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文史百科
民间说史
历史典籍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清朝
汉朝
刘备
朱元璋
刘邦
武则天
乾隆
佚名
三国
诸葛亮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古希腊的重要战争和军事状况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首都博物馆 薄海昆
参加讨论
(一)古希腊历史上的重要战争
特洛伊战争:神话和历史
海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离间女神厄里斯,怀恨在心的她将一个刻有“献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丢在了婚宴上,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与美神阿弗洛狄忒的不满和争吵。主神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进行裁判。
帕里斯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幼子。阿弗洛狄忒私下向帕里斯许诺,如果判定她是最美丽的女人,她保证帕里斯将会得到一位最美丽女人的爱情。帕里斯心念美女的爱情,于是真的做出阿弗洛狄忒是最美女人的裁定,之后不久他果然得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王后海伦,而一场讨伐特洛伊的战争也由此爆发。海伦的丈夫会同他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和希腊其他国王、贵族们,去讨伐特洛伊。
忒提斯的儿子阿喀琉斯英勇善战。他出生的时候,母亲用手捏着他的脚踝,把他浸泡在冥河里,所以他周身刀枪不入,惟有脚踝处是最致命的地方。他与联军主帅阿伽门农的矛盾愈演愈烈,一度甚至退出战斗。阿喀琉斯重新上阵后,特洛伊城又被包围。只有国王的儿子、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能应付这危机的局势。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之间的战斗十分激烈,最后,赫克托耳战败身亡。阿喀琉斯无情地包围了特洛伊,然而他在视察阵地时却被帕里斯射中他惟一能受伤害的脚踝,并因此而毙命。他的牺牲在希腊人的阵地上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大家都认为,要攻克特洛伊城是不可能的了。
许多年以后,希腊人造了一个巨大的木马,希腊最精锐的武士们都钻到了里面,几百人于黑夜将它推到了特洛伊城边。特洛伊居民们都说这是神仙干预的结果,是雅典娜用这匹木马把希腊人吓跑的。
于是,特洛伊城门大开,人们欢天喜地地把木马推进了城里。人们完全放松了警惕,却不知希腊人已经近在咫尺。那场屠杀惨不忍睹,特洛伊城顷刻变成一片废墟。
这就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尽管公元19世纪考古学家在小亚细亚西北部据称是特洛伊古城遗址的地方进行了考古发掘,但学者们对这场战争是否曾经真实发生依然心存疑虑。
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构成的传奇
希腊真正的历史始自多利亚人,因为入侵者的战车逐走了这片土地上最初的定居者,迫使富有冒险精神的难民飘洋过海另觅家园,同舟共济的经历营造了他们之间浓厚的集体意识,一种独特的政体——城邦萌芽而生。我们熟知的雅典和斯巴达就是这座新舞台上的两位出色“演员”。
正当希腊人着手重建家园,沉醉于葡萄酒和橄榄油的甘甜中时,一头贪婪巨大、插着双翼的人首牛身怪——波斯帝国崛起在他们的东方。公元前490年,野心勃勃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挥鞭西指,两万名号称“不死”的武士张牙舞爪横扑希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拉开了希波战争的序幕。面对强敌,希腊诸邦中的雅典挺身而出,组成约一万人的队伍开赴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迎敌,并派人向斯巴达等邦求援。9月12日会战开始,雅典军队利用有利地形,采取诱敌深入的灵活战术,一举击溃波斯大军,取得了 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事后,一名雅典义士徒步狂奔40公里,怀着激越欣喜的心情与沉甸甸的使命感,一刻也未停歇地跑到巍峨的雅典卫城前,他振臂高呼:“我们胜利了!”而后岿然倒下,含笑九泉。
