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兴佛教的产生 镰仓时代是日本佛教史上的重要时代,创立了一些新的宗派。其中,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净土宗、从净土宗派生的时宗、日本独有的净土真宗和日莲宗是比较重要的四个宗派。 净土宗 发源于中国,唐朝时由入唐僧圆仁传入日本。最初,净土宗只是依附于其他宗派。9世纪时,天台僧源信(942 — 1017)著《往生要集》一书,追求“往生净土”,倡导极乐世界。源信被尊为日本净土宗的开拓者,其著作也被当作净土宗的重要典籍。法然上人(1133 — 1212)是日本净土宗的正式创始人。他本名源空,1175年,读唐善导的《观经疏》有悟,决意舍其它诸宗,开创净土宗。在京都东山大谷结庵,力主专修念佛,可往生及乐。由于他的修行方法简便,得到了上至皇族、下至庶民的普遍欢迎,一时从者甚众。法然曾因私度宫女出家,而被天皇处以流刑,但他圆寂后还是被授予“圆光大师”的谥号。著有《选择本愿念佛集》、《往生要集大纲》等,是日本净土宗的重要典籍。 时宗 从净土宗派生的镰仓时代新兴教派之一,创始人为一遍上人(1239 — 1289)。一遍最初入比睿山延历寺学习天台宗,后赴大宰府皈依净土宗。35岁时,参悟了往生念佛的要旨,创立时宗。一遍主张“一心不乱”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往生极乐。他曾手举念佛牌,口诵“南无阿弥陀佛”,游走全国,“决心往生六十万人”,以宣传自己的信念和主张。他的足迹北至奥州,西至四国、九州,巡游六年间,得信徒250余万人。 净土真宗 也称真宗、一向宗,是日本特有的教派。创始人亲鸾(1173 — 1262),号“见真大师”,9岁出家学习天台宗,29岁师从法然上人学净土宗教义。因1207年净土宗遭禁而被流放越后国府,五年后得赦免,移居关东常陆。著《教行信正文类》六卷,正式开创净土真宗。亲鸾注重信念,强调内心信仰,提出“恶人正机说”,认为即使是恶人,只要诚信阿弥陀佛,死后一样可以往生净土。他还主张“僧俗一样”,不反对僧侣食肉娶妻,他自己就曾娶妻生子,表现出与传统佛教的对立。亲鸾的理论赢得了很多信徒,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在战国时代有很大的发展,产生了“真宗十派”。 日莲宗 也称“法华宗”,1253年在清澄山创立,创始人为日莲(1222 — 1282)。日莲16岁出家,游历日本后,提出了著名的“四条格言”,将净土宗、禅宗、密宗、律宗一概斥为“邪教”,只有“南无妙法莲华经”才能拯救世界。日莲著有《立正安国论》,其中批判幕府政治,认为按“正法”治政,国兴,反之将招致国亡,因此屡遭幕府斥责和流放。日莲宗在民间流传很广,对后世影响较大。 镰仓时代的禅宗有临济宗和曹洞宗两派。 前文所述临济宗开山祖是荣西, 1191年,他从中国回国后,先后在博多圣福寺、京都建仁寺传布临济宗,因遭到南都和睿山诸宗的反对而难以流行。后来,荣西受到将军源赖朝之请,到关东地区传播禅宗。 曹洞宗的开山祖是道元。1223年,道元入宋,在天童山如净禅师门下修禅三年,继承了如净的衣钵和临济宗的教义回国,深受幕府的青睐。 荣西著有《兴禅护国论》,力说禅宗的国家性,极有利于幕府统治。幕府要人北条政子、源实朝、北条氏一族和御家人足利氏都皈依此宗。曹洞宗则受地方武士阶层的欢迎。道元著有《护国正法义》、《正眼法藏》等,宣扬曹洞宗才是护国正法,同时提倡参禅第一的思想。他的学说既与京都旧教团不同,又有别于镰仓的临济宗,因此受到朝廷和幕府的冷遇,但受到各地地头领主阶层的欢迎。 综上可知,镰仓佛教虽有诸多创新,但皆与宋元时代中国的佛教教义和教派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与前代的各种“贵族宗教”相比,镰仓佛教可谓是“平民佛教”,大多没有复杂的理论体系,教义简洁易懂,注重信念和修行。针对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两种制度和思潮的交替期的状况,镰仓佛教大都倡导否定现实,祈求净土,绝对信仰往生极乐,因此容易吸引下层武士和一般平民,尤其在民间非常盛行。当时的一些农民起义也往往借助新兴宗教的力量,团结起来反抗封建领主,如1488年加贺国净土真宗的农民起义、16世纪各地的“一向宗”起义等。 二、镰仓文学 镰仓时代的文学,是从古代到中世的转形期文学。这个过渡时期的文学,一方面承袭了平安时代以来的古代贵族遗风,无论是创作态度还是作品内容,都非常传统和保守,但已趋没落。以后鸟羽院的宫廷歌坛为中心的《新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的三大和歌集之一,共收录和歌20卷1980余首,其中除了前代和歌,还收录了大量镰仓当代的名家之作,表现了古典和歌洗练、幽美的境界。镰仓幕府的第三代将军源实朝所作的《金槐和歌集》,以感伤的笔触书写了作者在北条氏压迫下的郁闷和寂寞。此外,藤原定家的《敕撰集》、宗良亲王的《新叶集》等也是当时的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描写贵族的物语虽然大都模仿前代,描写贵族糜烂的生活,缺乏新意和活力,但也出现了《源氏物语》这样的传世之作。它形象的描述了当时上流社会的争斗和男女青年贵族的爱慕、欲望和空虚,是平安时代中后期贵族社会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随着武士阶级的成长壮大,出现了很多以武家社会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并逐渐成为镰仓文学的主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军记物语的兴起。