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探寻人类起源蛛丝马迹 ——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谢飞的“幸福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国学网 冀斌 参加讨论

 

 
    


    
    相貌清隽,谈吐文雅,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在办公室里搞学问的学者。殊不知,他不仅是雷厉风行的行政官员,还是在考古学上有很大贡献的专家。
    2001年10月,河北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的考古发掘工地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它向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向世界昭示:人类不仅从非洲的奥杜威峡谷中走来,也很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该遗址的主持发掘者就是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谢飞。
    谢飞在挖掘象骨残骸
    考古工作是艰苦的,正如一位考古专家所说:“科研工作像是在地狱中爬行。”谢飞忍着一身疾病,常年奋战在考古一线,他说:“泥河湾的土地神得很,它会给你无穷的力量……”
       泥河湾是河北张家口地区阳原县境内桑干河畔一个至今只有9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1983年,谢飞来到泥河湾,在贾兰坡、卫奇、张森水等著名考古学家的悉心指导下,很快就在旧石器考古研究方面崭露头角。1997年担任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后,虽公务羁身,谢飞仍然是泥河湾学术研究的带头人,坚持每年到泥河湾10多次,每次都要工作一段时间。
    考古工作听起来既神秘又好玩,是让许多人神往的工作。实际上考古是一项艰苦的科学工作,付出的劳动是巨大的。泥河湾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交通极为不便。从初春开始几乎天天刮大风,待不了几天,滋润的脸、手就被风沙吹成“土豆皮”。这里海拔较高,紫外线较强,在探方蹲不了几天,后背及胳膊就要暴皮。考古队员能克服恶劣的环境,却难过吃饭关。这里常年的主食是用黍子面做成的“糕”,刚吃时嚼着还不错,但是吃不了几口,糕在口中说什么也咽不下去。谢飞却能苦中作乐,吃糕吃出了甜头,他常和大家说:“考古调查爬坡上梁,是很费体力的劳作。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糕是咱们的职业食品。”
    谢飞在野外搞调查,爬高走低,如履平地。其实,他的髌骨早就有毛病,但他一直默默地忍受着,坚持与大家一起到野外调查。他对泥河湾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如果有段时间没到泥河湾,他在省城就待不安生。等到了泥河湾,他的眼神都变了,看什么都亲切。他不但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更交了好多农民朋友。谢飞喝酒有量,常常和这些农村朋友们喝得痛快淋漓,特别是那些农民考古技工,不少是他的铁哥们儿。
    20多年来,谢飞就是这样带领考古队的队员们走遍了这个长82公里、宽27公里的泥河湾盆地,如同在显微镜下那样细密地干活。在扎实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先后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发掘了油坊遗址、岑家湾遗址、板井子遗址、新庙庄遗址、籍萁滩遗址、飞梁遗址等一大批重要遗址,出土了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数万件,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区系类型学的研究和建立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同时也为中国猿人文化找到了来龙去脉,使泥河湾逐渐展露出她的芳容。
    一块小小的夹砂陶片,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工业向新石器文化过渡提供了翔实的科学资料,谢飞坦言,从未知中寻找答案,他享受考古发现带来的喜悦……
    我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吕遵谔说:“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最热门的课题有两个,一个是最早,另一个是最晚。最早的一个是在我国寻找距今20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址的古人类化石;最晚的一个是确定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遗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谢飞主持的200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和1万年左右的于家沟遗址的发掘,使这两个最热门的课题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为了探讨人类社会如何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国际性热点课题,在泥河湾盆地跋涉、思索了多年的谢飞将目光投向了于家沟,希望能在那里找到更多更新的考古信息。在阳原县东城镇两个小山村之间,延伸着一条桑干河的支沟——于家沟。1995年8月,谢飞率领考古队在这一带开始了为期4年的发掘工作。
