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阿卡德美术 约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一个以闪族为主的阿卡德王国。由于它统一了这一地区大部分的城邦,使经济迅速获得发展。人民用各种艺术来歌颂使国家统一的创业者。于是,阿卡德王国的奠基者萨尔恭,便成了两河流城许多民间传说中的主题。这里我们欣赏到的两件文物,即是这种美术品的典型之作。 在尼尼微出土了一尊铜头像,据认为是阿卡德王国的奠基人萨尔恭国王的肖像。这尊铜雕像的眼眶已成空洞,因为原来上面嵌着珍贵的宝石,现已遗失。萨尔恭是一位性格刚毅、高颧骨的中年男子。整个头像脸部表情端庄,是精心设计,认真浇铸的。国王的胡须按照习惯,被整理和编织过,成为螺旋状的胡子辫。铜像的表面涂上了色彩,脸部呈深黄色,头发为黑色,整个脸部显得十分威严。铜像铸造得如此精细,显示了古代的高超的铸铜水平。这尊像现被收藏在伊拉克巴格达博物馆内。 《纳拉姆辛石板》是阿卡德王朝时期的另一重要雕刻品,它出土于苏兹地区。这块石碑是为表彰萨尔恭国王的孙子、王位后继人纳拉姆辛的战功而建的,高约2 米,它以浮雕形象来表现。碑上描写纳拉姆辛征服乌鲁贝伊人的一次战迹:纳拉姆辛率领战士远征苏兹山区,正行进在崇山峻岭之中。在画面上,国王的形象被雕得大一些,放在众战士的上面,这是西亚早期奴隶制社会等级意识的艺术反映。国王头戴王冠,手持弓箭,朝着山顶的方向迈进。他昂首挺胸,步子稳健,显得颇有信心。在第三层,除了行军战士外,还有倒在战士面前的敌人和中箭而亡的敌兵。第三层的战士形象由于在石板的下部,脸部已被磨损,但在一棵树的背后,好象有一手持旗号在引路的妇女形象。高处刻着两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这是一种寓意,暗示阿卡德国王是与日月同行的圣者,战争获胜是受"神"的意志所驱使,以此来证明国王凯旋的必然性。这件纪功板是一块红砂石,由于年代久远,其余部位已毁。画面构图是横带式斜线上升,这种以分层法来描绘连续的事迹,给以后的罗马纪功柱设计以很大的启发。 据考证,这块浮雕石板制作年代当在公元前2300~前2200年左右。现在它被收藏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内。 3. 古地亚的山地艺术 公元前3000年后半叶,山地部落古地亚人侵略两河流域,并占领了阿卡德。此后,这个民族在那里持续了两百年。在这期间,南部城市要比北部受到的灾祸少一些,尤其在拉伽什。一方面由于扩大了对外贸易,给拉伽什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拉伽什的古地亚国王,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这对于发展拉伽什文化是有重要意义的。如今遗留下来的古地亚王朝的16尊雕像,都是用最坚硬的花岗岩雕凿成的。其中有一尊古地亚王的坐像,雕工极为精细,气魄宏大,是西亚苏美尔文化中的一件精品。 这件坐像据分析是古地亚王朝一位国王的像,学者们从萨希克文字中了解到这位国王名叫恩希。他生前很重视崇拜王权,主张重建神庙,为自己树立雕像。这座雕像从解剖结构上看,比以往任何同一地区的雕像正确得多。早期的苏美尔的雕像都偏重于从一整块石头上塑造形象,因此体积总是方方正正的。这一座雕像的特点是把苏美尔的图案装饰与阿卡德王朝那种粗犷强悍的风格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坐像的头部已遭损坏;整个造型稳健,恩希国王裸露着右臂,穿着薄薄的长袍,衣服下面的肌肉表现十分真切。在膝头平放着一张城市建筑的图样,在坐像的下半部刻满古代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无非表彰这位国王生前的业绩,使这座雕像具有歌颂帝王的纪念性意义。此像现被收藏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内。 4. 亚述王国的浮雕艺术 公元前900~前700年,两河流域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亚述王国。这个王国从大规模的掠夺战争中取得了霸权地位,一度把统治权扩展到西部亚洲;从伊朗到地中海,直至埃及首都底比斯都成了它管辖的范围。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在美术上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宫殿巍峨,寺塔林立,这些宏大的建筑物内充满雕塑和壁画,至于王宫内的精致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从亚述美术的总体面貌来看,这一时期最精彩的作品,是王宫里的浮雕,尤其是那些充满激情的多人物场面。 亚述王朝所有的壁画和浮雕都离不开歌颂帝王的主题。那时的美术,实际上就是赞颂统治者的形象工具,而狩猎生活,又是尼尼微宫内所有浮雕中最集中最精彩的艺术主题,它占据着宫殿的中心地位。在古代,国王出外狩猎乃是一种庄严的节日活动。 