部之攻,策应北方之守,没有变改日军南下为西上之意图。
    蒋介石后来对此说得很清楚。1938年1月11日,淞沪会战结束不久,蒋介石总结说:“我们此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的华北。”蒋介石:《蒋委员长对抗战检讨与必胜要诀训词》(上),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一)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1981。(65页) 不过,蒋介石所说的打破敌人华北计划也不是像后来研究者所说的那样要改日军南下为西上,因为蒋介石当时根本没有判断日军南下。蒋介石在同一总结中明确地讲道:“至于敌人的作战计划如何呢?他预定的作战计划,就是想以少数的兵力,在最短的时间一举击而消灭我们的军队,迫使中国屈服,然后回转头来,应付世界大战。所以他预定的作战目标,就是想占据永定到察绥一带的防线。在这条线以北,坚筑对俄阵地,积极向西伯利亚采取攻势。后来我们发动全面长期抗战,使他后退不能,固守亦不可得,就不得不被动地伸展到黄河北岸。现在他愈陷愈深了。”〔16〕(64-65页) 蒋介石日记更可说明这一点。淞沪会战期间,蒋介石在1937年9月29日日记中写道:“注意:一、英不愿俄参加远东战事乎;二、引敌深入黄河以南,使英俄着急,不得不参加远东战事。”可见,蒋介石非但没有改变敌人南下的意图,而且还曾有过主动引敌南下的思考。
    二
    战争具有不确定性。实现计划于战争较之实现计划于别的事业,有着更多的困难。尽管作了长时间的准备,但受制于主客观因素,中国在上海的战略预想并未达成。战役之初,中国军队虽一度掌握战场主动,但从8月14日到8月22日,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前,却没有将在上海的日军消灭。从主观上说,中国军队挺进上海后,未能及时攻击,使攻击失去突然性,且在进攻中数次停止攻势,予敌以准备时间。而中国军队又存在指挥不当的问题,“不能彻底集中兵力,形成重点,及步炮兵没有协同动作”,以致“我军以五师之众,对数千的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功”。《陈诚私人回忆资料》(上),《民国档案》1987年1期。(18页)从客观上说,日军火力猛烈,堡垒坚固,以及上海作战受到外国势力制约等都影响了初期的进攻战。
    8月23日,日本援军到达上海,并登陆成功。敌登陆成功后,主力猛扑罗店,进窥嘉定。中国军队一方面继续围攻虹口、杨树浦之敌,一方面调动军队,将敌阻于罗店一带。敌在罗店不能进展,又转向吴淞附近及虬江码头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及时赶到反攻,但因敌火力猛烈,未能消灭登陆敌人。至此,淞沪战线由市内扩展到市外。8月28日、9月1日,罗店、吴淞两地先后失陷。蒋介石为之感慨道:“近日战局渐转劣势,人心动摇。此次战事本无幸免之理,唯冀能持久耳。”日本《产经新闻》社:《蒋介石秘录》(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30页) 9月6日,日军攻陷宝山,沿江敌人连成一线,并以主力沿宝刘公路向杨行突进。9月11日占领杨行,并向刘行猛攻。杨行失守,蒋介石认为“实为上海战局成败之枢纽”。《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12日。
    日军登陆成功,使中国军队原定之迅速扫荡上海日军的计划落空。淞沪抗战历时两旬后,淞沪前线指挥官张发奎和张治中向最高统帅部建议:“对上海会战可能适时运用兵力之最高点,作有效而精密的计算,若超过这个限度仍不能挽回战局以制压敌人时,则我们的战略,似应转变为持久消耗战,并先以十个师预行占领苏、嘉、吴、福之既设国防工事,作为第二抵抗线”。张发奎:《抗日战争回忆录》,《广东文史资料》第5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7页)蒋介石在9月2日日记中写道:“本月对上海战线之调整与缩短,决定方针。”《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2日。但蒋介石认为“吴淞失陷,战况渐处被动,然而前方士气甚旺,不愿撤至第二线也”;他还判断“沪战尚可持久,敌虽再增三个师团亦无能为力也”《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4日。。蒋介石对河北战场形势也很乐观,他认为:“河北敌军进展甚迟,其力甚弱,只要我努力固守,敌必师老顿挫也。”〔22〕 9月6日,军事委员会下达《淞沪抗战第二期指导计划》,提出“一、本战区为保持经济重心,巩固首都,并有利于全局之持久作战起见,务就现已形成之包围态势,对于上海及各处上陆之敌,运用优势兵力断绝其联系,限制其发展,并努力围攻由狮子林及川沙方面上陆之敌,打破其包围企图,而收各个击破之效。二、如各个击破之目的不能达到,则依状况逐次于后方占领阵地,采取攻势防御,乘其海陆火力不能协调之际,发扬我之精神与物质威力,一举而击破之。三、于万不得已时,则退守后方既设阵地,作韧性之抵抗,以待后方军队到达,再行决战,期护(获)得最后胜利。”《淞沪抗战第二期指导计划·1937年9月6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300页)
