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它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历史课程网 李翰 参加讨论
  
    一,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指历史学
    其中,通常说的 “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              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              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史学研究的方法:
    1,基本的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
    2,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
    3,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1,问题的提出:从某些历史不可信说起。(学习材料:《我的第一节历史课》)
    2,傅斯年先生说,史学就是史料学。有这么一个笑话:发生火灾后,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财产损失有多大,美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有没有人员伤亡,而日本人的第一反应是档案抢救出来没有。(相关学习材料《南方周末》文章《“末次资料”之谜》)
    史料是史学家还原历史的原料,谁占有新史料,谁就容易出成果。
    3,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一般说来,搜集史料,要力求广泛、丰富(见后);运用史料,必须经过考订鉴别,以确认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见后)。
    历史资料主要包括两大类:①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其中文字资料包括传世文献、档案、文学作品(以诗证史)、碑刻、摩崖石刻、甲古文、墓志等;实物资料包括化石、遗址、出土文物、墓葬(如广西桂林灵川县发现的清朝坟墓)、寺庙等等,实物资料是重现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的重要依据。②另外,还可以借助社会学的资料和民俗学的资料,民俗学的资料则往往能弥补缺乏文字记载与描述的不足,使人们能见到历史中那些生动的还存在的“社会活化石”。③还有就是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P39,另见必修二P4)。④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见学习材料《一个老兵的回忆》)口述史料亦称口碑史学。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地说,口述史出现于 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从某个角度说,口述史是重视下层民众历史的产物,因为后者的活动和心理很少见诸文献,为了研究他们,必须借助口头资料或口碑;从方法上说,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因为口述史学家必须通过调查采访等直接手段,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使这些主题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史、社会史,从时间上说是现当代史的研究更易接近真实,减少史学家的主观性。特别是口述史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大大简化了资料收集工作。所有这些,都吸引着史学家去从事这项工作。口述史研究也碰到许多方法上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和区分口述材料里的真伪,如何整理口述材料,把它们变成著史的有用史料,甚至如何选择主题、制订调查计划、最后采用何种方法成书等等,都是口述史面对的一些特殊问题。但尽管如此,口述史的文字生动,以及音像效果的直观,都极其有利于历史学的普及。其它如: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只能作为旁证)。
    4,使用史料应该注意的问题: 
    建国以来,史学界出现一种偏向,就是不问史料的年代、真伪、价值,凡是合于或可能附合自己的论点的东西,一律不加区别地使用,这种作法是严重错误的。这种作法会严重歪曲历史事实,产生错误的结论。
    史料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对它们进行审查工作,弄清它们是什么时代产生的;是真实的还是伪造的;是第一手材料还是第二、三手材料。在使用这些史料时,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具体的作法大约有下述几点:
    (1),在使用史料时,应尽可能用第一手材料。如无第一手材料,非用第二三手材料不可时,应用年代较早的材料。因年代越晚,错误就越多。比如关于古代传统,《论语》、《孟子》、《左传》、《吕氏春秋》的记载就比西汉刘向的《说苑》、《新序》要靠得住的多,因为刘向的书多半是抄录先秦的书,今本经过多次传抄,错误更多。又如《旧唐书》编成于五代,当时唐代实录还未亡,还可利用,因之书中所记唐史就比较可信。《新唐书》成于北宋中叶,时代较晚,可能未见到唐代实录,而编者之一欧阳修喜欢用《春秋》褒贬笔法,文笔力求简洁,因此所记唐史有时反不如《旧唐书》为可信。又如讲明末农民起义和抗清的史书、笔记之类的书,大半是彼此抄录,因此书虽多而用第一手材料即亲自参与其事,记载耳闻目睹的事实的并不很多,因而出现不少问题。在历代史书中,此类情况常见,使用时应提高警惕。这还可以用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来解释
    (2),在古代史的研究中应以文献与出土遗物、遗文加以比较印证,不能偏重一方而置另一方于不顾。用这种方法取得创造性成绩的首推王国维,他以甲骨文、金文与古书相印证,在古史研究上取得前无古人的优异成绩,最值得我们学习。有人专信文献材料,而置甲骨文、金文材料于不顾;或专信地下遗物、遗文,不与古文献结合,就作出新的结论。两者都有很大的片面性,往往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有人根据甲骨文或出土遗物中缺乏商代的铁制农具,因此就把殷商看作氏族社会;还有人根据地下材料,说到汉末或南北朝,农民才知使用肥料,那将如何解释《诗·良耜》的“茶蓼朽止,黍稷茂止”?这不是使用绿肥吗?夏商周三代都以农立国,两千年中的农业生产不知使用肥料,是难以想象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孤证不取。(2007年广东高考P4)考证史实与司法调查一样,都应力求准确,但弄清史实往往比弄清案情更困难。司法工作中,往往取得一两件“铁证”即可定案。考证史实时,虽然有时也能找到这种“铁证”(如旅顺危急期间李鸿章与丁汝昌的来往电文可视为丁汝昌坚持避战保舰的铁证,足以驳倒众多史料和著述中关于丁汝昌“坚决请战”的说法)。但是,由于事隔多年,很多史事已无“铁证”可寻。很多史事虽有一定数量的第一手史料,但由于作证的立场,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所述内容并不完全真实。不同的第一手史料对同一史实的记叙也往往有程度不同的歧异。需要认真对照分析,作细致的去伪存真工作。虽然在作出考证结论时,应尽量以第一手史料为依据(在第一手史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挑选可靠性较高的第二手史料作为补缺之用)。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周到,为了开拓思路,扩大思考问题的线索,应根据必要和可能扩大查阅史料的范围,不仅限于查阅第一手史料,还要查阅派生史料,甚至还要查阅某些有参考价值的无根史料。从众多史料的众多说法中发现线索,打开思路。在此基础上,再对第一手史料进行认真分析,会收到好的效果。但是,在考证工作得出结论,要在论著中进行表述时,引用史料务求其精。如果用一两条铁证就足以证明史实,就不必再引用其他史料。如果用三四条第一手史料相互对照足以说明真相,就不必证引七八条,十几条。不过,史学界长期以来有“旁证博引”的风气,引用史料太少往往会被一些学者视为见闻狭窄。为了随俗,适当多引用几条史料也未尝不可。但在补充引用时,切忌引用格调较低的史料,特别切忌使用无根史料,以免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