军记物语是以武士为主题的小说,起源于平安时代的《将门记》、《陆奥话记》等汉文题材文学作品,其中《平家物语》是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通过平氏一门的盛衰,表现了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佛理。这部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很大影响,其开篇的“祗园精舍的钟声,鸣诸行无常之响;婆娑双树的花色,呈盛者必衰之理”四句,更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保元物语》、《平治物语》也是军记物语的代表作。《今昔物语》、《宇治拾遗物语》是两部通过口头传诵记录下来的“说话集”。“说话集”初现于平安末期,成型于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还出现了不少佛教文学,有佛教说话集和随笔集,如鸭长明的《方丈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它们大多用佛教观念对贵族生活进行尖锐的批判,给传统守旧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感觉。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宿命观,也含有一些消极的思想,表现出中世隐者文学的特点。 三、镰仓艺术 建筑 镰仓建筑以佛教建筑为主。由于前代的兵火战乱,佛教寺院损毁严重,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随着中国禅宗的传入,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极大的影响了日本建筑界。镰仓时代是中国建筑样式的第二次传来期,在日本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镰仓时代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大佛样”(又称“天竺样”),主要是模仿中国南方寺院的建筑风格;二是 “禅宗样”,其典型建筑是镰仓的圆觉寺舍利殿,精美细致,与豪放大气的“大佛样”有着显著的不同;三是“和样”,即传统的日本样式,也曾一度复兴。 雕刻 镰仓时代的雕刻艺术主要是佛像的雕刻。初期采用“玉眼”的雕刻手法,代表作是1151年建造的奈良长岳寺阿弥陀三尊像,佛像的眼睛用水晶嵌入。这种技法成为镰仓雕刻的基本特点之一。 镰仓初期最著名的佛像雕刻师是康庆,现存的作品有兴福寺南圆堂的不空绢索观音、四天王、法像六祖等,体现了镰仓雕刻生动写实的特色。1203年建造的东大寺南大门的金刚力士像,是康庆之子运庆和快庆共同建造的。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为基调,结合了前代的唯美主义和镰仓的武士风格,体现出强烈的日本民族精神。 康庆之后,迎来了镰仓雕刻艺术的颠峰期。这一时期的雕刻,深受宋朝美术的影响,加入了很多宋朝工艺。其中高德院金铜阿弥陀如来坐像(即镰仓大佛)是当时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的雕像,可见镰仓时代雕刻水平之高。 绘画 镰仓绘画主要以佛教绘画与水墨画为主。 随着净土宗的广泛传播,以净土教为内容的佛画也日渐流行。佛画大多是阿弥陀来迎图,与净土宗教义一致,在题材、人物、布景等方面都与平安时代的佛画有很大的不同。镰仓后期的佛画已不再仅仅是绘画,而成为了一种有社会背景、故事情节、流行于民间的“绘卷物”,大都具有很明显的净土思想,如《地狱草纸》、《饿鬼草纸》等。 宋朝禅林流行的“顶像画”也传到了日本。顶像画即禅宗祖师的肖像,以荣西把其中国师父虚庵怀敞的顶像画带回日本为始。顶像画以写实为主,以显示像主的真实精神风貌为目的,整体画面虽不如前代佛画美观,但着色和线条均可与之比肩。 除了佛教绘画外,还有表现民间社会的世俗绘画,以水墨画居多。相对于平安时代具有浓厚唐朝风格的日本画“唐绘”,镰仓时代的日本画被称为“大和绘”。 曲艺 “今样”是盛行于院政时期的一种新式歌谣,镰仓的贵族和武士们都很喜欢吟唱,在镰仓时代极为流行,被称为“郢曲”、“郢律舞曲”。前代的《梁尘秘抄》是收集“今样”最多的一本集子,惜大部分失传。现存最多的是记录在《古今目录抄》纸背文书上的“今样”,共64 首。 镰仓时代的流行的“和赞”,是一种朗咏艺术,多被镰仓时代的新兴佛教用来传播教义。“和赞”其实就是以和歌形式创作的顺口溜,明白浅薄,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很广。 镰仓时代广泛存在着被称为“琵琶法师”的艺人,〈〈平家物语》、《保元物语》、《平治物语》等军记物语,大都是由他们记录流传的。他们大多是以琵琶伴奏为主的盲人作家,演奏的曲子称为“平曲”,一般用于神社祭祀时。《平家物语》是最早的“平曲”,后来经过发展创新,在镰仓中期流行一时。 平安时代有一种以滑稽模仿为主的演剧“贱民猿乐”,到了镰仓时代,又加入歌谣、舞蹈、合唱等形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艺术——“猿乐”。镰仓时代的猿乐是形成后世“能乐”即室町时代 “大和猿乐”的鼻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