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日益融人世界经济体系的今天,探寻世界经济史的逻辑演进,可以帮助我们对未来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由中国人民大学高德步教授总主编的三卷本《世界经济通史》(以下简称《通史》),①体现了我国世界经济史学科的最新进展,同时,这部专著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史教学与研究的最新成果。笔者不揣浅陋,主要就《通史》的主要内容、时空观、世界经济史的逻辑演进等方面略作介绍和评论,以求教于读者和高德步等先生。 ———————— ①高德步总主编:《世界经济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一、《通史》的主要内容 《通史》上卷反映了16世纪以前的世界经济;中卷反映了16世纪到19世纪世界经济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下卷反映了现代化完成阶段的世界经济,即现代世界经济。 1.传统经济的演进。作者把l500年以前的世界经济界定为传统经济,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阐述了农业革命以来古代世界和中古世界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社会进步,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制度的竞争、融合与演进。作者认为,东方世界或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种刚进入阶级社会的不发达奴隶制经济,希腊罗马世界或古代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奴隶制经济;而日耳曼生产方式经过演变,逐渐发展成为西欧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东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向封建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两个亚型: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经济代表了封建经济的发达形式。也正是在封建地主制经济下,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高度的农业文明。 2.经济现代化进程。作者将l6世纪到19世纪的世界经济史界定为经济现代化的历史。在这一时期,西欧实现了由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人类社会也由农业文明逐步转变到工业文明,实现了工业化或现代化。在这个现代化阶段中,世界市场逐步建立,工业革命得以开展。世界市场的建立打破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封闭的、封建宗法式的经济关系,而且工业革命也带来了全面的社会变革。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竞争的过程,在二者的竞争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核心社会形态。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生产方式逐步渗透和移植,其结果是资本主义这个核心社会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3.现代经济的发展。《通史》认为,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完成,20世纪的世界经济进入了现代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最重要特点是资本主义由自由放任过渡到了国家干预。经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调节,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世界经济秩序得以重建,经济进一步繁荣。此外,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一些国家逐步建立,并在现代化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此同时,一些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相继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地区)。到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新科技革命、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等。 二、《通史》所阐述的时空观 人类经济活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历史的演进也正基于此。作者构建了本书的时空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范围。作者认为,由于人们的生产和交换在不同国家、不同时间的差别,产生了世界经济史的主题和时空范围。世界经济史的主题,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时性问题,指的是按时序描述和阐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另一方面是共时性问题,即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经济增长的实绩、经济交往以及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的冲突与融合。前一方面问题决定世界经济史的时间范围,后一方面问题决定世界经济史的空间范围。在历时性意义上,世界经济史的主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经济增长、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在共时性意义上,世界经济史的主题则是不同时代各民族的经济交往、冲突与融合以及共同发展。 2.世界经济史的时间结构,即世界经济从传统到现代的经济形态演进序列。确立世界经济史的时间结构,就是为了解释人类经济生活是怎样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逐步发展和演变的。作者指出,农业革命以前,人类还没有形成有组织的生产活动,没有可以称之为“经济”的活动。因而,世界经济史研究必然从农业革命开始。l500年以前为农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以后为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l6世纪以后,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民族的地理局限性,出现了世界市场,人类社会经济经历了由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20世纪是世界经济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过程从而进入现代社会,世界经济史也进入现代阶段。世界经济史也正是基于这种时间结构的变换,由传统走到了现代。 3.世界经济史的空间结构。确立世界经济史的空间结构,是为了解释不同区域的核心经济形态是怎样根据地缘不断扩散和转移的。空间结构体现在核心经济形态的地缘转移,这种转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经济体制的转移;另一方面在于经济中心技术的扩散,明显地表现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作者指出,在远古时代,由于地理上的隔绝,东方和西方分别在不受或很少受对方影响的情况下,产生了各自的经济形态,这就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经济形态和以希腊罗马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形态。l5世纪末以后,欧洲人向西探索发现了美洲大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形态演变的地缘性出现新的趋势,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西欧为中心分别向东和向西传播和演变。