    (3),史料能否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史料作者对历史事实所持的立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等。
     审查史料的真实性时,首先要注意史料作者对所述史事所持的立场。对同一史事,支持者在记叙时常难免有溢美之处,反对者常难免有贬抑之词,使记叙的客观真实性受到损害。主观好恶越强烈,记叙的客观真实性越难保证。有的史料作者对所述之事实并无明确的主观好恶,态度比较客观,所述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就较有保证。例如《庚子记事》的作者仲芳氏在义和团初进北京时和进京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义和团并无明确的立场,而是在认真观察思考。作者在6月20日(五月二十四日)日记中写道:“看其连日由各处所来之团民不下数万,多似乡愚务农之人,既无为首之人调遣,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米面而已。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杀洋人与奉教之人,并不伤害良民;以此而论,似是仗义。若看其请神附体,张势作威,断无聪明正直之神,而附形于腌脏愚昧之体;更焉有杀人放火之神灵者乎?且焚烧大咋栏老德记一处之房,遂蔓延如此大火,保以法术无灵;以此而论,又似匪徒煽惑扰乱耳。”他觉得义和团“是正耶,是邪耶,殊难揣测。”因此,在观察和记叙义和团情况时,态度比较客观,所记内容比较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义和团的情况;从中既可看出义和团的优点,也可以看到义和团的缺点。此书对于城内新设之坛与乡村所来之团的区别,荣禄的武卫中军在北京的胡作非为等等,都有具体,客观的描述,真实性较高,对于考证义和团实是很好的史料。
     近代史史料中,多数史料的作者对于所述史事都有明确的主观好恶。对这类史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要具体分析。例如《贼情汇纂》的作者都是极端仇视太平天国的,但曾国藩令他们编写此书是为了从中了解太平天国的真实情况,以便据以制定对付太平天国的方略;是为了内部参考而非对外宣传。因此,此书虽然鲜明地表现出对太平天国的仇视(如称太平天国为“贼”“叛党”),但所记内容却往往比较客观真实。如书中说:“逆党由长沙陷武汉,虏劫之局一变屡变。始则专虏城市,不但不虏乡民,而且所过之处,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布散流言,谓将来概免租三年。乡民德之,以致富者坐视城中困守,不肯捐助一钱,贫者方幸贼来,借可肥己。甚至贼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此等悖惑情形,比比皆然,而以湖北尤甚。”这段记载如实地反映了太平天国初期,湖北等地群众普遍拥护太平天国而反对清军的情况。
     总之,在对史料的真实性进行审定时,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既不要轻信,也不可轻率否定。要认真地从不同倾向的史料中,找出真实可信的内容,供考证史实之用。
    (4),使用回忆录,调查材料,新闻报道等类史料时要谨慎从事(见学习材料《一个老兵的回忆》)
     在近代史资料中,回忆录,调查材料,新闻报道等数量相当可观。这些资料与公文档案,日记,书信等相比,往往内容比较具体,生动,而且其中常有一些不见于其他资料的内容,因此,人们对这类史料常乐于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史料中,有相当一部份真实性较差,使用时应谨慎从事。
     历史事件当事人所写的回忆录通常被当作珍贵的的第一手史料。回忆录内容一般比较系统,详细,其中往往夹有作者事后对往事的分析和说明,可读性较强,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一些学者很喜欢把回忆录作为研究历史和考证史事的重要依据。我认为,使用回忆录时需要注意,有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其内容的真实性:
    ①不少回忆录所记的是多年前的往事,作者在追忆时难保不出差错。
    ②不少人在写回忆录时,力求内容比较系统,具体。为此,作者往往把一些间接的见闻和通过查阅史料得知的情况夹杂在对亲身经历的叙述之中,而不加以区分和说明,造成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以致无根史料相互混杂,难以区分。有些回忆录还经过文人加工,其可靠性往往又因之受到削弱。
    ③写回忆录通常是打算公开发表,往往带有较强的宣传色彩。有些作者出于某种需要,往往对某些人和事任意褒贬(例如,关于辛亥武昌起义的回忆录中,文学社成员大多贬共进会儿赞文学社,反之,共进会成员则大多贬文学社而赞共进会。有的作者还过份夸大自己的作用),有时甚至不惜篡改和编造历史。对上述问题,有必要保持警惕。
     新闻报导也是一种重要史料。有些报导是记者对亲历亲见之事的记叙,属第一手史料,但不少新闻报导并无可靠信息来源,有的纯属谣传,有的甚至出自记者捏造(比如今天搞有偿新闻的,有资料说邵飘萍就是死于搞有偿新闻,还有说是死于大小老婆之间争峰吃出醋)。
     总之,回忆录,调查材料,新闻报导等类史料都是既包含有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又包含有毫无价值的无根史料,而且鱼龙混杂,较难分辨。对这类史料一方面应予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在使用时要特别谨慎,要与其他第一手史料认真对照,对其中具体内容分别进行鉴定。研究历史要多使用第一手材料,但是不是说第一手材料就一定可靠。
    思考:
      (1)在中国历代的史书上都有关于每个朝代蝗灾的记载,有史学家根据各朝留下的史书,统计了各朝蝗灾的次数,春秋时期的史书一共记载了50次,秦朝记载有100次,唐朝记载有300次,宋朝记载有400次,明朝500,清朝600次,民国800次。能否据此得出结论说中国蝗灾呈现加重的趋势?
    (2)阅读下列两则材料:
     材料一:猴年马月狗日是拥有45000人的某大学100周年校庆纪念日,该校举行了10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广邀校友参加。随后该校在当地的报纸上发文称《某校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海内外50000校友回校参加校庆》
    材料二;当时该校组织了一大批在校生接待回校参加校庆的校友。某同学在当天接待活动中拍了不少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是在一作为接待用的课室里吃饭的镜头,其在照片背后写的台词是:我吃,我吃,我撑死算啦,今天真失败,整整一上午才接待两位校友。
