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二战时期意大利军队为何不堪一击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军事史林 倪学德 参加讨论

        二战初期,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军队曾经横行一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惟独意大利法西斯的军队屡屡受挫,没有取得过一次巨大而又巩固的胜利。首战法国,占有绝对优势的意军竟然没能使法军后退一步;再侵希腊,却被打得丢盔卸甲,不久就被迫转入防御;抢占北非,除了克伦之战打得还算顽强,意军几乎每战必败。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北非意军总司令巴尔博元帅的座机被自己的高射炮兵击落,东非战役中意军精锐部队的一个营竟然向一个英军士兵投降,成为二战史上的奇闻和笑谈。那么,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军之所以屡战屡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资源匮乏
    在现代化战争中,能否保证战略物资的供应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战略物资来源一旦枯竭,军队就会丧失行动能力。法西斯意大利的致命弱点恰恰就是资源匮乏,军事工业所需要的的一切原料几乎都要依赖进口。为了摆脱这种被动的状况,早在1937年意大利就决定实施“自给自足计划”。但是,这一计划的实施未能缩小意大利原料生产与其它大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以煤炭、钢铁和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为例,1938年意大利仅产劣质煤148万吨,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国的煤炭产量分别为4.06亿吨、2.3亿吨、4600万吨和1.59亿吨;当年的钢产量,意大利为237.7万吨,美、英、法、德则分别为5000万吨、1400万吨、600万吨和2300万吨。意大利的石油生产情况就更糟。1938年它仅产原油153265吨,而平时每年消耗石油400万吨,战时800万吨,所消费的石油几乎全部都要从国外进口。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年美国的原油产量则为1.7亿吨,英、法都因拥有储量丰富的油田,因而原油产量也很高。此外,意大利的铜、镍、铅、锡等有色金属资源也很缺乏。其中情况较好的铜,1938年也仅产2963吨,而同年美国的铜产量为58万吨。
    原料的不足使意大利的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欧美其它大国。例如,1938年墨索里尼为了实现军队的机械化和快速化,采取各种办法增加汽车的产量,从而推动了意大利汽车业的发展,汽车的年产量增至62072辆。但这个数字仍然无法同上述国家的汽车产量相比。当年美国为444.8万辆,德国为34.8万辆,即使产量少些的英国和法国也都超过了30万辆。
    1939年9月1日二次大战全面爆发时,意大利的主要战略物资储备已趋告竭。当时,钢材还够用14天,煤炭只够用50天,情况好些的铁矿石也只够用180天。
    为了解决战略资源短缺问题,意大利法西斯政府采取了一些权宜措施来弥补战略物资的不足。例如,以爱国捐献的名义强迫居民上缴铜等有色金属,下令征用民间的钢铁制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限量用电,报纸一律改为四版发行等等。事实上,这些措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意大利战略物资短缺的问题。
    总之,到1940年6月参战时,意大利的经济远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这从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的日记中可以得到证实。1940年4月7日,在意大利负责军工生产的法瓦格罗萨将军的陪同下,齐亚诺察看了战略物资储备情况。齐亚诺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与他一起走马观花式地调查了我国金属储备情况。结果令人十分沮丧”。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罗萨报告说,“意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国外市场,即使动用我们少得可怜的黄金储备也买不来我们所需要的金属”。另外,从国内情况来看意大利的“资源极其缺乏,破铜烂铁的收缴也已达到极限。一切都完了”,并且说,“就物资储备而言,我们现在的处境实际上比去年9月份还要糟,现有的物资也只够打几个月的仗”。在听了法瓦格罗萨的上述这番话之后,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处于这样一种状况,怎敢参战呢!?”
