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重现世界之都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新京报 newdu 参加讨论

    

    
 
 

    考古学家谈长安、罗马考古及古城修复工作
    公元前2世纪,世界的西方,罗马人在对迦太基的战争中已经取得绝对优势,一个世界帝国正在逐渐形成;在世界的东方,汉王朝击溃了北方民族的骚扰,全面复苏,另一个世界帝国逐渐形成。
      百来年后,这两个王朝的都城成为世界的两个中心。两个并立的“世界之都”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传奇。如今在中国及世界各国考古学家及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这两个“世界之都”的真相正一点点重现。不同的是,罗马的重现将通过电子技术手段来完成,更为直观;而汉长安城的重现则要通过考古人员的野外工作来完成,更显精确。直到今天,中西方古代都城的叙述还在继续着。当历史细节一个个被还原出来的时候,世界各地早期居民的伟大智慧及思维方式也逐渐显现在我们眼前。
     罗马复活:回到历史现场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重建罗马古城的工作同样无法在一日之内完成。10年前,一个名为“罗马复活1.0”的跨国界、跨领域合作项目启动。10年后,这个项目才最终被公之于世。近日,相关专家与技术人员发布了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的罗马古城景观模型。
    【工程参数】
    名称:罗马复活1.0
    时间:1997年至2007年
    目标:完整再现公元320年6月21日的古罗马城
    
