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对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学者主张,1945—1951年工党政府实行的是自由主义外交,因为二战期间英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自由主义思想对上台执政的工党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倡导国际合作和谋求世界和平的自由主义成为工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战后初期工党政府的外交实践充分说明,其对外政策基本上沿袭了英国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而较少受到自由主义理念的影响。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以实现英国的外交构想,顺应时代潮流开始非殖民化进程,从英国的利益出发及时调整对华政策,这一系列外交行动都是工党政府现实主义外交最好的例证。可以说,面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巨大变迁,工党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大英帝国衰落的现实,落脚点则是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 关 键 词 英国 工党 艾德礼政府 现实主义外交 关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外交政策,我国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工党政府实行的是自由主义外交政策。因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所以工党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外交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创造永久的和平是外交政策的最高境界,政策的制定者必须拥有某种开放的观念,只着眼于本国和本民族的一切,而不懂得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平是难以得到保障的。①对于工党这样一个左翼政党来说,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只要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面对战后初期严峻的国际局势,工党艾德礼政府实行的是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所谓自由主义外交理念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一、工党传统外交政策与战后国际格局 1、工党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外交 工党自称是信奉社会主义的政党,因此它的外交政策不能不受到其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因此,工党传统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其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在国际上的一种应用和体现,是社会改良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早在1918年的《工党和新社会秩序》这份纲领中,工党就申明他们所要建立的新社会的基础“不是战争,而是友谊”,并把“厉行普遍裁减军备至最小限度”作为他们所建筑的大厦的四条支柱之一。工党认为,其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是争取和平、安全、独立和繁荣,它一贯反对秘密外交、联盟和协议,反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可见,和平、安全、独立和繁荣是工党民主社会主义外交的基本原则。② 基于这样的原则和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工党一直主张国际和平与合作,重视国际联盟的作用,反对政府重整军备。二战爆发后,工党认为英国外交政策上的首要任务是结成英苏联盟,同时加强与美国的合作。英苏之间在最大限度内取得一致,是实现欧洲和平的重要保证。战胜纳粹之后,重建欧洲的重担主要落在了英苏两个大国身上。同时,英美之间的一致也非常重要,因为人们希望美国将在欧洲重建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但美国在德国的威胁消除以后,可能会卸掉它在欧洲事务中承担的责任。而胜利之后,苏联和英国肯定会在东欧和西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英国和苏联分道扬镳,就无法解决德国问题,欧洲和平也不会持久,欧洲大陆很快就会重新走上战争的道路。③ 大战期间,工党对未来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构想,仍然把和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早在英国宣战后的两个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在一次党的议会候选人和议员会议的演讲中就宣布:他的纲领所要求的完全是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战争的结局应该是取得一个真正的和平。1940年工党发表了《工党、战争与和平》的宣言,又提出了战后建立世界和平的目标。 艾德礼希望战后世界各国根据《大西洋宪章》的原则,实现密切的国际合作。1941年10月29日,他代表英国政府出席国际劳工组织会议,并发表了支持《大西洋宪章》的演说。艾德礼强调指出:“我们不但决心赢得战争,并且决心赢得和平。……大西洋宪章约束我们,使我们努力根据现有的义务协助一切大小国家,不论其为战胜或战败国,均能更好地享受平等权利进行贸易或取得原料,令该国达至经济繁荣。此外,大西洋宪章还载明了我们愿意令一切国家在经济上得到最充分的合作,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一切国家的劳动水准、经济进步和社会安全得到保证。但是,仅仅表示赞成这些目标是不够的,还要努力争取达到这些目标。为了避免犯错误,我们需要有最密切的国际合作,联合王国乐于尽力达成国际合作。”