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2006.3 21世纪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取得了许多的突破和进展。新世纪的研究呈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令人欣喜。 走向日常:西欧社会史的新取向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史成为国内学界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研究取向渐渐走向日常生活①。 西欧中世纪是一个等级社会。教士在中古等级社会享有特殊的地位,圣职推荐权问题也不全是宗教事务本身,它也具有鲜明的世俗社会特征②。贵族与骑士处于中古社会的上层,骑士是大众关注的中心,也是不少研究者探讨的主题。倪世光关注的是中世纪骑士的日常生活,故其着力介绍骑士的武器装备、比武大赛、骑士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③。朱伟奇则从战争、宗教、妇女、文学等方面探讨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形成,以及骑士精神对中世纪社会的作用与影响④。这些研究可以丰富相关的知识,但问题与理论的提炼和升华有待加强。农民处于社会的下层,有研究者考察了中世纪英国农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反映了农民日常生活的一些特征⑤。赵文洪细致地考察中世纪城市社会的等级特征,突出了显贵等级和非显贵等级的对立。当然,承认等级社会的存在,并不妨碍研究者探寻中世纪的平等⑥。社会等级是变化和发展的。郭方分析了16世纪英国社会等级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指出此时的等级社会中各阶层等级,尤其是贵族有鲜明的新旧结合的特征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②刘城:《圣职推荐权与教士的职业生涯》,《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 ③倪世光:《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朱伟奇:《中世纪骑士精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徐浩:《中世纪英国农村的封建负担及农民生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⑥赵文洪:《中世纪西欧城市社会等级及其相互关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中世纪西欧的平等观念》,《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 ⑦郭方:《16世纪英国社会的等级状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中世纪妇女、婚姻家庭是社会史研究的中心。妇女在中世纪的地位如何呢?首先应该对中世纪的女性观有所了解。贺璋珞从教会的女性观、圣母马利亚的崇拜和骑士爱情三方面分析探讨了中世纪女性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①。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实际地位并不总是与女性观一致。俞金尧考察和分析了寡妇改嫁的社会背景、经济制约以及文化舆论氛围,对寡妇改嫁的普遍性给予了社会经济及文化的解释,作者还描述和分析寡妇产形成及衰落的过程,受法律保护的情形②。林中泽则认为对寡妇改嫁的普遍程度不能强调太过③。妇女进修道院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人认为世俗的特别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远远超过宗教的、精神的追求。这是相当冷静的现代人的看法,但也许低估了中世纪人们的宗教热情,或者低估了基督教禁欲主义对女性的影响和作用④。中世纪的婚姻问题,表现在观念和实践两方面。夏洞奇使用拉丁文原始材料,试图理清奥古斯丁婚姻观的主要内涵⑤。薄洁萍则着重强调基督教会对中世纪婚姻伦理和婚姻制度形成产生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同时指出世俗婚姻习俗与教会之间存在冲突⑥。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对婚姻的影响在逐渐变弱。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婚姻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有研究者认为此时已经开始冲破教会的束缚而走向世俗⑦。婚姻缔结以自愿为原则,但爱情并非婚姻的必要条件。所谓典雅爱情,与婚姻相去甚远;但它对社会依然产生了重要影响⑧。 教会史的研究体现了宗教社会学的某些特征。在对中世纪“封圣”问题的讨论中,陈文海关注的是其非宗教层面的诸多因素,强调“封圣”的社会特质⑨。刘新成对中世纪修道院改革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修道院在世俗社会生存的困境,作者强调精神追求与世俗社会之间的矛盾导致修道院在不断的改革中仍然难以走向超越,揭示了悖论存在的普遍性⑩。但宗教的世俗化似乎不可避免。刘城对教会信仰仪式化的讨论和批评也在于此。信仰仪式化实现了对社会日常生活的规范,却导致教徒在宗教信仰上对教会的依赖,天主教最终演变成了以教职界精英为中心的宗教信仰。这种重礼仪、轻信仰的倾向也最终引发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⑾。上述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含有对天主教或多或少的批评。但随着对新教反省的深入,天主教积极的一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林中泽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指南,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伦理的指南。圣经中那些魔鬼的描述具有极其突出的社会伦理意义⑿。彭小瑜力图在教会、教会法以及中世纪欧洲社会这三者之间找寻到各自依存的理由,并试图申述其对传统概念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贺璋珞:《西欧中世纪的女性观浅探》,《学术研究》2004年第9期。 ②俞金尧:《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寡妇改嫁》,《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中世纪欧洲寡妇产的起源和演变》,《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 ③林中泽:《中世纪与宗教改革时期西欧寡妇状况探析》,《学术研究》2004年第9期。 ④贺璋瑢 《西欧中世纪修女院的产生与发展探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李建军:《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原因试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⑤夏洞奇:《在婚姻与守贞之间——对奥古斯丁婚姻观的一种解释》,《西学研究》2003年第1辑。 ⑥薄洁萍:《乱伦禁忌: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⑦孙艳:《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婚姻特点》,《世界历史》2003年第2期。 ⑧赵立行、于伟:《中世纪西欧骑士的典雅爱情》,《世界历史》2001年第4期;徐善伟:《典雅爱情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⑨陈文海:《中世纪教廷“封圣”问题研究——对“封圣”过程的非宗教层面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⑩刘新成:《超越的悖论——试析西欧中世纪修道院改革运动》,《世界历史》2001年第3期。 ⑾刘城:《中世纪天主教信仰的仪式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⑿林中泽:《圣经中的魔鬼及其社会伦理意义》,《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 学术成见的不满,作者的角度和关注点是用教会法的论述来分析或者回应历史和社会的问题,作者的研究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突破①。 自下而上看历史,对非社会主流以及社会异质性的关注是社会史研究的新取向。作为中古欧洲异教徒的犹太人,生活在具有隔离特征的隔都。隔都是反犹太主义的历史产物,对犹太人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它也保护了犹太人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上的相对独立②。不仅如此,犹太人对西方文化复兴有过积极的贡献③。张学明的研究,为读者描述和分析了中世纪欧洲巫术和异端的这些社会边缘现象的生存状态④。 转型关注:西欧经济与社会史研究的新气象 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或者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与转型,成为我们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转型问题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与比较史学的兴起有关。厉以宁建立起东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架构,认为西方刚性的封建体制决定了其原生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弹性的东方封建体制则最终只能演变为非原生的资本主义。其研究或许在一些细节上会受到历史学家的批评,但不能否认作者的学术创见⑤。侯建新对西欧与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进行了宏观的比较研究,分析了“经济活动与保障机制”在中西方的不同发展道路,强调主体权利关系对社会转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⑥。 在农业领域,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是转型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学者看来,农业资本主义只是一个如何兴起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能否兴起的问题。但过分夸大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似乎不妥,有研究者认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困难的和相当不顺利的,富裕农民的存在并不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因为农民的分化是复杂的,资本家的出现是缓慢的,至于农业工人或者无产阶级的形成同样是困难的⑦。 在工商业领域,商业化和市场化则是转型研究的中心。赵立行描述和分析商人阶层的形成对西欧社会转型的影响和冲击,认为商人阶层的形成是西欧社会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⑧。张卫良描述了英国在近代早期的商业化的历史进程,对转型时期的商业化问题提出了一些理论性的思考⑨。赵秀荣对近代早期英国商业和商人有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市场经济、资金流向、贸易转型、商人与政权之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给予细致的论述和分析,其关注点也在转型⑩。原工业化的研究则是从工业化的角度来探讨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张卫良、王加丰等人对原工业化做了较细致的考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⑾。但正如研究者自身所认识到的,原工业化理论在西方已经走向衰落,其研究也就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②张淑清:《对犹太人隔都的历史考察》,《北方论丛》2002年第4期。 ③徐善伟:《犹太人对中世纪西方文化复兴的贡献》,《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④张学明:《欧洲中世纪巫术的演变》,《北大史学》2003年总第9期;《论中占基督教之异端》,《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 ⑤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⑥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⑦黄春高:《15、16世纪英国农村工资劳动者的历史考察》,《北大史学》2004年第10期;《1350—1650年英国农民经济的分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⑧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⑨张卫良:《英国社会的商业化历史进程1500—1750》,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⑩赵秀荣:《1500—1700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⑾王加丰、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转型研究还在多个领域展开。龙秀清在考察近代早期教廷财政制度后认为,近代早期的罗马教廷并不比当时欧洲的任何世俗政府更保守,其制度变迁并不是反常的逆流,罗马教廷的财政也出现了向近代的转型①。对流民与贫民问题的关注,则着眼于转型时期的社会震荡与社会分化。尹虹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流民形成的原因,他分析了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政策,目的在于说明英国在处理和应对社会危机时的方式②。与流民问题相伴随的是贫困。向荣认为,过渡时期英国的贫困远没有以往史家所描述的那样严重,由于生产的发展和济贫制度的建立,使可能出现的严重贫困得到了缓解③。向荣从文化角度来讨论资本主义的兴起,他认为英国15、16世纪的移风易俗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化对新兴资本主义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④。 转型研究关注的中心都是从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这种研究方式和目的具有太强烈的现实色彩,有时候似乎容易迷失在转型模式之中。因此,一些相当冷静的转型研究,就显得非常可贵了。刘景华讨论了转型时期英国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但强调的是其消极作用⑤。施诚较细致地考察了亨利七世财政政策的内容和作用,作者同时指出不能拔高亨利财政政策的现代性⑥。 与转型研究的相对繁荣相比,农业、商业、手工业中的具体经济与社会问题受到的关注显得不足。 马克垚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2001年再版表明,其所讨论的诸多问题仍然为今天的学界所高度关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⑦。