    二、军事准备不足
    战略物资的缺乏和经济的虚弱使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受到很大影响。虽然法西斯国防大臣吹嘘可以动员一千万人,但因武器装备不足,到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参战时,其陆军总数仅为45万人,编为74个二二制陆军师。据当时任意军总参谋长的巴多里奥元帅事后说:“法西斯意大利参战那天,74个二二制陆军师中,只有19个师人员满编,武器装备齐全”。
    当时,步兵是意大利陆军的主体,约占总数的80%,但其武器装备的落后令人吃惊。士兵手中拿的还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91式步枪。自动步枪虽然已开始生产,但数量极其有限。步兵的落后还表现在缺少机动车辆上。士兵按条例规定每人背负一个重达35公斤的背包,因而行进速度十分缓慢,平均每天只能前进30公里。意大利决定参战后,步兵师开始实施所谓的“小机械化”,即给每个师配备少量汽车和自行车作为“补充装备”。自行车用来运送背包,士兵轮流坐汽车行军。这样一来,行军速度虽然略有提高,但却增加了团队间的矛盾,涣散了部队的纪律。步兵师配备的主要武器装备是:34门100毫米野炮、30门81毫米迫击炮、8门47毫米反坦克炮。这些火炮有相当一部分是一战时从奥地利人手中缴获来的,其余部分也多半是用一次大战前后生产的老式部件所组装。由此不难看出,意大利军队使用的火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了。
    武器装备最差的是工兵。当时工兵部队的主要装备是功能落后的老式探照灯,士兵手中拿的就是锹和镐。
    陆军中装备略为好些的是那3个坦克师,总共拥有坦克1200辆。其中的近1100辆是3吨重的L3轻型坦克,装甲很薄,步枪子弹即可穿透。其最大特点是没有安装火炮,携带的主要武器是一挺机枪。士兵中有人戏称这种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坦克是“胭脂盒”,也有人称之为“沙丁鱼罐头盒”。事实上它不能用于作战,只能作为战时运送弹药的辅助工具。另外有大约100辆6吨重的L6中型坦克,这种坦克一时还不能开赴前线,因为其火炮瞄准器有毛病,需要检修。当时英国坦克部队配备的多半是13吨以上的重型坦克,由此看来这几个坦克师也是徒有虚名。
    1939年格拉齐亚尼元帅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发现陆军装备和作战水平极差。墨索里尼叫他不要担心,并且说,在战场上陆军不过是做做样子,摆摆阵势,打仗不靠陆军。
    意大利海军和空军的情况与陆军有所不同。墨索里尼上台后十分重视扩充海军和空军,所以经过法西斯传媒的大肆吹嘘,意大利民众认为其海空军都是世界一流的。墨索里尼把海军看成是实现其扩张野心的一个重要工具。他说,意大利是个伸入地中海的半岛,称霸地中海是意大利向外扩张的基础,这首先就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为此,他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海军的待遇,其中包括服装、食品和津贴都优于其它军种,致使许多青年人争先恐后当海军。但是,由于墨索里尼不懂军事,因而未能对发展海军做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抉择,只是一味追求舰艇的数量和吨位。截止1940年春季,意大利海军已拥有各类舰艇257艘。其中3.5万吨级战列舰4艘,万吨级重型巡洋舰7艘,轻型巡洋舰15艘,驱逐舰59艘,快艇67艘。从数量和吨位看,意大利舰艇不如美国和英国,而与法国相当。但从武器装备和技术性能来看,均无法同上述诸国相比。另外,意大利当时没有航空母舰,从而使其舰队在远距离行动时得不到空中掩护。墨索里尼也曾为此焦虑不安,但却自欺欺人地说,意大利无需建造航母,因为“整个意大利就是一艘大型航空母舰”。
    直到1941年,意大利海军由于缺乏空中支援和空中侦察手段,损失惨重,墨索里尼才下令将两艘大型客轮改装为航空母舰。