国王阿树尔巴尼帕尔二世带领武士,身披甲胄,骑在马上向着一头被箭射中后又返身猛扑的雄狮,国王的长矛正向狮头刺去。此时在国王的后面,又有一头受伤的狮子怒目而视,张牙舞爪地向后面一匹无骑手的马背扑去,前爪已经搭在马的屁股上,情势特别紧张。看来国王处于前后夹攻的危势中。这种描绘猎狮生活的形象在其他几块浮雕上也各有特色,戏剧性很强,如《流血的狮子》、《负伤的牝狮》、《抬着击毙的狮子的猎人们》等等。雄狮的中箭与亚述王的勇猛,构成了一对强烈的矛盾,从而显出亚述王的勇敢与威武,达到艺术品所预想的目的;同时,它也是阿树尔巴尼帕尔二世尚武精神的反映。浮雕现被收藏在伦敦的大不列颠博物馆内。 亚述王国在造型上的主要贡献是建筑。亚述王朝几个主要国王,如阿树尔那西帕尔、萨尔恭二世以及阿树尔巴尼帕尔二世等在执政期间,都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遗址内的美术文物被保存下来的也很多,其中尤以公元前8世纪萨尔恭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即今霍尔萨巴德)内修建的宫廷建筑群最为辉煌。 在王宫两侧所雕凿的神兽,亚述人称"舍都",它是以半人半兽的形象来表现的。这一对"舍都"是人首、狮身、牛蹄;头顶高冠,胸前挂着一绺经过编梳的长胡须,一对富有威慑力的大眼睛,身上还长着展开着的一对翅膀,显得气宇轩昂,令人敬畏。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它有五条腿;从正面看,是直的四条腿,姿态凛然;从侧面看,迈动着的腿共有五条,中间多了一条腿,但若从斜角看,它正好四腿叉开,就象缓缓走动着。这是古代雕塑家巧妙处理动静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法,并不是故意要将神兽做成五条腿,从视觉上让观者感觉到它既自然又神奇。此外,神兽的形象是与古代亚述民间传说的神话有着一定联系的,据说这种半人半兽门神是受赫梯人的神话的影响,这种形象的石雕簇立在宫门口,是一种王权不可侵犯的象征。 在萨尔恭二世宫门前的这两只镇门兽形象,一直影响到其他民族,古波斯和西亚地区也都十分盛行,它逐渐成为一种吉祥动物,并具有神秘的力量。正如我国古代以麒麟为吉祥动物一样,作为"辟邪"、"守护"或"庇佑"的象征。这似乎是东亚和西亚地区民族的共同审美素质。这一对护门神兽现被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内。 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宫里的浅浮雕(欧洲又称"阿拉伯浮雕")装饰虽然在内容上没有更多变化,但在技艺上已达到它的高峰时期。浅浮雕形象写实倾向被大大加强了。《垂死的牝狮》就是这样,它是这一时期的浮雕艺术的杰作之一。 这块浮雕出于尼尼微宫内,也是大幅猎狮图的局部,但时间上可能比前面那块《阿树尔巴尼帕尔猎狮图》晚了200年左右。这里描写一头牝狮已身中数箭,是一种生命垂危之际的可悲形象。它的后腿无力把后半截身子抬起,而强壮的前爪仍然极其有力,挣扎着想让全身都站起来。它昂首怒吼,发出悲鸣,形象动人,给人以一种悲壮感。如果对狩猎生活没有切实体验,不常看到野狮在被击中的一刹那所表现的神志,不去作细致的现场观察,在技艺稚拙的古代,要表达出如此生动的野兽神态是不可能的。我们从牝狮的那两条前腿上所暴露的紧张的肌腱,从狮子猛吼时的脖子的形状,可以看到这位无名雕刻家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和他那圆熟的造型手法;再从受伤的狮子的整个动作去设想,似乎给人这样的印象:当时它一定先误入了事先埋设的陷阱,然后又中了数箭,于是产生殊死的挣扎力量,发出垂死的吼声。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它再也无力跳出陷阱了。 在亚述的其他雕刻都显得十分僵硬的情况下,这一块浮雕的完美性就显得特别突出。作为一种宫殿装饰性浮雕,它已超越了装饰本身的含义,成为古代亚述美术中最值得珍视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这块浮雕现已被收藏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内,制作年代据考证约为公元前668~627年。 5. 古巴比伦王国美术综述 在公元前20世纪上半叶,苏美尔与阿卡德王朝相继灭亡,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治下。从公元前1894年起,巴比伦王国日趋强盛,直至汉穆拉比统治时期,这个王国已有两河流域整个中下游地区了。巴比伦,就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一带的最大城市(按阿卡德语,巴比伦意为"神之门"),是当时西部著名的商业与文化中心。 "汉穆拉比法典浮雕"不仅是巴比伦重要的艺术古迹,还是我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的极其重要的实物。 