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對史事作了清楚的敘述,但我們只是記得這件事,是很不 夠的。我們要想一想,由於王導的努力,東晉政權得以建立,中原 的動亂不致擴及南方,中原的文化方才得以延續。王導的功業是很 了不起的,當時人對他十分佩服,把他比作管仲。這時我們要想一 想,這樣一件了不起的大功勞一定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不是他以中 原大士族的身分帶著琅玡王司馬睿去拜訪吳地領袖人物顧榮,於是 中原流亡人士與當地勢力人物就齊心合力,共度艱危。如果這樣講 ,第一、就把歷史的事情講得太簡單,我們無法從這樣簡單的事情 中瞭解到人世社會的複雜,也就不可能從歷史中得到什麼啟示。第 二,如果事情就這麼簡單,何以當時人們這麼佩服他,把他比做管 仲呢 這一點也很難講得通。多想一想,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中 原胡人起事,士人紛紛南渡,吳地人的心理如何 特別是朝廷任官 還是依據出身,流亡人士身分尊貴,職位就高於當地人士,當地人 能服氣嗎 王導想盡辦法促成兩方人士的合作,費盡苦心來維持安 定的局面,是極不容易的事,這是他功業的由來,也是當時人佩服 他的原因。多想一想,想到當時的情景,想到當時重要人物的處境 ,去體會他們的想法,這樣才能進入歷史的世界。再說祖逖,課文 是: 祖逖范陽(河北涿縣)人,永嘉之亂,率親族至淮泗避難,素 懷恢復之志。元帝即位,上書北伐,自行招募士兵,擊揖渡江 ,慷慨激昂,以廓清中原自誓。祖逖渡江後,次第收復黃河以 南許多土地,與石勒隔河對峙八年,因得不到後方援助,憂憤 而死;收復的土地,又為後趙奪去。 劉琨、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大家從小就聽講過。課文敘述十 分簡明,我們讀的時候,還是需要多想一想,祖逖上書北伐,晉元 帝和王導同意嗎 他自行招募士兵,可見未獲同意,王導為什麼不 同意 祖逖渡江之後,如何能夠「次第收復黃河以南許多土地」 如果沒有把祖逖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奮鬥不懈,獲致人們的敬重 與愛戴的情景講述出來,祖逖之所以廣為後世欽敬的理由也就無以 彰顯。如果學生只知道祖逖北伐,收復了失土,就認為他了不起, 也是把歷史上的事情看得太簡單,這樣就會失去學習歷史的功用。 最後,課文說「因得不到後方援助,憂憤而死。」好像祖逖收復河 南土地都是依靠後方的援助,顯然不是事實,可知祖逖的「憂憤而 死」是另有原因的。簡言之,王導失勢,元帝親政,朝廷與士族之 衝突升高,動亂將無法避免,這是王敦起兵的背景,也是祖逖憤死 的緣由。這兩個例子說明,儘管課文已有相當清楚的說明,還是無 法讓我們進入那個時代的情境裡面,去體會他們的憂慮與歡樂,去 理解他們的見識與作風,對於那個時代與那些人物真正地有一點瞭 解。不過,只要學習的時候多想一想,老師多帶一帶,進入情境, 瞭解歷史應該不是困難的事。 其次,我們應該多想一想的是「為什麼」。為什麼是原因的探 討,歷史是離不開原因的,時間序列中的因果關係正是歷史知識的 重要結構,抽離掉這一部分,歷史知識就無法成立。由於原因和結 果是一種推論的關係,所以它的特點是在已知結果之後對原因的探 討,設法找出最重要的原因。導致一個結果的原因不只一個,在好 幾個已經列舉出來的原因之中,是否包括了最重要的那一個 為什 麼這個原因比其他幾個重要 都是必須說明和解釋的。而這種探討 最重要的原因並加以解釋就是理解歷史的重要步驟,在踏出這一步 ,進行這個工作的時候,我們用的是思考、分析和推理。相對而言 ,在討論歷史上的因果關係時,記憶力是派不上用場的。我也舉一 個例子稍加說明。