到20世纪,世界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代表现代文明的工业生产已不限于西方国家,非西方国家大多走上工业化道路。 三、《通史》所表述的逻辑演进 确立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在于抽象出其演进规律。马克思从共时性角度提出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和日耳曼的三种生产方式,从历时性角度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序列: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此外,马克思又把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分为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几种所有制形式。原生的所有制即原始的公社所有制,而亚细亚的、古代的和日耳曼的所有制,都是次生的所有制形式。当经济和文化交往发生以后,通过竞争与融合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异的总趋势就是趋同。在16世纪以前,世界经济史始终存在着以不同民族为代表的不同生产方式的竞争。在竞争中不同生产方式走向趋同,趋同以后,在内外竞争下,又进一步融合与创新,产生新的生产方式。 在分析了传统经济演进的基础上,《通史》进一步指出,16世纪之后,在封建生产方式大一统的世界经济格局下,以西欧为代表的落后的西方,逐步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了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逐步成为主导型生产方式或核心型社会形态。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西欧资产阶级通过对外扩张将这种生产方式传播到全世界。这时,世界分为两大板块: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东方和其他非西方国家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经济。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在资本的统治之下了,世界各地的生产方式又一次出现趋同和统一趋势。然而,20世纪资本主义统一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社会主义革命。这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革命性变异,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又一次创新和分化。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逻辑演进规律是“竞争一趋同一创新一分化”,这一演进规律表明了人类社会单线式发展和多线式发展的统一。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作者建立了自己的逻辑结构,把一系列重大问题纳入逻辑体系内。具体包括如下。 1.经济与现代化。受现代化理论影响,过去的世界经济史著作往往以近现代经济史为主,16世纪以前的世界经济史较少涉及。但是,经济的现代化正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起步的,传统经济本身就孕育着其向现代化转变的条件。并且,16世纪以来的现代化历史,仅仅是人类社会的-11,部分。 2.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受地理条件、生产方式和体制安排等条件影响,在某一个历史时段会产生世界的经济中心。但是,竞争和分化是经济的常态,世界经济中心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也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移。例如,古代文明从东方起源,东方自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世界经济中心经过中亚地区转移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罗马,然后又转移到西欧和北美。这也是世界经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变的过程。事实上,这种对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历时性的、动态的论述,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自我中心论”和“西欧中心论”的破产。正如作者所言,作为世界经济史,一方面要摒弃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自我中心论”,另一方面要摒弃长期以来统治世界历史的“西欧中心论”。“自我中心论”的结果必然导致民族自大心理和经济孤立主义,并采纳封闭、自守的经济模式,最终回归为部落主义。“西欧中心论”则是欧洲人带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来看世界、看历史,以西欧经济史代替世界经济史,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不断建立海外殖民地,已经使欧洲资本主义非中心化了,特别是战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结束了欧美在世界上的经济霸权,并且使资本主义进一步脱离了欧洲中心主义。 3.经济体制的演变。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反映了人类经济形态的发展与演变。在这种社会经济形态演变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历史代表了不同的典型形态。如希腊和罗马发展了典型的奴隶社会经济,中国发展了典型的封建地主经济形态,而西欧国家则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等等。不同民族在人类经济形态演变过程中存在着“竞争一趋同一创新一分化”的逻辑演进模式。 4.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在17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所以,无论如何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中国发展了农业社会最完善的经济体制,并代表了世界传统经济发展的顶峰。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明显地落后了。不过,这种落后是传统经济体制的落后,而不是中华民族的落后。所以,中国一旦进入现代化轨道以后,这个进程明显地加快。 总的来看,《通史》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史论结合,涉及了大量的经济学理论和史学理论问题,探讨并回答了科学经济史学以及经济史学家的任务等问题。第二,拓展了世界经济史研究的时空范围,将世界经济史置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和广阔空间来认识和把握,体现了经济发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第三,将农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史分为传统经济演进、经济现代化进程、现代经济发展三个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不同的核心经济形态及其演变。第四,研究和阐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的成就,以及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经济交往、竞争与冲突、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单线式和多线式的统一。 (作者魏明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邮编:100836) (责任校对:王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