    空军是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23年新建的军种,被吹嘘为意大利的“精英部队”,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法西斯领导人都曾经当过飞行员。由于墨索里尼把空军完全法西斯化,所以当时空军便成为富家子弟和投机分子快速晋升和步入高层的阶梯。他们纷纷参加空军,短则呆上两三个月,长则混个一年半载,“退役”后很快就会得到提拔和重用。然而,空军所拥有的飞机并不是法西斯宣传的3000架(有时是8500架)。后来,法西斯当局觉得这种过于夸张的虚假宣传难以令人信服,于是官方于1939年12月发布消息说,意大利空军拥有飞机2300架。其实,这个数字与实际情况也有很大差距。据意大利空军参谋长普里科洛证实,这其中的847架因过于陈旧将要被拆卸,另有大约500架因技术性能落后还存放在机库里。因此,真正能用于作战的飞机充其量也不过1000架。普里科洛在一次会议上告诫与会者不要对意大利空军的实力抱幻想。其理由是,虽然意大利空军所拥有的飞机与其他国家不相上下,但技术落后,没有雷达。
    二次大战前,人们认为在墨索里尼的领导下,意大利已经整装待发,做好了战争准备。实际上,如同经济准备不足一样,意大利于1940年6月10日参战时其军事准备也很不足。可以说,各军兵种的武器装备均不符合作战的要求。负责军工生产的法瓦格罗萨将军说,从武器装备和物资储备情况看,意大利也只能打得起二至三个月的战争。
    三、战略领导失误
    意大利战略领导的失误,与独裁者墨索里尼有着密切关系。一是墨索里尼刚愎自用,他本不懂军事,缺乏指挥才能,却以最高统帅的身份剥夺了总参谋部的军事决定权,把全部军事大权集于一身,独断专行。墨索里尼乐于下级报喜,恶于下级报忧,根本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亚诺就曾经说:“没有必要反对他,那样会更糟”。一位将军认为意军准备不足,参战只有失败,劝戒墨索里尼不要参战,结果被墨索里尼下令砍去了双脚。巴多里奥元帅认为意军在希腊的失败完全是墨索里尼造成的,他指出:“领袖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是他的一知半解和好大喜功正在把意大利引向失败”。在听到这番不恭之词后,墨索里尼勃然大怒,他把巴多里奥说成是“国家的公敌”和“叛徒”,迫使他于1940年12月4日正式辞职。
    二是墨索里尼缺乏精确的计划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例如,入侵希腊仅仅是为了显示意大利能与德国平起平坐。1940年6月,当看到德国在西线取得的重大战果时,墨索里尼也打算打一场摆脱德国人的“平行战”。墨索里尼认为,除利用意大利在北非的优势发动进攻外,只能在巴尔干寻找一个意大利军队与之作战时显示出威力的弱国来打。外交大臣齐亚诺提出打希腊,墨索里尼则坚持要首先打南斯拉夫,并命令总参谋部按照他的设想制定作战方案。但后来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又决定对希腊发动突然袭击,墨索里尼说,只要行动迅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迫使希腊投降。1940年10月12日,德国在事先未通知意大利的情况下出兵占领了罗马尼亚,墨索里尼感到十分恼火,决定立即入侵希腊。他说:“希特勒总是让我面对既成事实,这次,我要照方抓药,将让他从报上看到我占领希腊的消息”。希腊战役中,尽管墨索里尼多次更换指挥官,仍然未能扭转败局,后来派去的王牌师也被全歼。
    为了获取战利品,意大利派二十几万军队到苏联战场。苏德战争爆发后,墨索里尼预计希特勒会很快取得胜利,他想如果意大利派军队到苏联,必将获得许多战利品,于是他给希特勒写信,要求派一支军队参战。1941年6月底至7月初,由1个装甲师和2个汽车运输师共计6.2万人组成的“意大利远征俄国军团”开赴苏联。后来于1942年春季又增派4个步兵师和3个快速师,共计10个师22.9万人组成“意大利第8集团军”。结果,派到苏德战场的所谓“精锐部队”死伤近半,其余冲出苏军包围圈逃回意大利,装备损失80%-100%。
