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序言第8-10页。 ②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1卷,第19页。 ③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1卷,第8页。 ④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Halford Mackinder,"The Sub-continent of India"),E.J.拉普森编:《剑桥印度史》(E.J.Rapson,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第1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22年版,第1页。需要指出的是,麦金德所谓的“印度”系指当时的“印度帝国”,其地理范围包括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缅甸等。 ⑤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页。 ⑥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页。 ⑦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页。 ⑧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页。 ⑨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页。 ⑩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5页。 (11)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5页。 (12)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1页。 (13)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1页。 (14)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1-12页。 (15)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2-13页。 (16)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4-15页。 (17)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5页。 (18)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8页。 (19)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15页。 (20)文森特·史密斯:《牛津印度史:从最初年代到1911年末》(Vincent Smith,The Oxford History of India: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End of 1911),克拉伦登出版社1919年版,导言第9页。 (21)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1-22页。 (22)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2页。 (23)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2-23页。 (24)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3页。 (25)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3页。 (26)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5页。 (27)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7页。现在建设中的中巴经济走廊,也刚好纵贯这个被麦金德称为印度本部“前厅”的印度河地区。 (28)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8页。 (29)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8-29页。 (30)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33页。 (31)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29页。 (32)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34页。 (33)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35页。 (34)哈尔福德·麦金德:《印度次大陆》,第36页。 (35)文森特·史密斯:《牛津印度史:从最初年代到1911年末》,第8-9页。 (36)文森特·史密斯:《牛津印度史:从最初年代到1911年末》,第9-10页。 (37)文森特·史密斯:《牛津印度史:从最初年代到1911年末》,第10页。 (38)文森特·史密斯:《牛津印度史:从最初年代到1911年末》,第10页。 (39)文森特·史密斯:《牛津印度史:从最初年代到1911年末》,第11-12页。 (40)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9、266页。 (41)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63页。 (42)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73页。 (43)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27页。 (44)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27、228页。 (45)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30页。 (46)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31页。 (47)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31页。 (48)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31页。 (49)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32页。 (50)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33页。 (51)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64页。 (52)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78-279页。 (53)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78页。 (54)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278页。 (55)黑格尔:《历史哲学》(G.W.H.Hegel,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巴托什书社2001年版,第179-180页。 (56)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17页。 (57)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21页。 (58)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05-109页。 (59)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09页。 (60)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20页。 (61)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19-120页。 (62)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56页。 (63)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59页。 (64)关于这一点,可参考王立新《从农民学到断裂国家理论——〈新剑桥印度史〉的传统农业社会理论评析》,《世界历史》2014年第6期。文中已有详细说明,兹不赘述。 (65)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David Ludden,An Agrarian History of South Asia),《新剑桥印度史》(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第4部分第4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66)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43-44页。 (67)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44页。 (68)在勒登看来,农业中的运动要素至少包括水、知识、流动的劳动力、价格以及“神话和圣地”。参见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36-40页。 (69)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44-45页。 (70)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45-46页。 (71)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46-47页。 (72)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47-48页。 (73)这意味着所谓的“印度文明”并未像正统印度史学想象的那样构成了一个单一的历史空间。从内部说,它分化为6种不同的“环境”和40个“地理单位”,“所有这些单位都有着古老的农业活动踪迹”,可参考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48页。从外部说,“印度事实上是一个畜牧业(pastoralism)在其中占据十分显著的地位、从蒙古横穿中亚、叙利亚和埃及一直延伸到马格里布(Maghreb)和萨赫勒(Sahel)地区的广大的历史空间的组成部分”,可参考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66页。 (74)大卫·勒登:《南亚农业史》,第48页。 (75)伯顿·斯坦:《印度史》(Burton Stein,A History of India),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98年版,第6-13页。 (76)伯顿·斯坦:《印度史》,第17页。 (77)伯顿·斯坦:《印度史》,第6页。 (78)伯顿·斯坦:《印度史》,第6-7页。 (79)艾登·索撒尔:《阿鲁尔人社会》(Aiden Southall,Alur Society,A Study in Processes and Types in Domination.Cambridge),赫弗父子有限公司1956年版。 (80)克利福德·格尔兹:《尼加拉:19世纪巴厘岛的剧场国家》(Clifford Geertz,Negara:The Theatre State in Nineteenth-Century Bali),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81)王立新:《从农民学到断裂国家理论——〈新剑桥印度史〉的传统农业社会理论评析》,《世界历史》2014年第6期。 (82)D.A.沃什布鲁克:《进步和问题:约1720-1860年间南亚经济和社会史》(D.A.Washbrook,"Progress and Problems:South Asi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c.1720-1860"),《现代亚洲研究》第22卷第1期,1988年,第83页。 (83)托马斯·梅特卡夫:《英国统治的意识形态》(Thomas Metcalf,Ideologies of the Raj),《新剑桥印度史》(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第3部分第4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需要指出的是,在正统印度史学中,这两种观念之间并没有被认为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和矛盾。无论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还是在史密斯的《牛津印度史》中,正统印度史学中的专制王国和印度教作为印度文明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和谐并存的。 (84)托马斯·梅特卡夫:《英国统治的意识形态》,第6-7页。 (85)托马斯·梅特卡夫:《英国统治的意识形态》,第7页。 (86)托马斯·梅特卡夫:《英国统治的意识形态》,第7页。 (87)托马斯·梅特卡夫:《英国统治的意识形态》,第113页。 (本文刊于《世界历史》2017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