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村东鹅庄常道观,又名倒坐观、老君殿。 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中专门对常道观建筑特点进行了论述:“章丘常道之直棂窗,在棂内衬以木板,板上并作圆洞,与直棂相映成趣。”并附图详细说明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特点。 白衣奶奶与石公石母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规制奇异,相传鲁班所构。工匠欲仿其遗法,仰视竭目力,出门即忘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常道观的架构奇异、复杂。传说是由鲁班建造的,后世的工匠想效仿,结果在费力观察之后,一出门就忘记了。 常道观原有一完整的大院,正门朝南,院里最早一共有3座十分气派的大殿,还有古石碑和数棵高大的松树。因战争破坏,加上“文革”时期的人为破坏,两侧的两座大殿已毁坏。正中间的这座大殿得以保留,成了学校的教室,现常道观大殿3间,为木质结构,拱甍收脊,垂脊四倾飞挑,钩心斗角,斗拱攒承,歇山顶柱。砖雕迎风吻脊走兽。大脊上有骑兽仙人和鸱尾。每条垂脊有6个兽吻,即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据说它们能祛妖避邪。上覆琉璃大瓦,金光闪烁,与采楹画栋相辉映,色彩斑斓,奇丽壮观。殿内正面塑太上老君,背面是倒坐观音。原大殿东侧为吕祖庙,西侧为关帝庙。大殿后面还有白衣殿,相对较小,老百姓称之为“娃娃殿”,但香火兴旺。旧时有婚后不育的妇女常到此烧香许愿,求白衣奶奶赐儿赐女。在关帝庙和白衣殿之间,有两块人形怪石,状若一对翁媪,面带微笑,含情对视,当地人称其为石公石母。凡进殿观光者,都喜欢到石公石母像前驻足观瞻。 大殿为明代早期重修 常道观建于何年无考,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由鲁班在一夜之间建成,仅为传说,还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但从整体建筑形制来看,具有宋代的特征。现存的常道观为明代早期重修,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这座大殿面阔三间,为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这是最高的等级,通常用在皇家建筑中。无推山处理,所谓“推山”是将四阿顶正脊向两端推出,是清代之后庑殿顶处理的定规。该大殿的正脊较短,加上较为平缓的屋面举折,据此可以断定为明代建筑。另外,这座大殿屋脊装饰采用琉璃屋脊和龙吻的大式做法,正脊采用夔龙与卷草结合的夔龙卷草图案;两端龙吻的卷尾已经脱落,残存的拒鹊可以判定为典型的明代早期特征,因为拒鹊在唐代已经出现,明清之后则演化为剑把;正脊除了两端的鸱吻,中央雕有宝顶,由葫芦、麒麟、力士等造型构成,这是典型的宗教建筑做法。 这座大殿的屋顶原先铺满绿色琉璃瓦,但因风吹日晒,部分琉璃瓦表面的釉层脱落,形成了目前红绿斑驳的色调;从雕刻的花纹来看,大殿的垂脊同样采用卷草图案,垂脊端部的仙人走兽已大部脱落,翼角的套兽也已残损,仅保留了垂兽;檐口瓦当尚保留勾头、滴水,勾头处有瓦钉遗存,由此可以判断,目前保存的瓦当应为原构。 大殿现为东鹅庄小学办公室 针对大殿的斗拱,有专家认为,该大殿斗拱采用五踩重昂斗拱,昂头卷曲的卷昂处理,是典型的民间做法。大殿的正立面有2个柱头斗拱、2个角科斗拱;正立面的明间有3个平身科斗拱,次间也有3个平身科斗拱;屋角有飞檐翼角,角科斗拱之上挑檐桁、大连檐、小连檐、檐椽、飞椽和老角梁、仔角梁等木构件清晰可见。如此构造,的确繁杂,以至于让日后的工匠“仰视竭目力,出门即忘之”。这样的斗拱设计,也是明初较为显著的特征。因此,现在的这座大殿为明代早期重修的。 现殿院中除有奇花异草外,还有数十株松树。其中一株虬松,高约数丈,亭亭如盖,枝干相间,旁逸斜出。据说100年树身突出一轮,1971年该树被伐,树身恰是22轮,它整整活了2200年。虬松枝上生有大如手掌的骨朵,据传它有疗疾祛病的功能,远近群众常来树下拾取。 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常道观,经历代风雨侵蚀,如今墙体己斑驳裸露,仅余3间正殿作为东鹅庄小学办公室。但其巧妙的设计,精致的雕刻艺术,随着岁月的打磨,愈发晶莹剔透,散发着古韵的芬芳,展示着古朴和沧桑之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