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杨玉圣:传道 授业 解惑——在吴量福先生学术研究方法论讲座的现场评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学术批评网 杨玉圣 参加讨论

    非常感谢吴量福先生的讲座!
    吴先生此次是应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邀请来国内讲学的。在前天下午和今天晚上,吴先生放弃休息,每次从城里往返奔波几乎近三个小时,来到偏僻的昌平,前天做的是“多元化的美国政治文化和地方政治”讲座,今天是做的关于学术研究方法的“也难,也不难”的学术讲座,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我们要感谢吴先生!
    前天中午我到前门建国饭店接吴先生,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但是,三年多以前我们就已经有书信联系了。用吴先生自己的话说,他“虽然人在海外,但十分关心国内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为此从芝加哥传来他的《从例文看学术论文撰写方法问题》,于2005年6月27日首发于学术批评网(后以《善意的批评 严重的问题——从例文看学术论文撰写方法问题》刊布于《社会科学论坛》 2007年第3期)。天下很小:该文例举的文章作者是时任山东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的肖金明教授,发表其文《论政府执法方式及其变革》的是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核心期刊《行政法学研究》(一直到2007年10月我到山大法学院讲学时,才知道这个故事)。吴先生根据例文总结出了在剽窃与非规范化之间的“灰色地带”(在对待文献引用格式及注释方式的随意和不严谨)、讨论方法不严谨、如何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对新概念和词语不加解释等四类问题。肖教授尽管不幸成为例文作者,但无论是肖教授还是其文或者《行政法学研究》杂志,未必是最典型的反面典型。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正如吴先生在文章的最后所总结的,“在国内的各类学术刊物中,类似的问题俯仰皆是。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将问题提出,供国内同行参考。从根本上看,要提高研究与论文的写作水平,应该从学校做起。在美国的高中以及两年制的社区大学里对学生的论文就已经有很高的要求了。我们高等院校,特别是搞文科的专业,应该设置学术研究方法论以及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之开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这门课,也可是看作是对吴先生“应该设置学术研究方法论以及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的呼吁的回应罢。
    顺便说一句,吴先生的文章发布后,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编审郑东先生还专门写了《欢呼吴量福博士为学术规范做善事》,赞扬吴先生作为一位旅居海外的美籍华人学者,“对祖国大陆的学术发展所怀有的忧思和诚义之心却丝毫不亚于大陆的学术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认为吴先生找到了一种便于操作的解决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问题的新途径 ,及时介绍了美国关于规范学术的一些好做法,说明对论文个案的评鉴是学术发展的鲜活的干细胞 ,人人都应有吴先生那样的警觉性和热心肠。“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最大风险,是他所研究的东西没有真东西、新东西,是在于他写出的学术论文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风格,吴量福博士的‘善事’无疑可使人们警觉起来。写学术论文的人要看看自己写出的东西是否能经得起像吴博士那样的‘说三道四’;学术管理者则可用吴博士的做法细致全面地分析一下某篇学术论文的作者到底写出了什么新东西。”郑先生表示:“规范学术,吴博士,您无疑是好样的!”
    本来今天请吴先生做“政治学实证性定量研究的规范与方法”的讲座,这也是吴先生在其不久前出版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一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吴先生将讲座调整为关于学术方法论的“也难,也不难”,其实是更适合今天听讲的各位的兴趣(前一个题目有些过于专门化)。吴先生从学术理念、学术研究过程、学术论文写作入手,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学术研究方法论课,几乎是我们整个学期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的缩影。听了今天吴先生的讲座,可以不用来听今后我的课了。
    吴先生首先为我们正本清源,厘清了学术论文与政策分析、工作报告的区别,还学术研究、学术论文以本原,这和我一直主张的“让学术回归学术”可谓异曲同工。按照吴先生的观点,包括以前我在课上介绍的清华李伯重教授《论学术与学术标准》的见解,现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所谓论文,百分八九十不是学术论文。这些所谓的论文,除了数量统计、评职称、评奖等功利意义外,几乎没有对知识增长和学术发展的任何贡献,反倒使得学术泡沫、学术浮躁、学术异化。这些所谓的论文,既没有命题,也没有问题意识,而是伪命题或者假问题。吴先生的讲座,为我们指出了学术研究的正途,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从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入手,立足于问题意识和命题,遵守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尤其是引证规范),有所发明,有所贡献。
    吴先生今天还给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如“读教授的文章”、“多问老师”等等。这确实是大学生学习的良法。只是,效果未必好。比如读教授的文章(包括我自己的在内),也许未必有多少真正的收获,反倒生发一些失望的情绪。因此,我的补充建议是博览群书,尤其是读经典文献和名家名著,这也许是大学生活中最富有核心意义的部分。至于“多问教师”,在目前教师普遍缺乏办公条件的情况下,大约也只能通过e-mail这样的笔谈方式。
    吴先生是一位非常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美籍华人学者。他在美国从政之余,也致力于学术研究,并特别关注中国的学术建设。吴先生之写作上述《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美国社会的犄角旮旯》(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运作、决策、信息与应急管理:美国地方政府管理实例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书,发表《善意的批评 严重的问题——从例文看学术论文撰写方法 》《研究生导师应该如何带学生》《网络与学术腐败》《学术界到底是怎么啦?》《没完没了的沈木珠张仲春案——再谈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是怎么啦?》等评论,就是他对中国学术共同体的特殊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在这里也要向吴先生表达由衷的谢意和敬意!
    (根据2008年10月10日晚上在吴量福先生讲座后的现场评论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