马克垚不但从总体上对中世纪中西方地主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和阐述,而且对封建社会生产力的世界普遍性特征给予了描述和分析,它们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最新理论概括⑧。从技术角度探讨13、14世纪英国领主庄园帐簿使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运作和市场概念。研究者指明了领主的利润观念与近代企业家的利润观念不同⑨。王亚平讨论了德国二期农奴制度问题,强调德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封建法权加强,大领地更加巩固,农业为市场而生产反而刺激了农奴制度的形成⑩。徐奉臻则试图重新分析和讨论英国“自耕农”这一老问题⑾。谢丰斋讨论了12—14世纪英国小城镇的兴起,强调小城镇在中世纪英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传统的长途贸易理论提出了质疑⑿。顾銮斋从“低度私有”的所有制形态来探讨中古英国赋税的基本理论,认为它具有少征直至杜绝土地税征收的重要特征⒀。施诚则探讨了中古英国税收结构演变的过程及原因,认为军事和行政开支不断增长的压力,导致国王突破封君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龙秀清:《西欧社会转型中的教廷财政》,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②尹虹:《十六、十七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向荣:《英国“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历史研究》2004第4期。 ④向荣:《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⑤刘景华:《转型时期西欧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和消极作用》,《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 ⑥施诚:《亨利七世的财政政策》,《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⑦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⑧马克垚:《论地主经济》,《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论封建时代的农业生产力》,《北大史学》2003年总第9期。 ⑨李云飞:《试论13、14世纪英格兰的庄园帐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⑩王亚平:《关于中世纪德意志“二期农奴制”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2000年第2期。 ⑾徐奉臻:《关于英国“自耕农”的再研究》,《世界历史》2000年第3期。 ⑿谢丰斋:《12—14世纪英国小城镇兴起初探》,《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 ⒀顾銮斋:《由私有制形态看英国中古赋税基本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臣制度的束缚,税收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①。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多有蜻蜓点水之嫌,虽然有些文章试图挑战传统观点,但在材料和论证上并不总是很充分。 政治文化:西欧政治史的新视野 政治文化的悄然兴起,带给中世纪史研究以新的面貌。 除了政治制度和事件之外,孟广林的研究还涉及到政治观念与政治现实之间的互动,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解,对王在法下、封建无权威、宪政至上等流行看法提出质疑②。蔺志强对13世纪英国的国王观念的考察已经游离于传统政治史研究路数,带有相当凸显的政治文化特征,作者试图回到13世纪英国社会,考察当时的思想家以及一般民众的国王概念,作者认为,当时的人们都认可国王至上的观念,所谓对王权或者君权限制的思想发展有限,影响也有限③。 陈文海对法国中世纪王权的探讨集中在政治文化领域,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王室徽章、守护神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话题,王室徽章的研究旨在探讨百合花的象征主义内涵及其神学渊源,守护神的研究则探讨法国王室崇拜守护神米迦勒的社会历史原因④。这样的政治文化探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有研究者极力在中世纪封建的社会政治关系、古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的神权政治中去找寻现代西方民权的“曙光”,这是直接展开对中世纪西欧政治文化的思考⑤。向荣讨论的是16、17世纪英国政治文化中的父权主义问题,远离精英阶层而深入到民众世界,力图揭示英国大众的政治态度,以反映时代的政治文化特征⑥。 严格说来,政治文化只是庞杂的西欧政治史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对具体的政治史的深入探讨,政治文化的研究会显得浮浅⑦。蔺志强考察了1258—1267年的英国贵族运动,对此重大事件进行了新的评价⑧。“国王靠自己过活”一语,往往被用来形容中世纪王权的受限制和孱弱,但施诚认为对这一原则不能做绝对观,王权弱小之时,国王并不能靠自己生活,王权强大之时,国王更不必靠自己生活⑨。不少人认为,中古晚期的德意志帝国不存在市民与皇权的结盟;但据钱金飞考察,中古晚期德意志城市和皇帝的关系,存在着一种较为特殊的城市市民与皇权结盟⑩。沈坚对诺曼人征服和外交的研究是国内仅见的该领域的成果他对诺曼人杰出的军事和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他们也在纷繁迷离的外交风云中衰亡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施诚:《中古英国税收结构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②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蔺志强:《13世纪英国的国王观念》,《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 ④陈文海:《中世纪法兰西王室徽章研究——百合花象征主义的神学渊源及内涵》,《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中世纪后期法兰西王室守护神问题探析》,《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 ⑤黄颂、姚韵红:《神权政治中的民权曙光——对西欧中世纪政治文化的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⑥向荣:《16、17世纪英国政治文化中的父权主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⑦马克垚、彭小瑜、孟广林、陈志强等人的笔谈,《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⑧蔺志强:《一二五八年至一二六七年英国贵族改革运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⑨施诚:《论中古英国“国王靠自己过活”的原则》,《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 ⑩钱金飞:《中古晚期德意志市民与皇权结盟新论》,《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⑾沈坚:《南意大利的诺曼征服》,《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南意诺曼人的对外政策》,《史学集刊》2002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