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李利鹏 马骋 杭州有一家著名中药铺张同泰是清朝年间杭州老商号,始创于1805年,以其道地的中药材在江浙一带很有名气。张同泰药店第五代传人张鲁庵也是私营张同泰药店最后一位主人,但却是一个不会经商的读书人。他一生工诗文,嗜篆刻,尤喜收藏,把大部分精力、财力都用在自己的喜好上,还是杭州西泠印社早期成员。民国时期,就像他的祖上研究川贝枇杷膏羊胆丸和塞空青眼药一样,张鲁庵在上海住所反复研究印泥配方,研制出朱红艳丽、不渗不化、永不褪色的“鲁庵印泥”,其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医药业也受到很大影响。其间,张同泰关门三年,直到抗战后期,才又开始营业。张鲁庵本想在上海开设“张同泰上海分号”,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期,张鲁庵实业报国的爱国之心,被现实击碎。 日前,笔者在上海松江区一位藏友处发现一个民国时期装中药的青花小瓷瓶,器型呈玉壶春式,莹白釉下用民国时期特有的“洋蓝”写着“张同泰”,另一面写着“松江西门外”(图1)。这告诉我们,民国时期上海曾在松江老城西门外开设张同泰分号。 1944年有松江“南京路”之称的从岳庙到马路桥这段大街,是属于茸城(松江别名)最为繁盛的黄金地带,万商云集,市面兴旺,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用的一切都能买到。这条大街就是松江华亭老街(松江古称华亭),即从今天的中山中路马路桥(近人民路)至西林路一段,长约600米。“最大的中药铺便是‘余天成’和‘张同泰’,还有几家西药房,那时西医不多,开出的都是英文处方,药房招进员工首在熟悉英语。为强调诚信经营,‘余天成’里边挂着一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楹联,并张贴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标语”。 余天成中药铺至今仍在松江老城中山中路上经营,但通过这段文献记载与“松江西门外张同泰”瓷药瓶相互印证,抗战后期上海松江显然曾开设过“张同泰”中药铺。 “张同泰”中药铺被指明开设在松江老城“西门外”,那么这西门历史上又在何处?而这条民国时期号称松江“南京路”的大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何惠明2017年11月9日在光明网刊文写道:“上海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南宋《云间志》中记载:(松江)‘唐之置县,固有城矣。’但松江城垣真正形成规模应始于元末。当时天下大乱,张士诚夺取江南、坐镇苏州、拥有松江后,委署史文炳镇守松江。为加强防御,还修筑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墙。明洪武三十年,松江府以张士诚所筑城墙为基础,建起了一座具有规模的城墙。城周围九里七十三步,高丈有八尺,池(护城河)广十丈,深七尺余,城上建有敌台20座、窝铺26座、雉堞(垛口)3389垛。同时,开有4个陆门、4个水门。水门主要让城内外河道沟通、潮汐流畅,并供船只进出。4座陆门分别是东门披云门、西门谷阳门、南门集仙门、北门通波门。此外,设有4座城楼,分别是东门城楼名迎生、西门城楼名宝成、南门城楼名阜民、北门城楼名拱宸,都由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题写。” 将清代嘉庆年出版的《松江府志》所载“松江府城图”(图2)与当代松江老城区地图比对,原西城门(谷阳门)在现在的谷阳路中山路以南地段,紧靠原松江老城墙。1958年,为筑中山路和美化周围环境,拆除西水门,同时拆除西城门。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现在的松江老城区谷阳路以东为松江旧时府城,而谷阳路以西的中山中路这段就是“西门外”。 清光绪《松江府续志》称为“西门外大街”。 1989年,松江老城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人们发现地下历代陶瓷瓷片遗存丰富。松江自唐代天宝十年(751)置县,至今已有1265年,近20年来,松江活跃着一批以民间收藏家为核心的“民间考古队”,通过对老城内散落在地下的历代各窑口古陶瓷残件和瓷片的采捡、收集和整理,留下一笔珍贵历史资料。明清遗迹主要分布在谷阳北路以西的中山中路(西门外大街),足见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年间其繁华、热闹的程度,出土瓷片质量上佳(图3、图4)。 如此热闹繁华又有文化品位的“西门外大街”,“张同泰”中药铺开设在西门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个区域的黑鱼弄、原白龙潭东侧出土了南宋时期的酒瓶,因为这里曾经是宋代华亭县酒务司遗址。而在松江老城区旧时府城内的云间路还出土了宋代韩瓶(图5)。 文献资料及近几年考古发掘表明,韩瓶实际上是一种酒器,在用于韩世忠的部队的同时,民间也在大量使用。 松江老城区出土的陶瓷器与传世器,在为民间收藏提供丰富藏品的同时,通过其出土地点历史遗迹和本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与文献的相互印证,也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松江老城历代社会生活的画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