    9月6日的作战方案实际是战前国防计划甲案和战争之初8月20日方针的继续,但此后全国抗战局势出现新情况,上海战场地位日益重要。从全国战局看,8月底,张家口、南口相继失陷,中国方面在华北争取战略主动的关键几步皆未达成。同时,日军在上海迅速登陆,使国民党原计划的扫荡上海日军的方案也无法实现。8月30日,何应钦分析军事形势时说:“自南口、张家口失守,我在北正面有利之态势已失”,“沪战胶着,双方无限制增兵。我为确保江南腹心地,又不能不以精锐部队与敌周旋。因之我战略重点,无形中已转移于江南。此时北正面只有采取守势作战,逐次抵抗,与敌持久,以待川桂军集中完毕,或沪战告一结束,方可策划北正面攻势。”《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及战史会档案·8月30日下午8时会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77页) 从何应钦的分析看,由于华北失利,中国抗战主战场无形中发生变化,上海军事的发展已不是策应华北的问题了,而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了。如何应钦所说“上海方面,暂时以阵地战之手段与敌持久,俟敌兵力疲惫,仍(乃)相进攻,以期可以转用兵力。”《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14日。(78页) 在晋绥是固守,在河北是待川桂军集中完毕,或江南兵力可转用时再策划进攻。至此,南北主次已经易位。
    淞沪战场中日胶着,中国方面欲全部消灭上海日军已经不可能。上海抗战面临新的选择。是按战前的预案后撤、进行持久抗战,还是继续守卫上海呢?蒋介石没有马上下定决心。9月11日,日军占大同,晋北重镇失陷。1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注意:一、大同失陷,阎之罪恶甚于宋之平津……可痛之至,对于苏俄之运货交通更生困难矣。二、集中主力在上海决战乎?抑纵深配备,长期抵抗乎?”〔25〕 这说明,在华北失利的情况下,蒋介石在继续守卫上海,还是后退预设国防线、节节抵抗,尚未下最后决断。9月15日,蒋介石决定调整上海第三战区高级指挥官,并提出注意真如、南翔、嘉定、浏阳间之永久工事和纵深配备之集团军群。《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15日。9月16日,罗店、刘行阵线为日军突破。同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上海之得失不关最后之成败,不必拘泥于此也。”9月17日,中国军队根据第二期作战计划调整部署,全线退守北站、江湾、庙行、罗店西南、朝王庙、双草墩迄于运河一线,转入阵地战。中方全部攻击停止。21日,中国军队调整部署,改编为右翼、中央、左翼三个作战军,由张发奎、朱绍良、陈诚分别担任总司令。
    这一时期,蒋介石一度倾向后退进行逐步抵抗。他在日记中写道:“敌增援部队既到,第四军与六十六军损伤奇重,不如乘敌被我击退之时设法后移,加强后方兵力,但仍留相当兵力在原阵地牵制,以玩弄日寇,故决撤至刘罗线本阵地,以达逐步抵抗之目的”。《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24日。但此后南北战局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又使蒋介石倾向坚守上海。9月2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注意:一、保定似已经失陷;二、敌威胁我迁都;三、敌拟进占郑州,以截断我中俄第二联络线。”9月26日,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又出现这样的记录,“注意:一、美国外交渐有转机;二、对英运用……四、苏俄之交涉;五、平汉线溃败,沧州亦已不守,北正面只可守沿太行山脉侧面阵地矣……”但蒋介石对这一局面却不是非常忧虑,“对北正面战事虽不利,但余心无甚虑,系以主战场在上海也”《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26日。。蒋介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因北方战局已无可挽回,一方面因为他正酝酿利用中国军队主力集中上海的机会,充分利用上海战场的价值,通过上海抗战,进而影响全局。27日,蒋介石决定四项对敌战略:“一、引其在南方战场为主战场;二、击其一点;三、持久;四、(沿太行山脉侧面阵地)由晋出击。” 蒋并推断:“下月战争方能决定久暂或胜负。” 《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27日。引敌到南方作战,是淞沪战略的新发展,是蒋介石根据当时淞沪战场乃至全国战场和国际局势演变的一个新决策。但引敌到上海作战,并不是像后人说的那样,想引敌人沿江西上,进行持久战争,而是要坚守上海,因为蒋认为:“相持半年,迟至明年三月,倭国若无内乱,必有外患,须忍之。” 《蒋介石日记》1937年10月15日。
    三
