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 叶真铭 “福”字是我国出现较早的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中就有160多个“福”字,其字形是“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图1)。古人以酒象征生活的富足、完美,因此古人在祭祀时总是把装满美酒的器具呈献在神的面前,以祈求幸福。“福”字从字形上看,左边为“礻”,意为“神祇”,而右边由“一”“口”和“田”组成,寄托了古人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又得到神灵保佑,过上富贵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历代铸造了大量带有“福”字的钱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流通钱币上出现“福”字,目前所知当以唐会昌开元背“福”字钱为最早。唐代会昌开元背文共有23种,其中一种即为“福”字,是福建福州所铸,“福”字一般在穿上,穿下及穿右者罕见。五代后梁时期,统治福建的闽王王审知铸造铅质“开元通宝”钱,有大、小两种,背后也有“福”字(图2)。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石敬瑭铸造“天福元宝”铜钱(图3)。五代后唐末年,天平节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在契丹援助下,击灭后唐,建立后晋政权。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甘心奉比他小12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儿皇帝”。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力量捡了个皇帝当,认为是上天赐福,因此改年号为“天福”,并铸“天福元宝”钱。存世的天福元宝钱,铸造粗糙,钱体薄小,并没给老百姓带来幸福,却将“儿皇帝”石敬瑭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年间(1031—1032)铸造有“景福通宝”年号钱,隶书旋读,光背,传世少见。 300多年后,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铸造有“大中通宝”钱,也在钱背加铸地名。“大中通宝”背“福”字钱,是平定福建割据势力后在福建铸造的,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种面值,铸造数量不多,迄今罕见。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后,开铸“洪武通宝”年号钱,钱背也铸有地名。福建行省宝泉局铸造的背“福”字钱是洪武通宝九种纪地钱之一。“洪武通宝”背“福”字钱(图4、5),“福”字铸于钱背穿下,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种面值。洪武通宝背“福”小平钱较为多见,其钱文“宝”字有缶宝和尔宝两种写法,“通”字有单点通和双点通等多种版别。 清顺治年间,铸造五种形式“顺治通宝”钱,史称“顺治五式”,从而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顺治钱二式,在钱背铸汉字纪铸钱局,称“顺治单字记局式”。顺治六年(1649)福建省铸钱局开铸顺治通宝背“福”字钱。现仅发现有穿上“福”字者,《古泉大全》记载的穿右“福”钱未见实物。此后,福建省铸钱局又铸造背有汉字“一厘·福”字样的顺治通宝权银钱(图6)、顺治通宝背满汉文“福”字钱、康熙通宝背满汉文“福”字钱。《古钱大辞典》记载,雍正年间规定各省铸钱背面钱文用满文,“皆用宝字为首,次用各本省一字”,从此成为定制。《古钱大辞典》收录有一枚雍正通宝背满文“宝福”钱拓图,但至今尚未发现实物。乾隆至宣统年间,福建宝福局都铸造有背为满文“宝福”的年号钱。还发现有乾隆通宝背穿上“福”字钱,以及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背满汉文“福”字年号钱,皆不多见。1911年辛亥革命福建光复之初,中华民国闽军政府铸造发行了“福建通宝”圆形圆孔铜钱投放市面流通,有一文(图7)、二文两种面值,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以省名作为钱币名称的铜钱。 历代“福”字钱币,既有正式流通钱币,也有官府、民间铸造的不参与流通的民俗钱币。在古代民俗钱币中,“福”字钱占了很大的比重,如“福寿双全”“福禄寿喜”“福德长寿”“福海寿山”“福自天来”“福星高照”“福在眼前”“天官赐福”“福如东海”“太平福象”“万福来临”“驱邪降福”等等,约有数百种。还有一种黄铜铸造的超大型百福百寿图花钱(图8),直径达10厘米,重270克。钱文一面是54个“福”字,一面是54“寿”字,正面文字排成三轮,内轮13字,向外依次为17字、24字,每字各有千秋,互不雷同。以篆书为基础,尚有金文、钟鼎文等,钱文点画分明,书风蜿蜒曲折、稳重端庄、千姿百态,极有韵味,尽显我国古文字绚丽多彩的无穷魅力。图文排列整齐,布局合理,构造和谐,拿在手中赏玩,若饮醇酒,若品佳茗,一股幸福祥和的气氛扑面而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