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海外学者著作荡起史学阅读波澜(20050803)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华读书报 薛刚 参加讨论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史学在公众视野中的位置已不可避免地边缘化,严肃历史书籍的读者群也渐成萎缩之象。但是翻检近来的各类图书排行榜,却可发现在略显平淡的图书市场当中,时不时会有一些史家佳作让人眼前一亮,并掀起一波销售高潮。出人意料的是,近期引人注目的史学畅销书中,竟然是身处海外的历史学者们唱
    了主角。《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王氏之死》(上海远东出版社)等书叫好也叫座,不仅赢得了学术圈内人士的首肯,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业绩。
    《大历史不会萎缩》:“大历史”的乡土关怀
    《大历史不会萎缩》是黄仁宇生前部分评论和演讲的结集,作者在其中对“大历史观”作了颇为详尽的阐释和补充,也针对部分学院派历史学家的批评作了辩护。据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梁晨博士介绍,尽管史学圈内对黄仁宇的评价一直存在异议,但黄本人近20年来对公众的影响力则是毋庸置疑的。自上世纪80年代初黄仁宇提出“大历史”的概念以来,这种内冷外热的情况就一直存在,在黄仁宇去世5年之后,“大历史”的热潮虽然日渐消退,但仍有良好口碑。本书的责任编辑曹凌志认为:黄仁宇的《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之所以能延续内地读者的热情,并不仅仅是《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的影响所致。在他看来,这种热情固然被黄氏历史研究的叙事特征、中西视域等引发,更重要的动力依然还是来自黄仁宇的乡土关怀。正是这种乡土之根,牵着作者本人的“黄河青山”,也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曹凌志认为,除了黄仁宇以一贯之的关怀之外,他所考虑的问题也有很强的现实性。前人怎么做的,未来发生什么,依然还是今天的人要做的课题。历史不容改变,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经验与教训;未来又怎么设计,我们还要向哪里借鉴?黄仁宇在思考这些问题,“大历史”在思考这些问题。类似这种著作很值得尊敬和感佩。
    不仅“大历史”本身自成品牌,而且模仿者众多。近来就有《万历五十年》(学林出版社)和《帝国政界往事》(北京出版社)等带有相似“卖点”的书摆上台面。黄阿明干脆以《像黄仁宇那样写历史》作为《帝国政界往事》的书评标题,而吴思也认为“此书读起来很有《万历十五年》的味道”。由此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历史”仍有其市场号召力。
    《袁氏当国》:“老顽童”的历史“正说”
    唐德刚先生一向有“史学老顽童”之称,赞扬者夸奖他的作品内容丰满,言语爽快,读时可称过瘾,读罢大呼痛快。批评者则认为他的“史说”主观色彩太重,看了之后总觉得“不踏实”。此类争论也延续到了《袁氏当国》一书中。
    本书的责任编辑吴晓斌认为,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表现出来的特色是追求细节化的历史、写作者设身处地的历史、被人有意或无意遗忘的历史、感性而非过于理性的历史。史学顽童的称呼,除了说明他自己对所治之学的自负之外,也同时反映他在史学整体上的识见。
    本书在装帧上也颇具匠心,一反当下封面设计的浮华而返求简单朴实的理念。吴晓斌观察到,当下图书的型态越来越讲究,也越来越花哨,对图书的型态的关注超过了对图书自身的重视程度。所以在唐德刚作品集的设计上取返璞归真的态度,反响很不错。
    《朱熹的历史世界》:溢出学界的佳构
    《朱熹的历史世界》一出版即成为汉语学术圈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內地、台港澳和欧美汉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核心人物,关于朱熹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能吃透既往学术成果已属不易,做出新意更是难上加难。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曾有言,朱熹从生平到交往,从思想到文献,几乎没有一处不被反复爬梳。可是,新近余英时先生出版的新著《朱熹的历史世界》,偏偏就“跳出三界外”,找到了在宋代政治史的脉络中重新解读朱熹的新思路。台湾中央研究院黄进兴教授更是认为此书在“通古今之变”上成就极大:朱子应当很高兴他的(历史世界)在隐晦800年后,居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一直在密切关注这本书的读者邱磊认为,政治文化史在内地学界已经酝酿了很多年,但始终未有太大突破。而《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到来,无疑为这个史学分支学科,也是一个位居边缘的学科得以确立,敲下定音的一锤。从学术脉络而言,这是本书最大的看点。另外,《朱熹的历史世界》中首次引入了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也是突破条框的大胆尝试。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立华早就注意到,与近乎普及性的阅读形成某种有趣对照的是,余英时的著作大都是以细密的实证研究为基调的专深之作。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在气质让这些专业著述调动起令人瞩目的阅读欲望,值得深味。
    《王氏之死》:学大家笔下的小人物
    作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史景迁在海外汉学界有极大的影响力。他最擅长的写作方式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向读者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追寻现代中国》(上海远东出版社)这样倾力宏大主题的名篇,也有《王氏之死》这样关注大时代背后小人物命运的佳作。这本薄薄的小书所聚焦的并非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时刻都在发生的普通人身上的家长里短;本书的主角也不是传统史学着力浓墨重彩的帝王将相,而只是一个连名字都模糊不清的妇人;故事所发生的背景也不是当时中国富庶昌明之地,而是一个“显而易见分享不到财富、权势和影响力的偏僻县城”,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难有吸引人之处。但作者却通过几件小而极具冲突性的事件勾勒了王氏妇人一生,刻画了她在狭窄世界中的苦难和挣扎,让这个已经消逝的时代直观地展现在后人面前。正如编者所说,史景迁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既注重对历史个案的考察,又常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来承载其研究成果,从而使其作品在为学界关注的同时常常又成为大众的畅销读物。
    在海外汉学史著为何热销内地的问题上,被访者纷纷各抒己见。邱磊观察到其中存在书写方式上的因素。历史书怎么写,恐怕通常不是国内学人所关注的。但是在美国的史景迁、黄仁宇却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吴晓斌主张应该从更大范围内考察“畅销因素”的作用。一些关注中国学术的发展、有着全球大视野的出版社和出版人一直在关注海外中国学的发展,特别是跟踪海外学人研究中国重新认识中国的学术成果。这其中,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最有分量。这一套书对于学术界虽有很大的震动,却甚少波及一般读者。而近来出版的《大历史不会萎缩》、《袁氏当国》和《王氏之死》等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却是有较大影响的。对比来看,这几位作者的名气当然是重要原因,他们的写作方式和叙述套路几乎毫无学院书斋里的循规蹈矩也是重要因素。
    严肃的史学著作如何在保证学术品质的同时尽量“好看”,以在公众层面产生更大的影响,一直都是历史学者们所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在这一问题上,这几位海外汉学家做出的成绩无疑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