④ 1942年在《旧世界和新秩序》的报告中工党再次申明了其外交政策,并分析了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了实现和平解决的原则。后来在《关于战后国际安排》的报告里,工党提出了战后国际政策的详尽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就是防止将来的战争,报告提出工党的第一个目标将是尽可能地维持英、美、俄的合作,如果这三大力量团结一致,整个世界就好办;如果他们分裂,整个世界就是“黑暗的,动荡的”。但是英美俄合作既不应该导致产生一个排他性的组织,也不应该成为一个统治世界的工具。⑤在1944年的工党年会上,《关于战后国际安排》被作为持久和平的基础接受下来。艾德礼在1944年5月1日给拉斯基的信中说:“我国必须在规划战后解决方案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在地理上和意识形态上处于苏联、美国之间。我认为,这三大强国的和谐合作对世界和平来说是异常重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同它们商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和平问题,如果我们之间不能达成某种谅解,我们便做不到这一点”。⑥ 工党在1945年的竞选纲领《让我们面对未来》中,仍然宣布它盼望世界进步与和平,要在和平时期巩固英联邦与美国和苏联的伟大战时同盟。纲领说:“我们必须把英国跟美国和苏联在战时所形成的伟大联盟在和平时期巩固起来。我们不要忘记:在战前的几年中,保守党非常害怕俄国,以至于失去了与俄国成为伙伴的机会,而这种伙伴关系很可能会制止上次战争。我们应该跟法国、中国和所有其他对胜利做出了贡献的国家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能够保证未来和平的国际组织。各国应当真诚合作,以求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⑦ 从上述可见,在1945年上台之前,工党一直主张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而且也希望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后共同维护世界的安全和稳定。 2、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打乱了原来的国际政治格局,战后世界几大强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战前,英、德、美、日、苏等几大力量并存,而英国凭借它所特有的许多优越条件,在群雄中占有明显优势,它的作为对世界政治有重大影响。可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战败,退出国际政治舞台;法国一蹶不振,无力参加大国角逐;英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地位一落千丈,虽然在大战中它是三强之一,但是战后已经无力充当西方世界的霸主了。经过大战,美国壮大起来。它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军事、政治上都是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它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有影响,已开始取代英国原有的地位。苏联在战争中虽然遭受巨大损失,经济力量也远远不如美国,但是在战争结束时,它却保存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了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同时,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它在国际上的威望大大提高,政治影响增强。而且,苏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使得它拥有英国所不可比拟的发展潜力。此外,经过大战,苏联领土有了很大的扩充。在大战期间,苏联通过各种方式仅从西部临国就得到近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战结束后,苏联的这种活动并未停止。可见,经过世界大战,只有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得到了加强,成了世界大国。 国际格局的另一个特点是,战后初期出现了共产主义运动高潮。经过大战,共产主义运动得到惊人的发展,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这两个主要战区。1945年底,经过大动荡的世界,在苏联边界之外有组织的共产党员已达1400万,而在大战前夕最多只有100万或者更少。中国共产党党员从1937年的4万增加到1945年的120万;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有的已经掌握了政权,有的正在夺权;意大利的共产党党员从1943年的5000人猛增到1946年的200万;法共的人数从1939年30万增加到1946年的近100万;就连力量较小的英国共产党也从1939年的1800人增加到1944年的5万人。⑧在东欧和东亚,先后涌现出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到13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核心,使苏联显得更强大,地位更重要。 此外,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促使旧殖民体系迅速瓦解。战后初期,很多国家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这预示着民族独立国家将大批涌现,殖民体系开始瓦解。这对老牌殖民大国英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使其原有的优势丧失,力量更加削弱。 因此,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对英国十分不利,但是英国并不甘心自己原有地位的丧失,它还要极力维持其大国地位。工党政府外交大臣贝文在下院发言时指出:“关于外交政策,我们的义务没有丝毫改变……英王陛下的政府决不接受以下观点……即英国不再是一个大国,或者说,我们已起不到大国的作用了。我们认为,我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至关重要的大国之一,我们依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⑨ 面对二战后复杂的国际形势,工党政府将怎样来确定它的对外政策呢?