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平的第四个年头,似乎应该为这座园子写点什么了。为了日后的怀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思考的态度,告诉这座园子以及里面的人,昌平的日子赋予了我思考的本能和学术的空间。当学术成为一种生命体验,我自然而然想起了负承这些体验的载体。 读者服务部 “当我第一次进入那家叫‘读者服务部’的书店,就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不敢断言这家书店已是法大文化的一部分,但这并不重要,不管你是有钱还是没钱,驻足于这书店,浏览这儿的书,我想法大的某些东西应会悄悄地融入你的心田吧……”这是我的第一篇关于法大的文字《法大印象》中的话,在这个写于军训后的短篇里,读者服务部成为我大学篇章的第一个主角。 三年过去了,几乎每天我都会到读者服务部去转一转。十来平方的室内并不足以容纳太多看书的人,因此总少不了侧着身从他人旁边蹑过。三年过去了,身旁的人从师兄师姐变成了师弟师妹,而我还是一句轻声的“不好意思”,一边小心翼翼地移动,一边关注着那一排排整齐的书脊。可以称之为习惯,读者服务部也因此值得我铭念。在这儿买过不少书,大多数都必须经过三回两趟的来回检阅才决定拿下,因为固执如我不允许自己面对书架有丝毫的悔意(当然后来发现买错书实乃爱书人无法逾越的痛),所以我也就成了一个光顾多于出手的“老主顾”了。 回想《法大印象》里的那几句话,实在惊讶于当时自己的直觉。或许,人的内心总有属于自己的选择,一旦进入了某种能够引发触动的场,直觉就会让自己由着内心的节奏作出判断吧。一个小书店,成就了我一种寻觅经典、对话大师的习惯,每虑及此,都不禁会心一笑。 沧海思潮 “沧海对我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我曾经对沧海云帆论坛的友人说。这不是煽情,更不是做作,而是一种发自经验的肯认,不仅纯粹而且坚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沧海思潮这样一个学术版块,是形成我学术参与意识的摇篮。第一篇文字所获致的肯定,让我产生了在一个陌生的领域中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禁止转帖和严查剽窃的版规则让我间接却又真切地领悟到学术规范的价值。 思潮不仅让我了解到法大实乃卧虎藏龙之地,更意识到自由的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出火花,也只有观点的交汇才能引起具有思想内涵的共鸣。 因于之,我在昌平的记忆势必萦绕着思潮激荡的声响;以之为背景,我至少可以问心无愧地向自己交代,我参与了“法大民间学术的生成与存在”,反思与发展。这不仅应是一个法大人的责任,更是一个热爱学术的法大人的担当。 讲座 讲座应当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思想平台,一场大师级的讲座对莘莘学子而言毋宁是一场思想的大餐,学术的盛宴,精神的洗礼。坦诚地说,今时今日我的思维习惯思考模式之演成,必然有那几场刻骨铭心的讲座的影响,席间不少连珠妙语亦为我所衷心推崇。但除此以外,我必须更加坦诚地述说对于法大讲座的一种个体认知,亦即学子对于学术讲座的“应然”态度。 在我看来,学术讲座并不是课堂讲授,毋宁是一种交流的场域,一个存在无数种呼应和辩驳可能的时空。因之,学子对讲座的“应然”态度是参与,而非单纯的接受;为了参与的质量就必须做好功课。就我个人而言,三年来已经习惯了依凭兴趣与直觉择取一些讲座(所以不是什么讲座都去,更不是什么讲座都值得去),提前了解演讲者的来头和论题背景,形成自己的接收预期,并做好及时反思与追问的准备。因此,几乎每场讲座,我都会提问,而且我发现,自己的表达愈来愈适切,问题的质量也愈来愈高。 曾经的我,只是期待高水平的讲座能增进我的智识,却不曾设想对讲座的这种参与自觉带动了我另外一方面的成长,形成一种进入对方语境并在短时间内反思追问的能力。这是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参与的态度决定了我收获得更多。 美国宪政史读书班 我将自己在美国宪政史读书班的时光视为本科学习阶段一段神奇的经历,我们这个由 在理性论辩之外,朋友关系的维持必然少不了感性的共同体验,通俗的讲,吃饭K歌亦是我们互相了解、欣赏甚至爱慕的方式——以学术之名,我们收获了交流的乐趣;以交流之名,我们又进一步收获了真挚的友情——此亦即这段经历的神奇所在。 所以,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07年那几个炎热的夏夜,大家盘坐在钱端升像下的草地旁,一边吃西瓜,一边打蚊子,一边就着路灯光开读书会的感觉。老校长戴着眼镜很是慈祥,我们这些法大的孩子就在他身旁宣读着自己对自由主义、美国宪政、种族歧视的认知与理解。在那一刻,某种心灵的触动超越了时空,法大之于我们的意义在微风中飘上心头。 ……… 作为一种生命体验的学术,是昌平的日子给予我最珍重的馈赠;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特别的方式,学术才得以真正融入我的生命,书店、论坛、讲座、读书会……这些都是我昌平旋律的重要章节,更是我离开昌平后回首追忆的珍贵线索;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它们才能充分而丰沛地诠释出属于我的“一生一世法大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