    “罗马复活1.0”中呈现的罗马广场气势宏大。资料图片
    
    万神殿是罗马古城的象征。资料图片
    
    13世纪的一份手稿,描绘了罗马古城的狮子造型。资料图片
    3D技术重现罗马古城
    1997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弗吉尼亚大学以及欧洲一些研究机构的众多研究者,决定开始一项宏大工作,通过3D动画技术,再现罗马古城的辉煌景象。于是,一项名为“罗马复活1.0”的项目像滚雪球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建筑设计师、动画工程师和爱好者的注意。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家伯纳德·弗里希(Bernard Frischer)专攻西方古典文明。1996年开始,他就在弗吉尼亚大学建立了文化视觉实景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世界上最早通过3D技术重建文化遗址的基地。自1997年开始,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承担了罗马复活1.0的主要工作,而弗里希也担当了此项目的负责人。
    该计划一面世,就引起了全世界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曾应邀到意大利访问。期间,刘庆柱的意大利同行们就专门向其介绍了这一项目。“重建庞贝城也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而对整个古罗马的重建则是一个更庞大的工程。”事实上,这也是到目前为止,罗马这座历史名城最大最完整的一次数字模拟工程。尽管工程庞大,重建罗马却并非不可为。由于罗马在公元4世纪达到了帝国的顶峰,因此,此次的“罗马复活1.0”计划是复活公元320年6月21日的罗马城。
    当时的罗马帝国,处在康斯坦丁大帝统治之下。在这一时期,罗马城拥有7000座建筑,城墙长21千米,城内居民已达大约100万。“这个3D古罗马模型可以让游人对古罗马的圆形大剧场、广场和帕拉廷皇宫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更为准确地了解这些遗迹”。
    在制作过程中,专家通过对现代罗马城进行激光扫描,同时参考考古学家之前对古罗马考古的成果,“重建”了一座数字古罗马城,城内30座建筑及内部情景,包括元老院、圆形竞技场等等都重新复活了。建筑物内部到处是精美的壁画和装饰。
    互联网帝国的首都
    目前专家们重建的是1700年前的古城,但由于3D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发展,“罗马复活1.0”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文化帝国的一个“首都”。
    弗里希认为,“罗马复活1.0”重现的罗马古城带来的将不仅仅是视觉的愉悦。他希望能与其他专家以及互联网学术爱好者们一起,建立一本关于古代罗马的百科全书。届时,考古学家将可以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对这个虚拟的罗马古城进行修改或者大修。历史学家们将逐步丰富每一座建筑物的细节。甚至有专家希望通过“罗马复活1.0”让大家知道,罗马城的辉煌景象究竟如何“不是一日建成的”。
    被重建的罗马城最大的功效是能让现代人身临其境地走一遭。以著名的圆形大剧场为例,该剧场由提图斯建造,公元80年正式落成。通常,我们只能借助圆形大剧场的遗址,通过平面图像、考古报告观察这个奇迹。而在“罗马复活1.0”中,人们将可以进入圆形大剧场,坐上观众席,亲眼目睹升降机如何将地下牢笼中用于斗技的动物提升到竞技场的地面上。
    为了在虚拟世界里更为实用,重建者还通过“逆向建模”的方式,为这些古代遗址添加虚拟的现实数据,以解决一些长期难以落实的实际问题。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圆形大剧场是一个“伟大的载人工具”,人们能够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它也因此获得极高的声望。但学者估计中的容量变化幅度很大,可能在3.5万人到7.8万人之间。在实际的复原过程中,工程师们为弗里希的模型添加了虚拟观众,大剧场的容量被减至4.8万人到5万人之间。
    6月11日公开的数字模拟图还显示,游客们不仅能自己“穿过”罗马圆形竞技场的内部,还可以“飞起来”,仔细地观看刻在建筑物高处的浅浮雕与碑铭。
    弗里希透露,目前正与著名网络游戏“第二人生”运营方就“罗马复活1.0”的项目进行商谈,也许不久,这座罗马古城就会成为虚拟世界中的一个真实节点。
    破译古代城市的秘密
    事实上,关于古罗马遗址的平面图早已被绘制,断壁残垣的古罗马遗址依然存在。在台伯河岸边,帕拉蒂纳、卡皮托利诺这些与神话相连的山丘,围起了一片平坦的山谷。在那,到处是残壁断垣,孤立的石柱,遗落的石块、瓦砾……2000年前,这里却是西方世界最繁华的都市。
    “罗马复活1.0”的工作,就是要将并不连贯的遗址细节,串联成一个可以触摸的罗马古城。也许平面图根据遗址的地基还能进行探测,那么建筑物在高度上的呈现又是怎样找到依据的呢?刘庆柱指出,事实上遗址上的断壁残垣所携带的空间信息虽然很少,但考古学家依然可以读出。“西方石头建筑,有些直到现在还有遗留,而透过残存石柱的直径,我们是可以知道这个柱子的高度的。”刘庆柱指出在复活古罗马城的过程中,不仅有考古研究人员的参与,还有建筑设计人员的努力。而在建筑设计中,由石柱的直径、粗细推算出这根柱子的大致长度,是完全可行的。这种推断的结果是,研究人员完全可以将古罗马的平面图向第三个纬度衍生,将其高度的延长线延伸。
    当然,这个力学方面的考虑是综合了多种参照物的。刘庆柱指出,在遗址上考古人员至少会研究对比不同的石柱,有的可能刚显出个地基,有的可能是个几十厘米,再比照这些不同长短、不同粗细的石柱,得出这一处建筑物的高度究竟能达到多高。“不要说石头结构的建筑,即使在我们国家,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更不容易保存。但通过力学承重量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将遗址向空间方向还原。”刘庆柱表示。
    ■链接
      罗马古城
    罗马古城地处台伯河下游平原,距海岸约百余千米,在早期铁器时代已形成农业村落。后有拉丁人的一支来此建立据点,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并建立城市。传说公元前753年,罗马的第一位王罗慕洛在一天之内建成罗马城。但罗马的实际建城时间要稍晚一些。
    城市建立后,罗马国家也宣告形成,并最终建成古代最大的奴隶制帝国。直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才告结束。在此近千年间,罗马城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大城市,最繁盛时人口逾百万,为古代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
    罗马古城包括帕拉蒂诺、卡皮托利诺、埃斯奎利诺、维米纳莱、奎里那莱、凯里、阿文蒂诺七个山丘,称“七丘之城”。城墙跨河依山曲折起伏,像一只蹲伏的雄狮。古城中心最重要地段是罗马广场,位居帕拉蒂诺、卡皮托利诺和埃斯奎利诺三丘之间的谷地,建城以后即为居民往来集会的中心。到共和国末年广场四周已遍布神庙、会堂、元老院议事堂和凯旋门、纪念柱等。
    在罗马广场西南不远耸立着的角斗场,采取圆形剧场的形式,内部可容5万观众,是古代最宏大的剧场建筑。此外,城中还有数以百计的神庙、剧场、图书馆、体育场、浴场以及规模宏大的引水道等。罗马皇宫则建于帕拉蒂诺山上,后世习称帕拉廷皇宫,包括大量厅堂、浴室及赛车场、剧场等。
    这些古迹只存废墟,惟有万神殿完整保留下来。它是一座圆形圆顶的神庙,前有古典式柱廊,圆顶用天然混凝土,即以火山灰石筑成,是罗马建筑在结构技术方面的伟大创造。
    长安:你可以看到更多
    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的首都,自张骞通西域后,又成为著名的国际性大城市。这座城市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市北郊。经过了考古研究人员50余年的研究,一步步地显露出其当初的庐山真面目。今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又发表了一份有关“汉长安城桂宫”的考古报告。在刘庆柱看来,对古城遗址的研究还在继续,相关的报告也会越来越细化当年的那个长安城。
    【工程参数】
    名称:汉武帝桂宫遗址考古
    时间:1994年至2001年
    目标:清查公元前1世纪汉王朝主要宫殿的建筑情况
    