马拉松战役的失利并没浇灭波斯人的嚣张气焰,大流士的继承者薛西斯十年后卷土重来,携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直抵希腊要塞温泉关,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亲率300斗士殊死抵抗,不幸全部阵亡,空留一座永恒的花岗岩墓碑矗立在芜草中,碑身铭记着英雄们视死如归的笑容。
温泉关的失守将雅典暴露在敌人的锋芒前,转瞬将被毁于一旦。值此危难关头,雅典统帅泰米斯托克里斯毅然将居民和舰队撤到萨拉米斯岛,以便保存实力。波斯陆军乘胜追击,兵不血刃得到了一座空荡荡的雅典城。而后,波斯海军集结于萨拉米斯湾,企图全歼雅典人在水上的有生力量。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波斯拥有一千余艘巨型腓尼基战舰,而雅典只拼凑起来三百条轻小战船。海战开始后,波斯舰队封锁萨拉米斯海湾东西两个出口,并全线向海湾内推进。希腊舰队则以逸待劳,隐蔽在一座小岛背后,待敌人舰队通过该岛被截成两股后,便集中兵力发动反击,并发挥其船小灵活,在狭窄海湾运转自如的优势,反复冲击波斯人庞大笨重、进退两难的船体。这一天,整个萨拉米斯海湾简直成了希腊舰队的靶场,二百余艘波斯战舰被戳穿、焚毁、凿沉,抛下万千血肉之躯葬身鱼腹。希腊人在这场海战中再度写下以少胜多的神话,扭转了整个战局,此后他们又经过数次水陆鏖战,取得了节节胜利,终于在公元前449年将波斯人彻底赶回老家。
雅典人力挽狂澜,凭借坚韧不拔的勇武精神和破釜沉舟的誓死决心拯救希腊于危亡。希波战争的胜利也为雅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堆积如山的金银、精壮驯服的奴隶、自由畅通的贸易、雄霸天下的威信和不可抹煞的荣誉,一时间都成了这座伟大城市的骄傲。然而,战神阿瑞斯很快就愤怒地拿起长矛击打金盾,重新撕破希腊群山万壑之间的静谧。雅典的强大激起了其他城邦特别是斯巴达的嫉妒与不安,当来自外敌的威胁烟消云散后,一场希腊人的内战蓄势待发。
伯罗奔尼撒战争:战场上的不义有目共睹,但希腊人的顽强、拼搏与果敢表现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435年,斯巴达的盟邦科林斯与其殖民地科西拉撕破了脸,随后雅典出兵援助科西拉,逼科林斯退兵,科林斯转而求助于斯巴达。不知不觉中,雅典与斯巴达这两个希腊最强的城邦被卷入无法化解的仇恨漩涡之中,他们擂起铜鼓,号召各自的盟友为霸权而战,为更多的奴隶和财富而战,这便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其得名于以斯巴达为首的联盟。
公元前431年,斯巴达重装步兵率先闯入雅典近郊,妄图坚壁清野,切断雅典与其盟友之间的联系。雅典则扬长避短,采取陆地防守、海上进攻的战略,釜底抽薪直捣斯巴达老窝。雅典人的思路绝对精明,然而一场从天而降的瘟疫拨乱了他们的棋盘,大敌当前,却有1/4的雅典公民在这场灾难中殒命,连优秀的统帅伯里克利斯也未能幸免。在战争的前十年,敌对双方展开拉锯战,互相攻守、各有得失,最后终因相持不下而签订了和约,使战争告一段落。
一纸虚假的协议掩盖了更趋白热化的军备竞赛,战后双方都在暗中找寻敌人的致命弱点。西西里,一座扼守地中海腰窝的美丽岛屿,被雅典人确定为把握战争主动权的必争之地。这是冒险家亚西比德的“锦囊妙计”,正当他率领远征军准备在西西里捞取功名时,却因莫须有的渎神行为受到人民指控。心灰意冷的亚西比德公然投敌,致使数万雅典远征军群龙无首,在斯巴达援军的重重包围下片甲无存。
元气大伤的雅典在残喘中挣扎,农业凋敝、奴隶逃亡、众叛亲离、内讧迭起……公元前404年,曾经战胜波斯并创造出璀璨文明的雅典在国库耗尽后,惨烈地拜伏于斯巴达铁剑下,接受了这场战争的失败。伯罗奔尼撒战场上的不义有目共睹,但希腊人在争霸过程中值得称颂的顽强、拼搏与果敢值得世人铭记。
(二)古希腊人的军事组织和作战方式
方阵:希腊人的制胜法宝
