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流传已久,然而这个传说形成于何时,却有不少争议。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赵逵夫认为,根据秦简《日书》所记,这一神话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赵逵夫是在近日举行的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观点的。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相传织女是神的女儿,因父母反对,她与牛郎结为夫妇后被迫天各一方,每年只能见一次。他们相会的日子是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被称为是中国的情人节。牵牛与织女原指两个星座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大东》,这一点在学术界没有歧义。但是牛郎与织女何时结为“夫妇”,进而演变为一段流传千年的爱情悲剧,却众说纷纭。 赵逵夫说,代表性观点是1955年范宁在《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中提出的“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可能在西汉,但完成却在汉末魏晋之间”,新编《辞源》一书中的“织女”条,也是采用这一说法。而赵逵夫认为这一神话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他的依据是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在秦简《日书》中,有明确提到牵牛娶织女之事。 赵逵夫认为,这些文字实际上反映了秦代以前民间关于牵牛、织女传说的认识。“他们的婚姻在此前民间流传中确是一个悲剧,而且广为流传,因此才写入《日书》。”赵逵夫说,由此可见,战国时期有关牵牛织女的传说同后代流传的在情节要素上基本一致,而且后代传说中有些细节也是在早期传说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据赵逵夫介绍,早在2000年另一名学者所著的《秦简日书集释》也指出,《日书》所记是“民间‘牛郎织女’故事在战国时期几经流传开来的可靠证据”。但长期以来这一观点未能引起人们注意。(王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