現行課本第二冊第五三頁,述及宋初統一天下相 當順利的原因,是這樣寫的: 宋以十七年(西元九六三──九七九年)的時間統一中國,中 間並未遭遇重大抵抗,情況可謂順利。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宋初割據的國家,多已傳位二、三代以上,暮氣漸深,彼 此之間,只求和平相處,不注意武力。二、宋建都汴涼,備受 北方,契丹的威脅,不能不備精兵,實力遠較南方為強。三、 宋對降臣及被征服者,都能予以保全,並加優待,不但消除了 反側之意,而且還收效忠之益。 宋初統有天下,並未經過諸如秦末和隋末各方勢力的激烈拼殺 ,其原因為何,確實值得探討,但課文所舉的三項,在我看來,都 不是關鍵所在。第一項將中原力量與其他割據勢力作對比,不無道 理,但欠嫌空泛,有欠嚴謹。第二項與第三項雖然也都是一種解釋 ,終究是其次的,非但是其次,甚至是否能構成為「原因」,仍然 值得商確。五代末年,中原力量已明顯凌駕各方,這是長時期情勢 發展的歸趨,不能說是為了備禦契丹而駐有精兵。而且此一趨勢在 當時人眼中已十分明顯,割據勢力的朝臣尤其敏感,一有機會自然 輸誠汴京,這也是大趨勢下的必然結果,單獨列為一項原因,並不 妥當。我所說的這個五代末年即已出現的趨勢,在課本中已經講過 ,在講五代的最後一段: 十國中,以吳及其後續者南唐的勢力較大,與北方五代政權對 立,成為南北兩大勢力。南北對抗的態勢,隨著北方勢力的合 併,後周世宗的奮發圖強,以及南方國家的日漸奢靡、腐敗, 而趨於瓦解,最後為崛起於北方的宋所統一。 這段敘述,除了「崛起」二字略有不妥,已經把北宋初年不需 大動干戈就能統一天下的原因講得清楚明白,課本中另外再列三項 原因,可以說是多餘的,不需要的。 我沒有批評教科書的意思。我只是藉以說明我們在讀歷史時如 何多想一想其中的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是一種解釋,最好的做法應 該是從不同的資料中,找出某一史事的因果關係,並且加以說明。 例如,我們讀了淝水戰役之前苻堅朝廷關於是否應該出兵南征的討 論,看到愛護苻堅、支持苻堅的人,特別是本族氐人一致反對,而 想伺機復國的異族大臣卻十分贊成,我們就可以判定出兵是不對的 ,而且是必然招致失敗的,至於理由則可以從雙方意見中歸結出來 。但是,我們的教科書中根本不選錄資料,如果不是老師印發講義 上課討論,極少接觸的可能,反觀英國教科書,幾乎每一課都錄有 資料,都有討論的問題,大陸最新的教科書中也開始增添了史料部 分,只是不如英國教科書多。那麼,我們教科書中沒有史料,老師 又不發課外資料,那我們如何訓練解釋因果的能力呢 就教科書的 內容,仔細地想一想,看看它的說法是不是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也是一種練習的方法。這樣做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要相信教科 書的解釋就是唯一的正確解釋,教科書上的某些解釋並不高明,可 以討論,是不需要背誦的,用記憶的方式應付歷史上的因果關係, 使因果關係的解釋史事的特性完全喪失,尤其是不妥當的做法。請 注意,我這裡只說教科書中的因果解釋可以不要背誦記憶,不是說 教科書的內容都不要背誦記憶,我認為每一課中的重要史事還是需 要記的,只是光記得這些重要史實並不等於讀好了歷史。要讀好歷 史,想一想的工夫是決不能少的,想一想每一個時代,每一位人物 等等的特色,勾勒出一幅幅歷史的圖像之外,還要對於事情發生演 變的因果關係多想一想,想到得出自己滿意的解釋為止。 至於說多讀一點,道理應該是很明白的,教科書限於篇幅,記 載史事有限,甚至過於精簡,提供我們建構歷史圖像的資料相當貧 乏。只靠教科書的內容,我們很難會對某一時代、某一史事或某一 人物的特點能有清晰的瞭解,能夠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因果關係 的推論解釋練習,更是需要資料作為依據,教科書中的敘述終究太 少了一些。