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纯:《原始群问题编年提纲》,《吉林师大学报》1973年第2期。 林跃华主编:《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杨望:《民族与民族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汪连兴:《“原始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劳动”三概念的涵义辨析》,《世界历史》1984年第3期。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毛昭晰:《蒙昧时代低级阶段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世界历史》1983年第3期。 吴汝康:《人类自然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 王阁森:《我国史学界对世界古代史上的若干问题的探讨》,《齐鲁学刊》198年第1期。 摩尔根:《古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张树栋、刘广明主编:《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问题的问题》,《历史研究》1980年第2期。 志纯、学盛:《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研究》1980年第2期。 黄松英:《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诸国的奴隶占有制形态——兼与(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的同志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胡钟达:《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吴大琨:《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看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王敦书、于可:《再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兼与持原始社会说的同志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庞卓恒、高仲君:《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几个问题的商榷》,《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苏凤捷:《关于社会形态的质疑和探索》,《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左文华:《也评{希腊城邦制度)》,《思想战线》1985年第6期。 王阁森:《城邦问题刍议》,《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第6期。 远方:《关于世界古代城邦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82年第4期。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 廖学盛:《希波战争和雅典城邦制度的发展》,《世界古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启良:《希腊城邦与周天下——与日知先生商榷》,《世界历史》1991年第2期。 陈隆波:《城市、城邦和古代西亚、北非的早期国家》,《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 王敦书、于可:《关于城邦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评(世界上古史)关于城邦和帝国的观点》,《世界历史》1982年第5期。 左文华:《论古代城邦产生与存在的条件》,《思想战线》1982年第1期。 廖学盛:《试论城邦的历史地位和结构》,《世界历史》1986年第6期。 何芳川:《古代东非沿海的城邦》,《世界历史》1983年第5期。 日知:《从君政王政到贵族政治——梭伦以前雅典政治简史》,《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4期。 晏绍祥、罗静兰:《君主制还是共和制——论初期国家政体的发展》,《华中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 施治生:《从王政到共和——兼论罗马城市国家的形成过程》、《世界历史》 1987年第4期。 王阁森:《世界上古史若干总体性问题浅探》,《世界历史》1985年第4期。 摩尔根:《古代社会》新译本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A.N.别尔什茨:《关于家庭和婚姻早期形态的研究》,《民族译丛》1987年第 6期。 奥?柯斯文:《关于原始历史的分期问题》,《民族问题译丛》1955年第1期。 蔡俊生:《论群婚》,《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童恩正:《摩尔根模式与中国的原始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李根蟠、卢勋:《马来式亲属制与血缘家族》,《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陈启能:《血缘家庭之我见》,《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唯声:《关于奴隶经济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3卷,三联书店,1961年。 文史哲编辑委员会:《中国古代分期问题论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 张广志:《论奴隶制的历史地位》,《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胡钟达:《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周自强:《关于奴隶制社会形态的几个理论问题——评胡钟达同志“评五种生产方式说”的两篇文章》,《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刘文鹏:《古代埃及的早期国家及其统一——兼评埃及国家诞生问题》,《世界历史》1985年第2期。 张忠民:《再论埃及国家的产生》,《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刘文鹏:《古埃及的早期城市》,《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周启迪:《试论早期埃及城市的发生和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刘文鹏:《论埃及文明的起源:纪念恩格斯逝世一百周年》,《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 李晓东:《早期埃及文明的演进:问题与论证》,《内蒙古师院学报》1995年第3期。 刘家和:《公元前6—4世纪北印度性质和发展倾向蠡测》,《南亚研究》1983年第1期。 涂厚善:《浅谈古代史分期问题——试论封建社会的开端》,《南亚研究》1983年第2期。 刘欣如:《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奴隶制的特殊性》,《世界历史》1987年第3期。 郑祖铤:《马克思关于印俄农业村社及其前途比较研究》,《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 涂厚善:《地理因素在印度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6期。 廖学盛:《公元前8—5世纪古代希腊文化变革的原因》,《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6期。 吴世荣:《论古代雅典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荣的原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叶秀山:《古代雅典民主制与希腊戏剧的繁荣》,《美学》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朱旭:《试论古代希腊雕刻艺术繁荣的原因》,《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 刘毓华:《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佛山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 胡长林:《简论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西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 罗静兰:《略论古希腊古代文化的发展》,《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6期。 张尚仁:《希腊文明盛衰论》,《钱国哲学》第6期,商务印书馆,1985年。 兰奇光:《论希腊民族的特性对古希腊文化发展的影响》,《湖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辛牧:《论古希腊科学技术繁荣的政治原因》,《衡阳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 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世界史”条。