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尽管中国军队拼命杀敌,29军大刀队砍掉了无数敌人的脑袋,但日军的飞机炮火却不是肉体泥胎能够抵挡得住的,所以,喜峰口战役最终还是失败了。当然,这场战役之所以会失败不仅仅是出于这个原因。 喜峰口战役地址 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 喜峰口长城在建筑上主要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该口分为关城和城堡两个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四面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关门上建有13米高的镇远楼。关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长城主体相通。喜峰口呈“凹”字形。周围群山巍峨,河水萦洄,两峰对峙,一峪中开,苍凉雄劲的长城起伏在山脊,盘旋在谷底,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每相隔1000米左右,便耸立着一座烽火台,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国民革命军29军的侦察员对此曾这样描述:“喜峰口两侧,群峰矗立,险要天成。长城依势蜿蜒,华北赖以屏障,诚为兵家必争之地。” 峰口战役失败的原因 纵观长城喜峰口战役,失败的原因有: 第一,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虽然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改为实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但是,二者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是一致的。蒋介石实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只不过是为了平息舆论和人民的强烈不满从而作出的姿态,其实质是以妥协换取暂时的和平,以卖国博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欢心。蒋介石的政策在于对内,即“安内”、“剿共”,当长城抗战中国守军与日军浴血奋战之时,蒋正指挥40万大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可见,蒋介石并非真心抗战,而倾力于对内“剿共”。 第二,中日双方力量对比,装备实力相差悬殊。日军火力强,拥有坦克、装甲车、火炮和飞机等先进的武器装备。宋哲元第二十九军,武器装备较差,火力较弱,全军的枪械多为陈旧的枪支和土造枪,弹药补给也非常困难,全军只有大炮十几门,重机枪不过百挺,士兵的武器大多是大刀和手榴弹。这显然就成为制约中国守军抗战的一大重要因素。在日军强大的空中打击和地面猛烈火力的攻击下,中国军队人员伤亡明显要比日军多出好几倍,损伤很大。 再次,中国军队派系较多,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凝聚力不强。长城抗战中有徐庭瑶的中央军、宋哲元的西北军、商震的晋军、还有东北军等部队。长城线上的中国守军,各自有各自的打算,大多得不到友军的有利支援,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并且,中国守军存有消极防御的思想,主动出击较少,因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以致失败。中国军队投入到长城抗战的总兵力远远大于日军。但是消极抗战的思想却较为普遍的存在。驻防冷口的商震部官兵,对华北当局的谈判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是加强工事,心理上还没有彻底抗战的决心,对战争抱有侥幸心理。而正是由于冷口隘口的失守,导致驻守于喜峰口处的宋哲元第二十九军被迫战略转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