    汉长安城发现的陶质排水管。资料图片
    
    汉长安城的城墙遗址。资料图片
    
    西安城至今都是长方形的。资料图片
    长方形的城市
    汉长安城平面近似方形,长宽几乎相等,方向基本是正南北向。长安城周长25700米,城内总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全城共12座城门。每个门道宽约8米,可并排通行4辆车。
    一个个数字,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昔日汉长安城的大致概貌。说起这些数字的获得,刘庆柱觉得并不太难,这些都是通过勘探遗址的实际情况获得的。
    除了考古遗址的点滴痕迹透露昔日信息外,考古研究人员还会依据文献记载去佐证自己的发现。汉长安城遗址发现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等人就注意到汉长安城的城门,每座都有3个门道,就与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的“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相符合。
    确定了城墙、城门,就可进而确定城内街道了。“事实上,汉长安城都市的布局与历代都城一样,正对着城门的必然是一条大道。”刘庆柱指出汉长安城内有8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8条大街街道笔直,在城内交叉、汇合。8条大街长度不等,最长者5500米,最短者也有800米。这些大街一般宽约45米,其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大街分为平行的3股道。中股道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其他官吏和平民只能走两边的道路。
     宫殿为核心逐渐扩容
    在确定了汉长安城范围后,研究人员又对都城内的布局进行研究。
    皇帝所居的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此外在长安东、北、东北还分别有后妃居住的长乐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未央宫以北,长安城北部是首都的主要市场———东市和西市。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东南和西南。都城百姓的里居位于汉长安城东北部,贵族的宅第则大多在皇宫附近。长安城之西和西南部是著名的建章宫与上林苑。长安城北郊是皇室避暑离宫———甘泉宫。李毓芳指出,汉长安城的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特点。
    汉长安城的兴建是以皇宫为重心的。西汉初年,刘邦定都长安,首先以秦王兴乐宫为基础,修建了长乐宫作为临时皇宫。随后,刘邦又让丞相萧何负责修建未央宫。而城墙的修筑晚于未央宫。高祖和惠帝执政时期还修筑了东市、西市和北宫、社稷、高庙等重要建筑。
    西汉中期,汉武帝在长安城内修筑了桂宫和明光宫,在长安城西侧上林苑内营筑了建章宫。在都城西南郊开凿了昆明池,大规模扩建了皇室避暑胜地甘泉宫。
    汉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是首都的主要市场,位于城内西北部。“长安城设计是前朝后市。”李毓芳表示。
    根据目前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东市和西市的四周筑墙。东市主要为商业区,西市之中分布有大量官办手工业作坊。而汉长安城内的居住区,则根据居民的社会阶层进行了分区:官邸、甲第和一般闾里。
     最重要是未央宫
    大框架打好以后,汉长安城的平面图就成形了。研究人员开始对每一个建筑物的细部进行探测。其中,未央宫中的勘探是汉长安城考古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部,即今天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宫城平面同样接近方形,四面各有一座宫门。
    东宫门是“朝诸侯之门”,皇亲国戚来往于未央、长乐二宫都要出入此宫门。东宫门也是皇帝出入的宫门。
    宫殿的前殿位于龙首山丘上,是秦汉时期天子大朝正殿。而后宫最重要的则是椒房殿。刘庆柱指出,椒房殿遗址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代皇后宫殿形制。
    未央宫西北部的中央官署建筑遗址。这是一座封闭性长方形院落,考古研究人员分析,这座遗址不是大型宫殿,也不是一般生活起居的地方。其中有大量各处的骨签,所以这座宫署的主要职能是收藏作为国家或宫廷档案的骨签。
    未央宫北部则集中分布了中央或皇室的文化性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藏书之地。其中天禄阁是西汉王朝皇室存放档案和重要图书的地方,文学家扬雄就曾在此工作过。石渠阁收藏了西汉政权从秦朝得来的各种宫廷档案材料和图籍,是当时的经学研究中心。麒麟阁也是未央宫内的重要藏书之地,并作为“纪念堂”使用,悬挂重要臣子的画像。
    相对于皇宫的研究,汉长安城的市场、手工业作坊、百姓生活区却是此后考古的一个大方向。“目前,对于市场、百姓生活区,我们只知道一些粗线条的情况。”刘庆柱指出,此后他们会将百姓生活区等遗址由粗线条化为细线条。比如百姓生活区内的邻里究竟是怎么分布的,建筑物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届时汉长安的全貌才能最终呈现。”
     ■链接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面积约36平方千米,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两年后,高祖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以后汉诸帝陆续扩建,至汉武帝时,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
    汉长安城周围尤其是北墙附近分布着不少制陶、铸钱和冶炼的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发现的上林苑兆伦铸钱遗址,也就是西汉时的国家造币中心“上林三官”。
    新知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本专题感谢: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李毓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