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吴于廑《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三大冲击对历史成为世界史的作用及其历史限度》,《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重农与重商》,《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丁伟志:《历史多样性的统一》,《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李开元:《史学理论的层次模式和史学多样化》,《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孟广林:《近百年来西方的西欧封建王权理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庞卓恒:《封建社会史比较研究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庞卓恒:《历史的统一性、多样性与历史的比较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庞卓恒:《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短的根本原因》,《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 沈汉:《当代西方学术界对国家史和国家理论的研究》,《世界历史研究动态》 1993年第5期。 黄敏兰:《中西封建社会结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1985年第10期。 李成德:《试论封建制度产生的三条道路》,《史学月刊》1983年第1期。 (美)弗雷德里克?L.普莱尔著,裴长洪等译:《关于封建主义的讨论》,《世界历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6期。 胡玉堂:《中世纪西欧的政权、教权与封建制度》,《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综述》,《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熊家利:《中西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地位的差异及不同影响》,《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5期。 刘景华:《政治分离现象与欧洲历史发展》,《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黄洋:《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综合研究——对所谓“黑暗时代”的挑战》,《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 肖国亮:《封建社会后期中西专制主义国家商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北京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 吴泽:《马克思论古代土地所有制诸形式》,《华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 毕道村:《中西封建社会土地买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2期。 赵明:《关于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制的社会根据理论试探》,《江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马克垚:《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化问题》,《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马克垚:《西欧封建城市初论》,《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韩欣等:《中西城市起源比较浅论》,《石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吴世荣:《试论东西方封建城市的特点》,《贵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周子建:《从城乡关系看中西封建城市的历史作用》,《历史教学问题》1986年第4期。 漆蒙:东西方城市起源比较研究》,《历史教学问题》1986年第2期。 朱寰:试论西欧封建城市的领主权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5期。 李运明:《西欧城市自治权与封建制度的解体》,《安徽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丁建伟:《中世纪西欧城市起源问题研究综述》,《电大教学》1994年第4期。 刘景华:《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的各种学说及其评析》,《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韩瑞常:《西欧封建领主制》,《求是学刊》1986年第3期。 韩瑞常:《西欧封建村社制》,《求是学刊》1985年第5期。 文雄达:《骑士制度的盛衰》,《外国史知识》1986年第3期。 毕道村:《土地与货币权的对立与西欧封建地租形态更替》,《学术与探索》1994年第4期。 俞观涛:《中西农民起义的比较研究》,《绍兴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 尹曲等:《试论西欧农民起义的特点》,《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王渊明:《西方学者论中世纪西欧与古罗马的关系》,《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10期。 韩瑞常:《罗马因素的产生及其早期历史作用》,《求是学刊》1992年第6期。 周祯祥:《试论天主教会在西欧早期封建国家形成中的作用》,《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学术论文集》①。 朱赐强:《欧洲中世纪教权与俗权的斗争及消长》,《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4期。 龙文:《西欧中世纪中期罗马教皇势力鼎盛及其原因》,《贵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吕大吉:《论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吾敬东等:《作为文化的宗教》,《上海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袁庆和:《中世纪西欧的市民异教和农民平民异教》,《湖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张平宇:《中西行会形成的途径问题》,《学术月刊》1986年第9期。 张冠增:《西欧行会研究中的几个侧面》,《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期。 吴泽:《马克思论封建工具所有制与行会制度》,《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第2期。 吴廷璆:《隋唐时代日本与中国文化》,《世界历史》1992年第6期。 禹绍基:《中大兄皇子与中国文化》,《世界历史》1992年第6期。 孙义学:《大化改新与中国文化》,《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 孙义学:《试论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问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学术论文集》①。 接培柱:《试论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齐鲁学刊》1986年第2期。 刘毅:《日本早期封建制的几个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祝乘风:《日本封建庄园农民生产状况初探》,《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赵连泰:《日本幕府政治浅论》,《北方论丛》1986年第4期。 (日)大山乔平:《日本庄园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权力组织》,《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6年第7期。 姚凯:《试论日本城市域下町化的影响》,《世界历史》1986年第11期。 孙义学:《源平战争》(1180—1185),《世界战争通鉴》(上册),吴春秋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第242~247页。 杨晋文:《日本古代佛教民族特色形成》,《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1期。 周一川:《日本神道与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2期。 孙义学:《圣德太子》,《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下册),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632~637页。 武安隆:《天武天皇》,《日本历史人物传》(古代中世篇),伊文成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46页。 黄思骏:《印度中世纪早期国王赐赠土地与封建制的产生》,《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 胡光利等:《试论印度笈多王朝封建化问题》,《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季羡林:《{摩奴法论)汉译本序——兼论印度封建社会起源问题》,《博览群书》1985年第2期。 (印)R.S.沙尔马:《印度封建主义的起源和雏形》,《南亚研究》1985年第1期。 朱昌利:《印度封建社会雏议》,《南亚研究》1985年第4期。 朱赐强:《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 纳忠:《中世纪早期伊斯兰教的传布与发展》,《中国穆斯林》1985年第3期。 刘月琴:《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形成》,《西亚非洲》1982年第5期。 刘月琴:《四大哈里发时期的对外远征及伊斯兰教的发展》,《西亚非洲》1986年第6期。 哈全安:《阿布?伯克尔时代的“里达”战争》,《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 徐浩:《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7—8世纪),《世界战争通鉴》(上册),吴春秋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177~184页。 