应当说,工党传统的对外政策中的确包涵了一些自由主义外交的成分,然而,当战后初期国际局势的演变使自由主义外交理念和现实主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工党政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二、工党艾德礼政府的现实主义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曾经规划了战后世界的蓝图。在雅尔塔体系最初的设想中,战后国际安全机制的基础是以美苏英为首的大国合作。然而,美英苏三大国在战争后期对外战略以及利益原则的巨大差异,使大国安全合作的国际构想变成了泡影。三大国战后合作的理论基础——《大西洋宪章》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原则,受到了实用主义外交的侵害,维系世界新秩序的联合国,最终成为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角斗场。战后世界大国安全秩序中的理想主义无法有效地抵御冷酷的国家现实主义利益原则,原本基础薄弱的大国安全体制变得更加脆弱。 1945年7月,艾德礼政府成立后,工党左翼要求实行所谓社会主义外交原则,即国际主义、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反对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经济公正,⑩但这些原则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工党内部经过多次讨论,决定继承丘吉尔战时制定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11工党上台伊始,首相艾德礼就选定了贝文作外交大臣。他是一位强有力的工会领袖,也是一位现实主义政治家。早在1944年的工党年会上,贝文就提醒代表们:“管理这个世界,我们不能感情用事”。12二战刚刚结束,贝文就用现实主义话语描述了当时国际政治的现状。他写道:“我们正快速地转向势力范围政策,而不是世界合作”。 13在贝文的主持下,工党政府的现实主义外交主要体现在联美抗苏、非殖民化和对华关系等几个方面。 1、联美抗苏 战后初期英国仍以大国自居,并坚信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但在外交政策方面工党政府则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当时工党内部有人主张英国充当所谓“介乎美苏之间的第三种力量”,但工党领导人明白,英国并不具备搞这种独立力量的物质基础。艾德礼在回顾当时情形时说:“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欧洲建立第三种力量,毫无疑问,这很好。但那个时候搞这种第三种力量既无物质基础又无精神基础,欧洲的局面是,它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抵御俄国”。14工党政府认为,英国外交的出路只有一条,即丘吉尔一贯主张的与美国结盟以影响其决策,说服美国保持世界力量均势,填补欧洲在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实力真空。这种选择对英国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国家来说,虽不是完全心甘情愿的,但就通过重新建立欧洲均势以平衡苏联,保护英国的既得利益和现存地位而言,却是唯一实际可行的。因此,联美抗苏成为战后初期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工党政府通过影响美国舆论、带头响应马歇尔计划和推动北约的产生等一系列积极的外交活动,使美国放弃了孤立主义倾向,承担了保障欧洲安全的责任,实现了英国的外交目标。 为了推动美国支持英国的外交目的,1946年至1947年初英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1946年1月,伊朗政府向首届联大安理会提出了对苏联干涉内政的指控。英美都表示支持伊朗,但是美国代表没有采取具体行动,而贝文却与苏联代表维辛斯基展开了激烈辩论。会议期间,贝文在会下也做了很多工作,他在宴请美国代表团成员范登堡时,还指着地图说明苏联的意图,要求美国决不能避开。贝文在联大的发言赢得了美国舆论界的赞许。《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人民想知道我们确切的目标和利益,什么是我们的对苏政策?15 贝文还在希腊问题上向美国摊牌。1947年2月末,贝文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电报,声称:从4月起英国不能再承受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负担。这封电报象是在美国领导人中投了一颗炸弹。这实际上等于向他们说:英国统治下的和平正在撤离地中海,如果美国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贝文这一炮放得正是时候,引起了杜鲁门政府的积极反应,因为当时美国官方对苏联的看法正在改变,他们正在准备实行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了众所周知的“杜鲁门主义”。 从贝文的角度来看,杜鲁门主义的意义在于它承认了美国军事力量将用来保卫欧洲,打消了他对美国重新回到孤立主义的担心。但是,杜鲁门主义并没有解决西欧经济衰弱的问题。所以,当乔治·马歇尔在1947年6月5日的演说中提出要美国援助欧洲经济重建的建议时,贝文非常赞同,他称马歇尔的建议是“落水者的救生圈”。16 7月初,贝文和法国外长皮杜尔邀请所有欧洲国家(西班牙除外)共同起草一个文件,答复马歇尔的建议。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参加,但是欧洲其它14个国家全都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会议决定建立16国经济合作委员会。9月底之前,经济合作委员会制定了欧洲经济复兴四年计划,各国都接受了这个计划。1948年4月3日,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一起向贝文外交政策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这个目标就是建立全球力量均衡,在欧洲大陆上,美国抵消苏联的优势,确保西欧的安全。1947年12月17日,贝文分别会见法国外长皮杜尔、加拿大高级专员罗伯森和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成立某种形式的西方联盟,这个联盟包括美国在内。