    长期以来,陶器的出现一般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在世界许多地区,它的出现往往与人们的定居生活甚至农业的产生联系在一起。陶器最早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在于家沟遗址,谢飞却发现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一天上午,一位考古队员发现一小块黑色的东西,起初以为是一件普通的烧骨。当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来,用指甲刮出一点新碴,取出放大镜仔细观察时,惊呆了——这竟然是一件夹砂陶片!这位队员惊奇地报告了谢飞,谢飞却平静地说:“应该相信我们的发掘是科学的。”经过队员们的仔细挖掘,又在黄褐土和其下部地层中发现10件夹砂陶片,颜色有黑灰色和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壁表有一些形似植物茎叶的印痕,有的还附带着经过烟熏火烧遗留下的烟炱。一眼看去,就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感觉。据年代学的研究,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1万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制陶术,开始享受着陶器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新奇……
    在这次发掘中,还得到了数千件细石器制品。这些石质工具精致小巧,便于携带,是适应草原游猎性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其中,最能代表这种文化特点的是楔形石核,这种楔形石核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日本、朝鲜半岛、蒙古、西伯利亚、北极地区和西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区之间曾经存在着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于家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工业向新石器文化过渡提供了翔实的科学资料。1万年前陶器的发现,似乎预示着畜牧业开始萌芽,文明开始起步。
    在马圈沟发现的一头大象的骨骼残骸,对人类起源模式提出了质疑,谢飞说:“我们找寻远古人类的前景更加光明,考古,我们在路上……”
    泥河湾马圈沟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的马圈沟南端东坡,这一带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密集分布区。2001年夏,谢飞亲自率队再次对马圈沟第三文化层进行发掘。
    从8月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迎来了收获的10月。在一个约60平方米、发掘已很深的探方中,谢飞率领考古队员正在细心地、次序井然地发掘着,地层中不时出现一些零星的石器及犀牛、马、鹿等动物的遗骨。
    一个队员突然说:“谢老师,你看这是什么?”正在旁边清理石器的谢飞走了过来,只见一块灰黑色带有光泽的象牙暴露出来。他告诫大家:“要十分小心,这可能是重要发现。”他随即将手中的手铲放下,换成竹签、毛刷,抑制住心情的激动,俯下身来,一点点将象牙周围的泥土剔除,慢慢地,一头被肢解的大象骨骼残迹被清理出来。让谢飞和考古队员们无比惊喜的是,多数骨骼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痕迹,其中一件燧石刮削器恰巧置于一根大象的肋骨上,这无疑说明当时人类、石制品和象的遗骸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勾勒出一幅极为形象的人类群体肢解动物、刮肉取食的活生生的进餐场景。
    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目前国际上多倾向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奥杜威峡谷,再由非洲传播到全世界。依据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的研究结果,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的年代距今200万年左右,它的发现对人类起源模式提出了质疑。正如我国旧石器考古大师贾兰坡先生早年所预言的:“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
    对于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谢飞很激动,他说:“在泥河湾更加古老的地层中,还蕴藏着更早的原始人类活动的遗存和奥秘,它使我们在泥河湾寻找更早的远古人类文化的前景变得更加广阔、更加光明。”
    “拨开岁月的迷雾,远离现代的喧嚣;攀缘峭立的山崖,踏遍荒草萋萋的古道。寻找,寻找,一千遍一万遍地寻找,寻找源头,寻找根脉,寻找回家的小路啊,寻找我的魂牵梦绕……”正如文化部老部长孙家正在歌中对考古队员期望的那样,谢飞重又上路,去找寻人类起源的源头、发展的根脉。
    相关链接
    谢飞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泥河湾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旧石器考古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其研究成果改变了河北境内旧石器考古文化的传统框架结构,解决了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新旧石器文化过渡中的一些重大课题。曾多次应邀赴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多次参加或主持国内举行的研讨会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1984年以来在国内外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了《泥河湾旧石器文化》、《泥河湾》、《昭化寺》等专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