巴比伦王国的缔造者汉穆拉比,是一位具有军事天才和治国才能的君主,为了在统一疆域之后能平定内乱,他制订一种"公平的法律",并将它推广到全国各地。他自称是"太阳神最宠爱的牧羊人"。他为表示自己的"王权神授"的永恒性和不可侵犯性,把这部"法典"镌刻在用楔形文字书写的高大的玄武岩石碑上。在石碑的上部,又命艺术家刻绘了太阳神兼司法之神沙玛什向国王汉穆拉比授予法典的一幅浮雕画。 石碑上的汉穆拉比,头戴王冠,身穿长袍,举起右手,正站在太阳神的面前宣誓。太阳神则坐在宝座上,他戴着一顶螺旋形的高帽。太阳神的长髯也和这个时代的传统式样相同,被编成很整齐的长长的须辫。他右肩袒露,身披长袍,右手庄严地举着作为权力象征的魔标,左手握着魔环。这是一幅神圣的"授权"场面,也可称作"天赐封地仪式"。如果你能注意到沙玛什的宝座,那一定会发现,它很象古巴比伦一种寺塔(吉库拉塔)的外形。寺塔,是两河流域祭祀活动中最早出现的建筑形式,它作为"神宅"是供凡民膜拜的。这种有阶磴、很象望楼的砖砌的高寺塔,在苏美尔艺术的繁荣期,就已大量营造。沙玛什的宝座刻成寺塔式,无非是表示宝座上的是最高的神。站着的国王像显得比宝座上的神略小一些。作为一块浮雕,它处理在"法典石碑"的顶部,是十分和谐的。这种把国家典律与艺术结合起来,颇具有创造性,它是古代纪功碑的一种范例。而且这块浮雕由于附加在重要的"法律石碑"上面,比起"纳拉姆辛石板"来,似乎更显得严肃些。 汉穆拉比法典全文282条,对于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在早期奴隶专制时代,这种"法典"旨在保护统治阶级的私有制,另一方面也为了调整自由民内部的关系。法典的内容是极其残酷的。值得重视的倒是,汉穆拉比是西亚历史上最早实行法治的一位国王。这块石碑浮雕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内。 6. “两河流域”艺术的最后辉煌 公元前7世纪,亚述在敌人的联合进攻中灭亡了,曾经制订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的巴比伦王国,在1000多年以后再度取得了统治地位,历史上称以后的王国为"新巴比伦王国"。不过,这个新巴比伦统治者已不是军事首领,而是商业高利贷的奴隶主上层人物了。新巴比伦王国在美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建筑方面。巴比伦城以其豪华壮丽而著称于世。到了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时代,城市建设已呈现出十分繁荣的面貌。 巴比伦城自从尼布甲尼撒一世建都以后,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城中建设:王宫、神庙、大道和寺塔。著名的王宫附属建筑物"空中花园",即建立在城内的北角,被古代希腊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一座高达25米的土台,上铺石块、砖、铅板和泥土,在泥土上栽种各种树木和花草。据说是新巴比伦国王为王后建造的)。古城的遗址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数十里。全部城墙长约13.2公里,每隔44米有一座塔楼,绕城共计有三百多个塔楼。城墙共有三道,最厚的一道有7.8米;最薄的也有3.3米。墙根与城外之间隔着一条宽阔的壕沟与土围,这是为了防范敌人的进犯,受到入侵时可以放水淹没城外周围一片土地,使敌人无法接近城墙。而北面这座伊什塔尔大门,实际上是座四方形的高大望楼,望楼与望楼之间用拱形过道相街接,它显得更为壮丽:共有两重城墙,高达12米,两旁有突出的塔楼。城墙与塔楼的墙面砌的是藏青色琉璃砖,整个墙面嵌饰着瓷砖制成的野牛和龙兽形象浮雕共575个。通贯这条伊什塔尔大门的,是一条呈南北向的城内大道,这条大道也非常壮观,古代隆重的圣典游行行列都要通过这条大道,故称"圣道"。它用1.05米见方的石灰石砌成,中央用白色与玫瑰色石板镶拼,两边以红色石板镶拼,石板上还刻着楔形文字的铭文。 巴比伦城的八道城门全用八个神的名字来命名的。北门所称的伊什塔尔,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巴比伦英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中司爱情的女神。整个北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各种金色的动物塑在藏青色琉璃砖上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它是那样高雅、素朴而又光彩夺目。这种墙面装饰与古代亚述宫殿内的装饰浮雕相比,显示了古代艺术智慧的一大跃进。以后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新巴比伦的装饰风格。在琉璃砖的采用上,东方阿拉伯建筑从古代巴比伦建筑中获得了启迪。这座伊什塔尔大门现由柏林国家博物馆复原收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