马歇尔表示美国支持这一计划,但要欧洲自己发挥主动精神。1948年1月初,贝文正式向内阁建议要在美国和加拿大支持下,成立一个西方民主体系。而早在1947年3月,在贝文的组织下,英、法、比、荷、卢五国已经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贝文一直催促美国迅速行动,1948年3月22日,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了秘密会谈,在这个谈判的基础上,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宣告成立。 2、非殖民化 在殖民地问题的处理上,迫于国内舆论的压力和战后的经济困难,工党政府从现实主义出发,对于英属殖民地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战后初期,大多数英国民众对殖民地问题并不热心。根据调查显示,1948年有四分之三的人不知道自治领与殖民地的区别,而一半的人不能说出一个英国殖民地的名字。17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民众对殖民地的态度发生了某些变化,反法西斯战争使英国“选民要求社会进步而不是帝国主义姿态”。18 在经济方面,1947年英国从美国获得的贷款已经告罄,资金极度缺乏。此外,1946年冬至1947年春的雪下得特别大。1947年1月底,泰晤士河完全冰冻,火车被迫停开,公路、港口都被冻住。由于煤运不到工厂,电力中断,生产停滞。英国政府被迫对生产、生活必需品实行严格定量供应。到2月,英国失业人口达200万人。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被迫宣布将在1948年大大削减经费。同时政府向议会递交了一份《1947年经济分析》的咨文,宣布战后经济恢复的失败,并宣称这可能意味着英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难于恢复。19在战后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工党政府无力承受巨大的海外开支。二战结束后,维持英帝国的费用如政府的海外支出、海外军事支出,比战前激增,而海外投资的收入却锐减。在二战之前是净盈余,现在变成了净亏空。1938年英国海外投资净收入为1.75亿英镑,政府的海外支出为0.16亿英镑,净余1.59亿英镑;而到1946年,海外投资净收入为0.71亿英镑,支出为2.1亿英镑,亏空1.39亿英镑。1939年英国在承担海外义务方面的开支为0.16亿英镑,1946年为5亿英镑,这还不包括海外武装部队的工资以及与海外义务相关的国内开支,如果加上这些费用,则英国每年在海外义务上的开支总额约为20亿英镑。1946年英国财政开支为18.36亿英镑,而收入才15.38亿英镑,赤子2.98亿英镑。1947年的财政支出为22.12亿英镑,而收入为17.69亿英镑,赤子4.43亿英镑。20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在承担海外义务上的开支在其财政开支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巨额的财政赤子使英国工党政府被迫放弃海外的一些殖民地。1947年1月28日,英国宣布缅甸不久将独立;2月18日,在得到犹太复国主义和阿拉伯人同意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的保证后,贝文通知议会,政府准备把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2月20日,艾德礼郑重宣布英国将在1948年6月前撤出印度。也正是在同一背景下,英国于2月21日通知美国政府,1947年3月31日后,英国将不再承担在希腊的政治经济责任。同时,英国将停止援助土耳其。工党理论家拉斯基称赞工党政府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现实主义态度,认为这是“以友好精神接受了不可避免的事情”。21 3、对华政策 1945—1951年工党政府执政期间,面对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它从英国衰落的现实出发,对国共两党的内战采取了不干涉立场。1950年初,又出于对其在华利益的考虑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抗日战争一结束,英国工党政府就密切关注中国局势的发展。在务实派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在1945年底已经基本确立了这样的观点:即一旦中国爆发内战,英国应该置身事外,以静观局势的发展。按照1948年6月24日英国外交部一份文件的说法:“英国政府认为,如果中国内战要得到根本解决,就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去解决,任何外界的干涉都是有害无益的”。22从1946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英国基本上执行了这种不干涉政策。工党政府之所以没有追随美国卷入中国内战,是因为英国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华势力日趋衰落。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由于自顾不暇,因而对华援助十分有限。甚至曾经慑于日本压力,一度关闭滇缅公路,不仅使中国失去了一个获取外援的重要渠道,而且也使英国在华威信跌到了低谷。这一时期,英国过去在中国享有的优势开始逐步被美国取代。战后,面对国内百废待兴的困境,英国政府最关心的是恢复自己的国力,事实上它已经无心也无力去过多关注中国的局势,以至于当美国多次要求英国支持国民党反共时,都被英国拒绝,而按照英国外交部的解释:“我们的经济状况不允许我们这样做”。23 承认新中国则是工党政府现实主义外交的代表性范例。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在震惊和失望之余拒绝予以承认。1949年12月7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表示不仅承认新中国本身不够成熟,而且甚至连考虑这个问题的时机还没有到来。而英国则不顾美国的反对,于1950年1月6日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在中英关系史上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的照会中说:“我荣幸地通知阁下,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陛下政府业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成立所造成的形势研究完毕,而且鉴于这一政府有效控制中国领土的极大部分,业于本日承认该政府为中国的法律上的政府”。