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目标的正确不代表结果的正确----浅论伯罗奔尼撒战争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文化散论 zhaoziliang 参加讨论

    雅典和斯巴达是希腊最优秀的两个民族。在希腊与波斯的战争中两者联合,大败波斯,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力量.如果实现希腊内部的和解,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谈到雅典提洛同盟与斯巴达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战争,偶认为是两个泰坦巨人之间的对决,也是整个希腊悲剧的高潮。其结果和及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要远胜于特洛伊战争。过程相当于一战。当然了,其余的希腊城邦主要实行的是僭主制度,最早提出僭主制度这个概念的而是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是有君主统治之实到没有君主统治之名,最初的僭主起源与城邦中下层民众。这个制度与民主制度比较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democracy起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由demos(人民)和kratos(权力,统治)两个词联缀而成,意为人民支配或统治。
    根本发展不过雅典的民主制度,最后大大小小的僭主与雅典结成提洛同盟。从而体现了民主的优越性。
     雅典的民主制开始于梭伦改革,     他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谁的财产多,谁的等级就高,谁就享有高的政治权利。第一、二等公民可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 的最高官职,第三等只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这一制度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但它意味着身为贵族,如果财产少,也享受不到过去那么多政治权利了,而新兴的工商农奴主可凭借自己的私有财产,跻身于城邦政权。当时,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
      梭伦恢复了公民大会,使它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城邦大事,选举行政官,一切公民,不管是穷是富,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400人会议,类似公民会议的常设机构,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它各级公民都可当选;设立了陪审法庭,每个公民都可被选为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陪审法庭成为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这一切,为雅典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在梭伦改革之前,雅典行使的德拉古法以严酷著称、对偷窃水果、懒惰等过失都要判处 死刑。人们指责它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梭伦改革了这一酷刑。他还采取了许多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如除自给有余的橄榄油外,禁止任何农副产品出口;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种手艺;奖励有技术的重工业者移居雅典,给予其公民权;改革币 制;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等。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民主制度达到黄金时代.主要内容包括: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改革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权限;提高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规定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等等。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雅典民主制,把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推向顶峰。这是古希腊辉煌的重要体现。另外党派林立,众说纷纭,热闹非凡。
      另一方面,斯巴达人有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斯巴达人实行“二王制”。两个国王只有在打仗时才拥有无限的权力,一个国王充任统帅,一个国王留守国内。平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30个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决定。有5个执政官协助国王处理政务。一切有关城邦的重大事务,均由长老会议作出决定.然而,名义上还要由公民大会通过,方可有效。
    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它生计。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
      斯巴达人轻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会写命令和便条就可以了。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他们的说话就象军事口令一样。这种简洁的回答后来被称做斯巴达式的回答。
     斯巴达的士兵也是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其实从整体上看,还是有民主的因素在内的。但公民士兵政治比较纯朴。下级服从上级是主要的。
     因此,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对比。同样,斯巴达人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斯巴达城里,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斯巴达人也没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传到后世。
      有着灿烂文化的雅典,与一战时期的英国很相象,超强的海军控制了港口,雅典海军是希腊各城邦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精神领域,雅典对于世界的影响也可以与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作一比较。
      一开始,雅典就占了绝对优势,从战争的起源来看,斯八达主要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地域而战。
    公元前432年,雅典借口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科林斯的殖民地波提狄亚隶属于提洛同盟,要求波提狄亚与科林斯断绝关系。于是,在科林斯鼓动下,伯罗奔尼撒同盟要求雅典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到拒绝,战争爆发。整个战争可分为三个阶段,
      十年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 
      战争的第一阶段。前431年3月,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底比斯袭击雅典盟邦布拉底引发战火;5月,斯巴达国王阿基丹姆二世率军入侵阿提卡,战争全面爆发。斯巴达陆军占有优势,而雅典则在海上称雄,因此斯巴达力图从陆路攻占阿提卡,离间提洛同盟各成员国,以包围和孤立雅典,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则希图用海军袭击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逼斯巴达求和。前427年前后,米蒂利尼等城邦发生反雅典起义;前425年,雅典海军攻占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岛,并煽动斯巴达奴隶暴动。两强皆陷入困境。前422年,双方在安姆菲波利斯最后决战,雅典主战派首领克里昂和斯巴达将军伯拉西达均战死。次年签订《尼基阿斯和约》,时休战。  
      西西里战争(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13年) 
      战争的第二阶段。前415年5月,雅典将军阿尔基比阿德斯、尼基阿斯和拉马科斯率军远征西西里。途中,阿尔基比阿德斯因涉嫌赫尔墨斯神雕像被毁事件,逃亡投奔斯巴达。雅典军虽初有小胜,但不久拉马科斯也阵亡,只好由尼基阿斯一人指挥。在斯巴达和科林斯援军的猛攻下,雅典军于前413年9月全部覆没。雅典损失战船200艘,被俘7000人,从此失去海上优势。  
      德凯利亚战争(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04年) 
      战争的最终阶段。前413年,斯巴达军入侵阿提卡,并长期占领德凯利亚,破坏和消耗雅典力量。雅典经济恶化,农业生产濒临瘫痪边缘,只得罄其财力重组舰队,并于前412年和411年先后在阿拜多斯、基齐库斯打败斯巴达舰队。但斯巴达在波斯援助下很快恢复了元气,在由莱山德指挥新编舰队,于前405年在赫勒斯滂海峡附近之羊河口重创雅典海军,继而从海陆两面包围雅典,迫其于前404年4月投降,接受解散提洛同盟而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拆毁从雅典城到出海口的长墙工事、撤除所有海军并只允许保留十二艘船只的屈辱和约。
      战争进行了三十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由于战争损伤希腊元气,最后所有城邦,包括斯巴达,均被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
    从而在异族的占领下,实现了伯拉图的一个愿望,从此希腊人不进行内战。希腊迅速走上扩张之路。
    然而马其顿的制度是世袭,这个制度很不稳定,飞利浦二世死于谋杀,亚利三大去世后,国家很快就分裂了。 
      谈到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偶认为这既是雅典的悲剧,也是斯巴达的悲剧。这更是民主制度的悲剧。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很可能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会在欧亚非三州扩展,这样早与文艺复兴1000多年前。就可能实现全球民主化。从而为人类文明打开新的一页。希腊进入罗马时代以后,罗马从希腊的民主制度中学了共和。
      毕竟斯巴达对雅典曾经很够意思,双方也都有抵抗波斯的光荣历史。为此斯巴达还在温泉关为雅典战死了国王李奥尼达。这就是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 
      当然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也是战争爆发的因素。希腊盛产酒和橄榄油,缺小麦,而当时贸易的概念还没有,对外扩张殖民的理论盛行。时代因素注定了战争的爆发。殖民理论一直持续到现代,直到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雅典的目标是正确的,应该改变斯巴达的生活方式,斯巴达也不应该报着那老祖先的军事文化遗产不放。雅典的手段是错误的,不应该进行战争。 如果,雅典当年不与斯巴达开战,如果用文化的方式影响斯巴达,同时发展自己的力量,争取在希腊民族内实现以雅典为首的提洛联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的和解,那么就不会有马其顿的崛起和以后的罗马。世界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在此,用古希腊军队一句名言作为结语:
      用盾牌护住身体的左边,用长矛击打你的前方。保持队形,团结起来我们比天神更有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