    请回答:(1)该校在报纸称有海内外50000校友回校参加校庆参加大会,是否可信,说出您的理由。
    (2)请你推测一下这次回校参加校庆的校友的人数,请说明理由。
    (3)该实例告诉我们,在使用材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使用材料前要注意鉴别真伪,注意作者的态度立场,孤证不取)
    (五),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二,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史学科素养
    (一)考查“史感”
    1,(2003年上海,P55)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
    A、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2,(2004年上海,P55)2004年3月,青浦区“惊现上海第一人”的同时,还出土一只几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猪形陶器,它(    )
    A.说明了吴越文化起源于畜牧     B.反映了该地区驯化猪的历史
    C.证实了上海曾经是陶瓷中心     D.显示了青浦的先民只用红色
    (二)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培养求真的学科素养
    3,(2006年上海,P298)20世纪80年代,有人类学家认为所有现代人都起源于20万年前的非洲。假设现代中国人的祖先由非洲迁徙到中国,验证这种假设最可能用的研究方法是(   )
    A.基因分析法    B.民俗调查   C.实地考查    D.文献查阅
    4,(1998年上海)确立“中国人种自生说”最有力的证锯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说、记载和遗址       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遗物和记载       D.化石、遗址和遗物
    5,(2002年上海P224)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的情况,下列文献可供参考的是
    A.《权力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大西洋宪章》
    6, (2004年上海,P57)就论证端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
     A.古籍的记载     B.屈原的作品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
    7,(2005年上海P187)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  )
    A.红军战士长征日记     B.解放初期的梁价波动情况
    C.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   D.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
    8,(07年上海,P50)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A.人物年龄  B.尺寸大小   C.创作时间   D.色彩浓度
    9,(2001年上海P69)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       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请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5分)
    (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见下图),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3分)
    (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1分)
    (4)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4分)
    (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入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等,以上几点每点1分,5点以上给5分。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1分)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2~3分);
    (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1分),如:假定为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1~4分)。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1分);到西域实地考查研究(1分);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1分);如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2分)。(如答从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上来旁证,或其他合理的方法,可酌情加1~2分)。
    10,(2005年上海P)“人们能使历史像用一盏神灯一样,一段一段地展现出来。”
    下列试题选择了的历史片段,试透过这些片段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发现它所包含的方向和意义,从而解读不同时空的文明。
    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
    材料一:  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科学家试图用“基因解码”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1)(2)问略,(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1分)
    (3)文献查阅(家谱、方志、专著)、实物(碑刻)、实地调查。
    11,(2006年上海P133)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    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1分)
    (2)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5分)
    (1)材料二为原始材料。
    (2)顽固守旧势力;招生苦难,学生不多或遭到社会的歧视;洋务派办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12,另外, 07年高考也有P3,07年全国P37,222,229;《名师》P112,
    (1993年全国,7).如研究明朝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
    A.《农桑辑要》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1998年全国35,多选)要了解“王莽改制”的史实,可查阅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