24 工党政府率先承认新中国,这是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在外交方面的体现。英国人擅长于将民族利益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而较少受其他无实际意义的因素的制约。十月革命后,英国也曾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苏联。正如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所说:“英国的外交政策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并不涉及意识形态。每当它对某个国家的革命表示同情时,也是基于实际的考虑”。25 另外,这样可以确保英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新中国成立时,英国在华投资额高达10.3亿美元,而且随着美国的退出,英国商人认为这是发展对华贸易的大好时机,他们也不想放弃国民党政府欠下的留在大陆的那些债权。 工党政府承认新中国还有一个考虑,就是维护英国在香港的地位和利益。二次大战后,英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香港这块有利可图的殖民地,此时自然不愿拱手放弃。它当时担心人民解放军会用武力解放香港,害怕大陆的政权更迭会影响香港的政局,而且也认为存在着新中国以不承认历史上不平等条约为由,收复香港的可能性。因此承认新中国,并在香港问题上求得与中方沟通与谅解,是英国迫切需要的。 综上所述,1945—1951年工党艾德礼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上沿袭了英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而较少受到自由主义外交理念的影响。通过利用美国的力量建立起有利于英国的欧洲安全体系,在殖民地事务方面采取顺应战后世界潮流的立场,根据中国局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对华关系,都是工党政府现实主义外交的最好例证。可以说,面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巨大变迁,工党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大英帝国衰落的严酷现实,落脚点则是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 ① 计秋枫等:《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331页、332页。 ② 58刘建飞:《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第178页;第175页。 ③ [英]玛格丽特·柯尔:《费边社史》,杜安夏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01—302页。 ④ 陶涛主编:《中外著名演说鉴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1—442页。 6[英]金斯利·马丁:《拉斯基评传》,奚博铨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84页。 7Iain Dale, edited, Labour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tos,1900-1997,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P59. 916[英]阿伦·斯克德、克里斯·库克 :《战后英国政治史》,王子珍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第52页。 10[美]W.F.汉里德、G.P.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徐宗士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45页。 1113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余万里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第237页。 12Henry Pelling,The Labour Governments, 1945-51,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4,P139. 14Francis William,A Prime Minister Remembers,London:Heinemann,1961,P171. 15司昆阳:“英国与冷战”,载《西欧研究》1987年第3期,第10页。 17Bernard Porter,The Lion’s Share: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Imperialism 1850-1983,London:Longman ,1984,P311. 18Denis Judd and Peter Slinn,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Commonwealth,1902-1980,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2,P86. 19李世安:“英国与冷战的起源”,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49页。 20谌焕义:《英国工党与印巴分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130页。 21 [英]拉斯基:《我们时代的难题》,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56页。 2223王为民主编:《百年中英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第172页。 24《人民日报》,1950年1月11日。 25[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版,第91页。 原载《学海》2008.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