古典时代城邦林立,每个城邦都有符合自身特色的军事,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说来,方阵(Phalanx)是古希腊世界通行的军事组织和战斗队形,构成其主要的战斗主力。许多陶瓶彩画描绘的战争场景都是重装武士排成方阵,擎着矛刺与圆盾冲向敌人。虽然我们对方阵的了解更多来自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人,但借助于希罗多德与色诺芬等古代作家留下的资料,我们完全能够复原早期方阵的面貌。以斯巴达方阵为例,它由若干基本单位lochos组成,每个lochos分为两个“五十人队”(pentekostyes),这种“五十人队”下面又有两个enomotiai,分别由23名重装步兵、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军官和一名指挥官组成。方阵成员为20—60岁的男性公民,他们有自备武装参军服役的义务,斯巴达的装备与大多城邦基本相同,惟独一帘猩红披风成为它特有的标识。
斯巴达的军队指挥权掌握在由国王和长老组成的军事委员会手中,作战命令自上而下传达,每个获取消息的战士都要以最快速度告知他身边的人。进攻的号角一经响起,重装步兵便举械前行,尾随国王唱起嘹亮战歌。当方阵接近敌人时,鼓角再次吹响,战士们停止歌唱,齐刷刷地把长矛平端,与敌人撞击在一起。如果前排战士倒下,后排的勇士就会毫不犹豫地替补上来,始终保持队形的完整,直到将敌人打垮。只要方阵不乱,士兵伤亡就不会太大;相反,则会酿成惨祸。
除了由重装步兵组成的方阵,希腊人还用辅助部队来为虎添翼。雅典就时常雇佣来自斯基泰和克里特的弓箭手,也善于调遣轻装步兵和骑兵出奇制胜。
到亚历山大时代,方阵发展至顶峰,士兵手中六米长的战矛会令敌人心惊胆颤、闻风丧胆。正是凭借方阵这个法宝,亚历山大才会战无不胜,无坚不摧。
然而,“天下无敌”的说法只能证明一种成就,世界上从不存在无懈可击的事物,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横行一时的希腊方阵遇到灵活机动的罗马军团就显得极其凝滞呆板,宛如薄脆的陶瓶一磕即碎。方阵战术也就这样随着马其顿帝国的覆亡而销声匿迹了。
古希腊武器装备面面观
步兵是古希腊战场上的主力,它有重装和轻装之分,前者拥有全套的进攻武器和防御装备,包括剑、盾、头盔、胸甲和护胫,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后者则通常缺乏防御装备,在战场上位居其次。希腊步兵的武器工艺精良,威武耐用。剑是主要的进攻武器,特洛伊战争尚处青铜时代,所以铸剑的材料为青铜,质地相比于以后出现的铁剑要软,劈砍效果不及直刺,因此锋利和杀气都集中在尖部,其主要用来袭击敌人暴露在铠甲之外的要害。
投枪和长矛也是希腊步兵在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杀敌工具。投枪可以有效地瓦解敌人的防御能力,因为沉甸甸的投枪钉在盾牌上会令盾牌持有者感到吃力,持有者不得不弃之而后逃。长矛则是短兵相接时对付利剑的绝佳选择。
希腊步兵使用的防护装备一般是在表面绘有各种图案的小型圆盾,还有“8”字型盾,其力矩焦点在中央,比较容易把握,而且两侧缩进的边缘可以方便战士暗中掷出标枪,出其不意地杀伤敌人。步兵头盔有金属和非金属两种。金属头盔防御性极好,但是重量沉且不透气,不适合长时间野战使用。非金属头盔有用皮革制成的,也有用野猪獠牙制成的,后者在特洛伊战争中可能比较流行,因为迈锡尼时代的陶瓶上就画有这类头盔。
1953年,一副公元前8世纪的躯干护甲出土于阿尔哥斯,它是早期希腊铠甲的样式依据。这种铠甲分腹背两爿,通过位于肋侧的皮带箍及折页扣合,其前后都按人体解剖结构成形,同时在臂孔、腰部和臀围上都环饰有浮雕线纹,起到加固边缘的作用,此甲不但刀枪不入,而且夸张的肌肉形状也让佩戴者英姿飒爽,尽显男儿本色。虽然这种铠甲的主打地位在公元前6世纪被柔韧通透的锁子甲取代,但它一直都是高级军官青睐的戎装,几乎流行到罗马帝国末期。(首都博物馆“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展中展出了关于希腊步兵的文物。)
绘有重装士兵的红像陶杯
绘有重装士兵的红像陶杯(局部)
绘有战士与武器的红像陶杯