所以,除非老師上課的時候講得很好,讓我們對於那時 候的情景,那些人物的精神以及重要制度的意義有所瞭解,我們的 思緒才會跟著老師轉,在老師的指引下進入了那個歷史的世界。但 是,更好的方法是大家讀一點有關的資料,上課時略作討論,這樣 更有助於對史事的瞭解或對人物的認識。道理儘管明白,實際上該 怎麼做才好 我們總不能夠要求老師每一節課都要準備資料印成講 義,在英國、德國資料都是在教科書上的,也不是要老師自己準備 。老師自己準備有三個困難,一是沒這麼多時間,二是沒足夠的圖 書,三是選的資料未必就是最好的。期望老師每一節課,或常常提 供閱讀資料是不切實際,也是不大可能的要求。但是,期望老師時 時介紹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特別是適合高中學生年齡閱讀的書籍 或文章,讓有興趣的學生自己找來閱讀,則是合理的要求。如果數 量不多,介紹又很詳細則尤為理想。真正又精彩又適合高中生讀的 文章則不妨製成講義,發給學生,讓他們寫點閱讀心得,也是不錯 的作業設計。高中學生修習的科目很多,分給歷史的時間相當有限 ,不能讀太多的資料,這樣的考慮是正確的,但是,總也要分一點 時間給歷史課吧!你們會說,是有的啊,就是準備小考,要把課文 背熟總得花些時間吧!但是,在我看來,與其背課文應付小考,不 如讀點課外資料,寫點心得報告,因為背課文不需花腦筋,背過即 忘,毫無意義,看資料寫報告就非得花點腦筋不可,總是有點好處 的。如果老師介紹的文章不多,而且又深了一點,並不適合我們閱 讀。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自己到圖書館找歷史書讀呢 如果你有這 麼高的興趣,又有這麼多的時間,沒什麼不可以。但是,既無濃厚 興趣,又乏足夠時間,是不是可以不讀呢 我的想法是,你可以不 去圖書館找歷史書來讀,但總應該讀點報紙的國際大事版吧!讀國 際大事也是瞭解人世社會的複雜情形,對於我們瞭解古代也是很幫 助的。 最後,再強調一下多想一想,多讀一點的好處,主要的好處是 學會如何理解過去,不論你將來是不是選讀第一類組,懂得如何學 習歷史總是一件重要的事。其次的好處是可以在聯考中得到高分。 近幾年聯考試題之中,不少題目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才能 答對,而瑣細的記憶題已經很少出現,所以,要得到聯考高分,一 定不可以死背書。相反地,多想一想課文中的情景,因果間的關係 ,再利用時間多讀一些有益的資料,自己的能力有所提昇,應付聯 考就不會感到困難,必定可以得到高分。我們到學校讀書,主要是 求知識,聯考不是主要目標,能夠得到高分,也只能算是次要的好 處。當然,這項好處也是蠻重要的。 一、教師要命製有水準的史料分析題,給學生練習方有意義, 水準不佳甚至不及格的史料分析題,徒增學生困擾迷惑, 不如不練習。 二、命製有水準題目的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讀正史、通鑑之類 的史料,而是去讀今人的研究論著。從今人論著中可以看 到重要的史料及其解釋。教師命題一定要找重要的問題, 對所命的題目要有徹底的瞭解。 三、今人論著範圍極廣,應先讀最有成就學者的論著,這些論 著,這些論著水準最高,大多取得共識,據以命題,錯失 較少。不知名學者的論著,閱讀之時,一定要有鑑別能力 ,否則少用為好。 四、史料分析題的選項設計要多花心思,選項問的差異要大, 不可太近,更不能模稜兩可,不可以有故意考倒學生的心 理。 五、只要正常教學,把時代的情景,人物的特色,制度的精神 等作了清楚交待,也介紹一點適當的資料,上課略作討論 ,課後稍加閱讀,使學生能力有所提升,即可應付裕如, 不需刻意練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