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的“V”字手势作为胜利的象征,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而纳粹德国占领区的“V”字运动则像扑不灭的火焰,悄然蔓延,影响深远。 1940年5月,随着纳粹德国向西线大举进攻,英国陷入了三面被围的困境。在最艰难的时刻,丘吉尔对胜利依然充满信心,他掷地有声地说:“无论处境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在德国空军轰炸伦敦期间,有一次,丘吉尔在地下掩体举行记者招待会,地面突然传来敌机来袭的警报声。就在这个时候,丘吉尔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开,同时按在作战地图上的两个德国城市,然后铿锵有力地说:“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一名记者当场问道:“首相先生,你有把握吗?”丘吉尔被激怒了,目光犀利地望着那位记者,旋即将按在地图上的指头指向天花板,神色威严地大声回答说:“胜利必将到来!”他的这一动作被记者抓拍下来,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丘吉尔用食指和中指打着“V”字形手势的照片,成为他面对困境而不低头屈服的经典性形象。从此,这一“V”字形手势便象征着胜利,也代表着必胜的信念,很快在英国乃至全世界流行开来。同盟国各界人士纷纷效仿,亲朋好友见面,日常集会活动,大家往往相互打个“V”字手势,以心照不宣地鼓舞斗志,坚定信心。 人们通常认为“V”字手势是丘吉尔在二战时率先使用的,实际上,早在一战时期他就使用过这一手势。那时候,丘吉尔担任英国海军大臣。当英国舰队进攻达达尼尔海峡取得巨大战果的消息传来时,胜利的喜悦使丘吉尔决定离开长期工作的办公室,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一下。回家后,他很神秘地对妻子克莱门蒂娜说:“亲爱的,猜猜我给你带回来什么?”克莱门蒂娜微笑着摇了摇头。“V!”丘吉尔将食指和中指叉开,举起手在克莱门蒂娜的眼前晃动着,脸上显出自豪得意的神情。“到底是什么事?”克莱门蒂娜迷惑不解地问。丘吉尔兴奋地说:“胜利!我的海军已经打败了土尔其人,明天,也许是后天,就会提着苏丹的脑袋来见我。”1918年11月11日11点,这是停战协定签字的时刻。伦敦各单位都放假,街道上挤满了兴高采烈的人群。丘吉尔的妻子和儿子也来到了他的办公室,与他分享胜利的欢乐。刚一见面,儿子伦道夫就抢着说:“妈妈说,这个胜利是爸爸的功劳!”丘吉尔微笑着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妻子,很滑稽地举起了两个手指,叉成了一个“V”形。这一次,克莱门蒂娜和伦道夫会心地笑了,也同样举起了手指。不过,由于当时丘吉尔在英国政坛的知名度还不算高,所以他使用的“V”字形手势也就没有流传开来。 在“V”字手势流行的同时,纳粹德国占领区则开展了声势浩大的“V”字运动。1941年1月14日,逃亡英国的比利时人维克托·德拉维利在英国广播公司对比利时广播中号召人们在公共场所书写“V”字,以示胜利。3月2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对法国广播中重播了发动“V”字运动的倡议。比利时和法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他们不顾德国占领当局的罚款、判刑、服苦役的恫吓与迫害,积极响应来自伦敦的号召,开展象征着胜利的“V”字运动。很快,“V”字运动由比利时、法国扩展到纳粹德国占领的其他国家和地区。“V”字不胫而走,在欧洲大地四处出现。比利时的首都和其他城镇的墙壁上、街道上、车辆上、电线杆上,到处都能见到用多种方法书写的大大小小的“V”字,就连德军的兵营、军官的住宅区里也不能幸免。法国巴黎从卡鲁塞尔城门至协和广场的梧桐树上刻有“V”字,60岁的欧仁妮夫人因在建筑物上书写“V”字而被捕。投靠纳粹的法国维希政府不得不下令各学校对孩子进行搜身,以防止他们把教室里的粉笔带走去书写“V”字。 在“V”字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各国的反法西斯地下斗争风起云涌。在波兰、希腊和南斯拉夫,游击队组织起成千上万的地下活动小组,形成了一支受英国遥控指挥的“V”字行动大军。每到星期五深夜11点钟,就会从伦敦发来训令,告诉分散在各地的行动小组,某某是最危险的奸细。于是,被指定为奸细的人,必定在第二天神秘地失踪,而后来发现的尸体上,都通常标出一个醒目的“V”字。1941年9月底,从伦敦发出的训示告诉捷克人民在一周内不买德国统治下出版的报纸,结果整整7天,布拉格的所有报纸全部无人问津。德国占领当局对此大为恼怒,他们在广播中宣布说,明天的报纸上将刊登一条重要的法令,试图以这样的办法让人们购买报纸。但是大家仍然无动于衷,因为“V”字运动的组织者早已告诉了他们应对的办法。 “V”字运动作为一种间接的心理暗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力地震撼和瓦解着德国的心理防线,引起了希特勒及其统帅部的极大恐慌。他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对付的办法,只好如法效仿,宣布“V”字是代表拉丁文中用德文拼写的“胜利”(Victomia),企图使“V”字的含义混淆不清。然而这一拙劣的做法事与愿违,反而起到了帮助“V”字运动扩大影响的效果。 无论是“V”字手势还是“V”字运动,都选择了一个蕴含胜利这一特殊意义的字母。因为“V”字在欧洲语言中有着很大的通用性,在英语、法语、德语、捷克斯洛伐克语中代表“胜利”,在塞尔维亚语中代表“英雄气概”,在荷兰语中代表“自由”。尽管它在各个国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不尽相同,却有着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同一主题内涵和崇高的战斗精神。“V”字真正成了沟通同盟国人民思想感情的心理桥梁,成了欧洲大陆群众性抵抗运动的诱发剂和威慑纳粹德国的精神炸弹。难怪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一书中这样说:“自从用十字纪念耶稣以后,再也没有什么符号比V字更加家喻户晓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上,在这场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中,“V”字作为胜利的象征和抵抗的火种,以其独特的符号魅力,写下了攻心伐气的动人篇章。 主要参考资料: 1、西岛有厚:《邮票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房恩等译,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2、刘乐土:《丘吉尔全传》(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3、盛沛林等主编:《舆论战100例》,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4、吴杰明编著:《心理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高景轩:“丘吉尔:胜利在他指间定格”,载《名人传记》2007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