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性情中,也有凶猛威厉、乖张易怒的一面。我们概而称之为“示威”。 《周史》载,徐州某县井中龙出,有母子三人同时目睹,三人“即时皆卒”。死了三个人还不算,还要“澍雨漂沫”,使城中人不得不“济之以筏,登城以避水”。《夷坚志》载,一龙出现在开封县茶肆,被役卒看见,“杀而分其肉”,十余日后,龙复仇,“大水犯都城,高出十丈,自西北牟驼冈至万胜门马监,民居尽没”。同书中还记有某人“断妒龙狱”,引起龙怒,“平江大风驾潮,漂溺数百里,田庐皆被其害”。《朝野佥载》载,唐人王景融葬父时挖到龙窟,大如瓮口。景融俯身窥望,忽见一股黑气如烟直上,冲其目,遂失明,“旬日而卒”。《录异记》载,荆州当阳县某井中有龙窠,某县令到任后,常系马于井旁,并将种种脏秽之物,倾倒于井中。一年后,此县令和他的马全变成了瞎子。 四川四面山上有一片水面,原为小溪,现称“龙潭”。发生于1927年的地面陷塌,使湖泊出高山。而民间却另有说法:这里原来有座寺庙,庙墙上用炭笔画了一条龙。某一天,一个调皮的牧童对着龙身撒了一泡尿,龙不堪其辱,便动怒发威,使雷雨交作,山崩地陷,造成这片湖泊。而那座庙也沉入湖底,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下龙宫。 龙之示威,盖源于龙的模糊集合对象的习性和危害。如湾鳄凶残伤人,蛇类阴毒咬人,雷雨使江河水涨成灾,龙卷风卷走人畜树木,泥石流冲毁房舍田园,等等。古人对这些现象不会有科学的解释,只好以“龙怒”、“龙怨”、“龙报仇”、“龙做孽”等说之。 1998年,在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的时候,有人就说过“龙王爷发怒了”的话。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话就不是迷信,不是牢骚,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龙是掌管江河湖海、雨晴涝旱的水神,将其视作自然界的象征和代表没有什么不可以。龙神发怒,也就是自然界在发怒。长期的乱砍滥伐,使森林覆盖率急剧减少,水土严重流失,泥沙大量沉积,河床日益增高;加之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导致气候异常,降雨集中——龙,也就是自然界,不发怒,不示威,才是怪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