    9月中旬以后,日援军到沪已近20万人。战况对中国渐趋不利。在日军的猛攻下,中国军队左翼阵地,相继失陷,且无力恢复,全线处于被动挨打局面,不得不向蕴藻浜南岸、广福、施相公庙、浏河之线转移。9月30日,日军又集中主力,沿沪太公路南下,向蕴藻浜进犯,企图占领大场,威胁中国军队侧背,达到其占领上海的目的。10月初,日军决定将主作战方向转向上海。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第一卷第二分册,齐福霖译,宋绍柏校,中华书局,1981。(82、83、84页) 在日援军大量到沪的情况下,中方的正确的战略应是及时调整部署,控制苏福、锡澄国防线,作持久抗战。但此时国际形势演变,严重影响了国民党的淞沪战略,蒋介石进一步作出了死守上海的决策。
    蒋介石是个军人政治家。在蒋的思想中,苦撑待变,等待国际形势变化,是其抗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京沪地区是国民党长期经营的政治经济中心,国际观瞻所系,开辟淞沪战场本身就有政治意义。在卢沟桥事变之后,蒋介石频频活动,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英美对日本进行干涉。弱国抗击强大的侵略国家,争取外援,联合与国,乃为必要正当之举,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处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随着9月中旬以后,国际上谴责日本的呼声兴起,国民党将政略的考虑放到战略之上,最终导致了军事上的重大失利。
    9月19日,国联大会接受中国申述。27日,国联决议谴责日机滥炸。10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隔离演说》,将侵略行动喻为传染病之蔓延,呼吁为防护国际社会之健康,应加以隔离。以此为契机,西方国家对日本制裁论兴起。10月6日,国联决议召开九国公约会议。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抗战。蒋介石认为,“本日美国总统宣言与国联决议,皆于我精神助力甚大,唯以军事局势不能转入主动地位为虑耳”《蒋介石日记》1937年10月7日。 。10月8日,蒋介石“决调桂军加入沪战,不能放弃上海”《蒋介石日记》1937年10月8日。,10月11日,再次决心“沪战仍应决战到底”《蒋介石日记》1937年10月11日。。国民党寄希望于九国公约会议国家能以实际手段制裁日本,所以过分地考虑政略,如参加淞沪战役的宋瑞珂所说,“故不惜以战略迁就政略,一面派顾维钧为出席九国公约会议代表,一面加强阵地战,冀于战场上取得有利之态势,以为外交声援,于是倾注全力于大场之阵地战”。 宋瑞珂:《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实》,政协上海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日风云录》(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5页) 国民党淞沪战场最高指挥官之一的陈诚在总结淞沪抗战失败原因时,把“政略影响战略”列为首位。〔17〕 (17页)
    还在9月11日日军攻陷杨行时,14日陈诚到刘行指挥。他认为,为要长期抗战,须转移阵地,逐次抵抗,但蒋介石为取得国际同情与认识,尚欲死守刘行。〔17〕 (15页) 结果,在付出巨大牺牲后不得不后退。整个10月的战斗是淞沪抗战最惨烈的阶段。10月7日,日军由蕴藻浜北岸猛攻南岸中国守军之侧背,企图一举突破南岸阵地,占领大场。当时,中国军队在蕴藻浜之兵力为8师、16师、57师,因战斗激烈,8师兵力伤亡殆尽,左翼之黑大黄宅附近阵地被突破,以第1军及第8军与26师、20军陆续增援仍不能阻敌攻势。10月15日,第21集团军到达上海,19日全线出击,以48军、61军、98师为三路进攻军,防守各师亦编成一至三个突击队,向敌反击,经三日激战,亦未恢复失去阵地,原阵地亦无法维持,中国又调集19师、18师、26师、33师至大场方面,同时将第3、53师加入,将左翼之11师、14师及在太仓整理的15师调来,才得维持战局。但数日后又感危险。24日逐次退守大场、走马塘。26日大场失陷。敌对闸北、江湾及庙行一线的中国军队形成包围,中国军队不得不向苏州河南、江桥镇、小南翔之线撤退。当中国军队在大场、走马塘撤退前后,适值九国公约开会。中国为争取国际同情,原拟在该线死守,后因被迫后退,无法维持,始转移苏州河。〔17〕 (16页)
    在大场作阵地死守,是国民党将政略放在战略之上,因政略而牺牲战略。在大场失守后,中国军队如能迅速撤退,淞沪抗战仍不致全面失败。但在 11月4日,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对中国军队迂回包围的情况下,蒋介石仍下令陈诚再坚持三天。结果,当8日下令退却时,前方已溃不成军,大军仓皇后撤,加以敌机日夜轰炸,人马践踏,秩序大乱,数十万大军竟越过钢筋水泥之国防线而不能驻足。11日,上海沦入敌手。
    从上面的讨论看,《蒋介石日记》所提供的资料,也难以证明和支持淞沪战略从一开始就有改变日军作战轴心,即改日军南下为西上这一战略意图的观点。相反,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这样的判断:中方淞沪战略有多重目的,前后侧重点又有所变化。首先是欲消灭上海日军,保卫政治经济中心,然后是配合华北战场,继而因南北易势,上海战场地位上升,蒋介石又有引敌到南方为主战场的思想。最后,政略影响战略,导致中国军队失去有利的撤退时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