潜力:《阿拔斯朝的建立与巩固》,《阿拉伯世界》1993年第2期。 钱志和:《阿拉伯帝国的蓄奴与释奴》,《宁夏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张世满:《早期伊斯兰社会政教关系的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哈全安:《穆罕默德时代伊斯兰国家的教权和俗权》,《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 黄运发:《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成因、成就及世界影响》,《西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孙承熙:《中世纪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几个特点》,《阿拉伯世界》1993年第3期。 孙锦泉:《中国造纸术对8—11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试论阿拉伯文化与文艺复兴》,《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肖宪:《塞尔柱帝国》,《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3期。 魏良 :《中亚封建社会特点初探》,《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美)汉布里:《{中亚史)导言》,《中亚研究资料》1985年第3期。 黄志坚:《蒙古旋风的突起——谈蒙古人的三次西侵》,《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6期。 奕庆江:《中世纪突厥人和蒙古人对亚欧大陆的冲击及其历史作用》,《大庆师专学报》1985年第3期。 (美)C.J.霍尔珀林:《对蒙古帝国和俄罗斯的比较研究》,《民族译丛》1986年第4期。 木不:《奥斯曼帝国》,《中学历史教学》1985年第3期。 张莹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述略》,《史学月刊》1982年第6期。 朱克柔:《苏莱曼一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下册),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69~577页。 徐凡译:《拜占庭帝国》,《文化译丛》1985年第6期。 郑如霖:《关于东罗马帝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中的几个问题》,《华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 黄开贞:《试论拜占庭帝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南充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 徐家玲:《查士丁尼与早期拜占庭王权》,《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37~361页。 宫秀华:《利奥三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下册),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8~23页。 朱寰:《罗斯法典产生的社会条件》,《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 王松亭:《{罗斯法典)形成之始末》——俄国法制研究之一,《吉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王松亭:《罗斯国家世袭领地制刍议》,《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6期。 季志业:《沙皇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B.米洛夫:《俄国农奴制产生原因新说》,《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9期。 李景云:《中世纪俄国黑色农民的经济状况》,《南开史学》1985年第2期。 徐家玲:《伊凡四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下册),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538~544页。 蒋国维等:《法兰克封建制的形成》,《贵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 许序雅:《论基督教在法兰克封建化过程中的作用》,《贵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郭方:《查理曼帝国的王权》,《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34—160页。 孙义学:《十字军东征》,《世界战争通鉴》(上册),吴春秋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216~230页。 高福进:《试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宗教原因》,《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张金铨译:《十字军东征始末》,《文化译丛》1985年第4期。 陈兆璋:《十字军东征与西欧人民的觉醒》,《江海学刊》(文史哲)1985年第6期。 尹元超《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与东西方贸易》,《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孙义学:《百年战争》,《世界战争通鉴》(上册),吴春秋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253—265页。 徐波:《中古西欧政教冲突与民族国家的崛起》,《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邵鼎勋:《威廉一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下册),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47—53页。 徐浩:《中世纪英国行政、司法及教区体制与农民的关系》,《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徐浩:《论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郑峰:《13—14世纪英国小土地持有者与庄园经济》,《世界历史》1985年第11期。 谢天水:《英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福建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张云鹤:《英国1290年买地法令的某些问题》,《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陈曦文:《英国中世纪毛纺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初探》,《北京师院学报》1986年第7期。 郑峰:《中世纪英国货币地租进程考察》,《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渊明:《中古法国市民与封建土地所有制》,《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王渊明:《法国封建社会农民生活状况与社会发展》,《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王渊明:《试论中古法国市民与王权的关系》,《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郭方:《腓力四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下册),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76~182页。 王晋新:《论法国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监察官制度》,《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王正平:《论中国与英法中世纪君主专制的形成及其特质》,《杭州大学学报》 1982年第4期。 曾炳祥:《法国爱国女英雄——贞德》,《历史知识》1981年第5期。 王亚平:《中世纪的远程贸易和德国城市的兴起》,《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张平:《神圣罗马帝国》,《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6期。 庞易民:《卫尔夫党与基伯林党之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孔祥民:《中古德国城市资料选译》,《史学选译》1986年第1期:(1)科隆呢绒零售商行会章程(1433年); (2)科隆“社团盟约”(1396年); (3)15世纪前期科隆呢绒市场章程; (4)科隆丝织妇女行会章程(1469年); (5)士瓦本城市同盟与莱茵城市同盟联盟条约(1387年); (6)法兰克福的手工业和行会(1387、1440年); (7)律伯克鞣皮行会章程(1471年); (8)科隆市政会议关于制鞋帮工的新禁令(1491年); (9)科隆改革草案(1481年)。 于可:《关于马丁·路德评价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83年第6期。 韩益民:《胡斯战争》,《世界战争通鉴》(上册),吴春秋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266—270页。 赵文洪:《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世界史研究年刊》第2期(1996年),第92—108页。 孙锦泉:《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李定远译:《意大利的政治形势与文艺复兴之衰落》,《史学选译》198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