古希腊骑兵为数不多,这是因为在迈锡尼时代和古典时代前期,马镫尚未发明,骑射的技术也还停留在稚嫩阶段,所以骑士在战争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威力。在特洛伊战争中,战车已投入使用。和中国古代的情况相似,战车是在骑兵广泛应用之前由贵族把持的战斗工具。一部战车最少配备两人,一人驭马,一人格斗。(首都博物馆“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展中展出了古希腊骑兵墓碑)弓箭手这个兵种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在两军布阵对峙时放箭威慑对方,使其不敢靠近;二是在近战时进行偷袭。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兵种,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成熟。投石兵与弓箭手的作用类似。在希腊历史上,克里特的弓箭手和罗德岛的投石兵名闻遐迩,他们经常受雇于希腊其他城邦。
骑兵墓碑
因为希腊三面环海,水军在很长时间内占尽风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迈锡尼时代的战船只有一层,两侧各排一列划桨手。船体狭长,船头有个S状的弯钩,还有一个金属撞角配置在船头下侧,用来撞击敌船,船尾则呈蝎尾型上翘。船身五颜六色,但船底均统一涂上黑色焦油,以此增加浮力。
古希腊水军的作战方式俗称“搭帮战”,即双方的船并靠在一起,士兵跳到敌舰上展开肉搏。这种作战方式延用到近代,直到火炮出现才被放弃。另一种战法被称为“碰头战”,也就是用自己船头的撞角折冲对方船舷,将敌舰拦腰戳断,这样可以直截了当地使敌人葬身大海。“碰头战”要求士兵驾驶技术娴熟高超,否则将和对手同归于尽。希腊人不愧为真正的“海上民族”,航海被他们看做职业和生命,其制造海船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早在公元前8世纪,他们就制造了二列桨战舰,两百年后,著名的三列桨战舰也出现了,在古典时代成为海战的主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卢浮宫展览——古典希腊概论
下一篇:
金字塔的漫游者和见证人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家论史
观点
史学评议
国外史学
治学心语
历史考据
历史名人
古今文献
学科简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词条
随便看看
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
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孙中山研究评述
中越战争秘录:苏联人给中国制造了多
民国政府颁布新法令废除文言文 其原
北宋名臣范仲淹与雏妓甄金莲的佳话传
唐太宗李世民让四百死囚犯回家过年,
一个强盛的汉朝,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
霍金再发警告:科学技术将可能毁灭地
【图】西安古城首次集体亮相“丝路”
民族简史: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及服饰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学
史家论史
观点
史学评议
国外史学
治学心语
历史考据
历史名人
古今文献
学科简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词条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专门史
党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中国近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中国现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民族学
学术文摘
理论政策
经济生态
社会文化
语言文字
民族史学
世界民族
民族地区发展
新疆研究
西藏研究
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应用
访谈笔谈座谈
书评文萃
田野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民间说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