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讨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华东师范大学师苑贤亭论 王和 参加讨论

    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讨论包括诸如奴隶社会形成的条件、中国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基本区别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主要有以下八种观点:
    1.西周封建说。此说以范文澜为代表,赞同者有翦伯赞、杨向奎、徐中舒、赵光贤、王玉哲、王亚南等。范老根据对墓葬情况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断定殷、周的社会性质不同,殷是奴隶社会,而自西周起则是封建社会(《中国通史简编》)。
    2.春秋封建说。此说以李亚农为代表,赞同者有唐兰、吴慧等。李亚农指出:封建领主把农民束缚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进行超经济的剥削,这是封建社会的本质。他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到西周末期进入灭亡阶段,从周宣王以后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详见《李亚农史论集》中《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西周与东周》等文)。
    3.战国封建说。此说以郭沫若为代表,赞同者有杨宽、吴大琨、白寿彝、田昌五等。郭老认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封建社会,关键在于“抓住封建社会中的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个主要矛盾,而且特别是地主阶级这个矛盾方面。如果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中,严格意义的地主阶级还不存在,那么那个时期的社会便根本不能是封建社会。”(《奴隶制时代》)
    4.秦统一封建说。持此说者有金景芳、黄子通、夏甄陶等。金老认为: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1)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公有制,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则是土地私有制。(2)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3)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礼治,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法治(《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历史研究》1979年第2、3期)。
    5.西汉封建说。主张此说者有侯外庐、赵锡元等。侯外庐认为:确立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线,“应该从固定形式的法典着手分析”。秦统一以后,奴隶社会的经济构成便被封建社会的经济构成所代替;但直至经过汉初的一系列法制形式,完整的封建构成才典型地完成(《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
    6.东汉封建说。主张此说者有周谷城、郑昌淦。他们指出:迄西汉为止,奴隶主,特别是工商奴隶主的势力仍很强大。直至刘秀于东汉初年接连发布了十二道将奴隶“免为庶人”的诏令,才第一次体现了封建国家的新法律(周谷城:《中国奴隶社会论》,1950年7月27日《文汇报》;郑昌淦:《井田制的破坏和农民的分化》,《历史研究》1979年第7期)。
    7.魏晋封建说。提出此说的是尚钺,较早系统论述此说者为王仲荦,赞同者有何兹全、王思治、日知、赵俪生等。王仲荦认为:“农奴阶级的确立过程,也就是封建制度形成的过程。”魏晋时期大量普遍存在的依附农民“部曲”、“佃客”,实际上就是农奴,他们与封建主构成了封建社会初期的两个基本阶级(《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文史哲》1956年第二把手-5期)。
    8.东晋封建说。梁作干主张此说。他运用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认为西晋和西罗马灭亡分别代表中国和欧洲划分奴隶时代和封建时代的分界线(《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西晋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暨南学报》1982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