    有时在目的达到后,墨索里尼却不必要地采取军事行动。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后并没有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只是让意大利军队在意法边界待命。6月17日,新组成的法国贝当政府要求停战,希特勒邀请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共商对法行动方略。在二人举行会晤时,墨索里尼要求把尼斯、科西嘉、突尼斯、吉布提和法国南部划归意大利,希特勒当即表示同意。但当返回罗马后,墨索里尼觉得这样得来的胜利有失自己的尊严。于是,他突然决定,在停战协定签订前,向法军驻守的阿尔卑斯山地区发动闪电战。进攻开始后,意军遭到法军的迎头痛击,损失惨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伤,626人失踪。从前线返回的国家法西斯党前任总书记斯特拉塞不无痛心地说:“停战前两天还用20多年前使用的那套办法,让那么多人白白去送死”。齐亚诺曾经这样说:“墨索里尼并不是想要这要那。他想要的是战争,通过和平方式即使他能得到他所要求的两倍他也不会要”。 墨索里尼也说过类似的话:“军事成功远比完全通过和平途径去获取领土更加吸引人”。这番话说明,墨索里尼贪求的是军事胜利,并以此作为树立个人权威的基础。
    三是少谋寡断,贻误战机。1940年夏季,意军在东非的部队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该地的英军。但是,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意军统帅部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英军的增援部队到达东非之前发动坚决的进攻,而是在取得小胜之后即停止前进,由于墨索里尼一再命令意军“只守不攻”,结果贻误了战机。1941年2月,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军得到增援后开始发动攻势,奥斯塔公爵指挥的意军迅速溃败,23万意军当了俘虏,墨索里尼那昙花一现的“东非帝国”就此告终。
    墨索里尼下台后,在被巴多里奥政府软禁期间,他思考了许多问题。墨索里尼承认“他的政权在缺乏武器、士气和资源的情况下,在错误的时间把国家拖入一场错误的战争。他滥用了千万人的勇气和热情,为了向盟国显示自己的伟大,外行地指挥了多次愚蠢的远征”。应当说,他的反思还是比较客观的,但他却为自己寻找一些借口,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军队和老百姓。
    四、民心士气低落
    墨索里尼认为意大利军队的失败是由于“意大利人软弱,不喜欢大胆的行动”,说“他们不是古罗马的后裔,而是外籍奴隶、农奴和混血儿的后代”。实际上,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意大利民族素质的低下,而是民心和士气的低落,他们厌倦了这场战争。正如希腊雅典《艾斯诺斯》报所评论的那样:“断言意大利军队不擅长打仗是不正确的。他们是狂热的战士,但或许是这场战争没有激起他们的热情。”美国国际问题专家萨姆纳·韦尔斯,1939年冬曾经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访问罗马。他注意到,在意大利,除了少数法西斯首领,一切有影响的力量几乎都反对战争。这固然主要是由于对纳粹德国普遍感到恐惧和仇恨,同时也由于普遍相信,不论同英国和法国的人为摩擦有多大,如与英法结盟,意大利的前途也比在纳粹独自称霸的世界上来得安全。意大利很大一部分舆论反对战争,因为人们认识到这场战争势必铸成大错,不论谁胜谁负,意大利人民都将一无所得,并会丧失一切。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宣战后,意大利广大老百姓却深深感到不安。这一夜的罗马市内,有如已经预知了即将来临的劫难,街上沉静得异乎寻常,一到傍晚,家家门窗紧闭,委实叫人恐怖。齐亚诺在日记里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情:“我感到悲哀,空前未有的悲哀,冒险已经开始了,万能慈悲的上帝,救救意大利吧!”
