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传统信仰日益式微,犹太裔的上海首富哈同(Silas Hardoon)却大力尊崇仓颉。哈同出生于伊拉克贫民家庭,五岁迁居印度,入英籍。二十二岁来到上海,担任沙逊洋行守门人。哈同头脑精明,上海话极为地道。他对中法混血的风尘女子罗氏一见钟情,发誓非罗不娶,挣得第一桶金后就替其赎身。婚后数十年,从无外遇。(罗氏笃信佛法,取名迦陵,典出《阿弥陀经》“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暗藏着甘苦相随的愿望。) 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大批洋人逃离,罗迦陵建议哈同大量购入地皮。和平后,房价上涨千倍,哈同遂成远东首富。一九○四年,他于静安寺路购地三百亩,请金山寺乌目山僧黄宗仰督建爱俪园(哈同洋名欧司爱,罗氏洋名丽蕤)。这座大型中式园林不仅招待过孙中山、蔡元培、蔡锷等人小住,更是章太炎婚礼之处。 哈同因农历生辰与仓颉同日,故于园中祠之,且推崇传统文化颇力。他开办仓圣明智大学,聘请王国维、章一山、邹景叔等学者名士任教,又蒐购大批甲骨,邀罗振玉整理拓印,编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当时沪上流通的大量佛经,也多由爱丽园刊刻。 哈同是否“西方殖民者”,今日仍有争议。然而其伉俪对于商业、政治、文化乃至爱情的敏锐度,不可不谓“并明重瞳”。哈同夫妇相继去世后,上海沦日,爱丽园饱受兵燹。至一九五○年代,园址改建“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沪上最后一处仓颉祠,与哈同的记忆一并删除,这大约是迎接“后殖民”时代来临的代价吧!(摘编自大公报 作者:陈炜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