    在阿尔巴尼亚前线与希腊军队作战的意大利部队处境悲惨,全军斗志消沉,士气低落。一个被俘的意大利军官在日记中记录了这种状况。这个军官尽管是一个法西斯分子,但他在日记中对意大利军事当局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憎恨。他抱怨说意军被告知希腊人都是胆小鬼,只有喝了白兰地之后才敢打仗。部队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宣传机器声称意大利军队正在向南斯拉夫胜利进军,希腊已经发生了革命,但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时我们通过无线电获知我们已经丢掉了昔兰尼加。好象这还不够,我们又知道了朱利亚师已被希腊人全部歼灭了。一种致命的情绪逐渐地滋生开来:我们不是敌人的对手,抵挡他们是不可能的”。他的部队因为缺乏食物而在体力上极度疲乏,他们的食物在运往前线的途中奇怪地消失了。他写道:“我和9个人守在一个白雪覆盖的高地上,整整20天我们的司令官没有给我们送来一片面包”。“为什么领袖不明白”?这位军官在日记中问道。“我们的战争建立在错误的假定基础上,认为我军进入希腊领土之后将有能力击垮全部希腊军事力量和政治体制,并且引发革命。我们应该问一问这是否是对我们部分外交政策的背叛或过于轻率”。
    战争后期,意大利更是民心思和,憎恨德国人给他们带来了战争。负责纳粹外交事务的纽赖特到过意大利的西西里,他向希特勒报告说:“在西西里岛的德国军队,无疑已经变得不受欢迎了。这是很容易解释的,因为西西里岛人认为,是我们把战争带到他们的国家里来的。我们先是吃光了他们的东西,现在我们又使得英国人要到这里来了,虽然——我必须强调这一点——西西里岛的农民对英国人要来,确实并不在乎。他们认为这会结束他们的苦难。所有意大利南部的人们的一般看法是,英国人一来,战争就要结束,而德国人驻守在这里,恰恰是把战争拖下去”。希特勒问道:“意大利政府对待这种态度,采取了什么行动没有”? 纽赖特回答说:“元首,据我所知,目前仍留在当地的地方官吏,对于这种情况,并没有采取多少行动。每当我提醒他们注意这点,并抱怨德国士兵在街上受到咒骂时,他们就对我说,因为这是代表民意,他们也不知道怎样处理。他们还说,‘人民的情绪就是这样。你们不得民心,那是你们自己造成的;你们征用了各种东西,并且吃光了小鸡’”。希特勒又问道:“他们就不想采取行动吗”? 纽赖特沮丧地说:“很困难。他们就是不采取行动。西西里岛人的气质和意大利北部的人不同。但是,就整个情形来说,他们对待事情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令人感到很不愉快”。
    齐亚诺曾经向墨索里尼提出鼓舞民众士气的建议,他认为:“我们必须打动意大利人的心。我们必须使意大利人懂得,在这场较量中危如累卵的不是法西斯主义。高于个人、时代和派别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永存的国家,我们大家的国家”。但是在意大利,试图激起民众参战热情的做法是徒劳的,因为 “百分之九十九的意大利人都希望他们的国家失去这场战争”。
    德国宰相俾斯麦讲过这样一句名言:意大利胃口很好,但牙齿很差。的确,野心大、实力小,是近代意大利帝国主义的突出特点。经济资源的匮乏和军事实力的孱弱,再加上墨索里尼指挥失当,以及由此造成的士气低落,就使得二战期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节节败退,不堪一击,只能在轴心国集团中扮演一个寒酸的配角。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意]路易吉·巴尔齐尼:《难以对付的欧洲人》,唐雪葆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2][美]约翰·鲁卡斯:“希特勒之年”,曹广俊译,载《二战史通讯》1987年第9期。
    [3][英]《战争图解》杂志编 :《血战黄沙》,李景龙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4]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陈祥超:“意大利法西斯参战初探”,载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6]解力夫:《专制魔王——墨索里尼》,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7]陈祥超:《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
    [8]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三十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与军备》,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版。
    [9]张海麟:《红山撷文:二战史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10]陈潮等主编:《世界十大外交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原载《军事史林》2008.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