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的花朵》 ![]() 《风筝》 龙须沟·游园惊梦 下面我想说的是新中国电影里的老北京。 首当其冲的是北影1953年拍摄的《龙须沟》。在这之前一年,北影还拍了一部《一贯害人道》,也是北京的事,而且镜头从中山公园开始,算得上最早出现于新中国电影上的北京影像。而《龙须沟》更具代表性。它反映了北京城南最穷苦的老百姓的生活,再现了老天桥附近的人情风貌。您就瞧那条污水臭沟,虽然是搭的景,至今看来,其真实性具备了文献片的价值。新中国电影的老北京影像,从老百姓的大杂院开拍,这含义耐人寻味。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府,必然会把北京在内的全中国改变得旧貌换新颜。 果然如此,长影厂的编导严恭,在儿童片题材上反映北京新貌的“三部曲”出现了,那就是《祖国的花朵》、《罗小林的决心》、《哥哥和妹妹》。这三部影片的小主人公几乎是我们的同代人。特别是《祖国的花朵》一片,我是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提前看到的。虽然那时我已上了高中,但是亲近的少先队生活恍似昨日。白塔、绿树、红墙、蓝天,和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新中国新一代少年,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幸福、亲切。 与此同时,谢添编导的喜剧讽刺片《游园惊梦》让我们又看到了北京动物园里侯宝林、郭启儒等相声大师给新北京人带来了由衷的欢笑。这笑声,在后来几年的许多影片中听到过,如1958年上影拍摄的《兰兰和冬冬》的结尾;同年北影拍的《风筝》(与法国合拍)等等。 地下尖兵·探亲记 珍爱今天的人们更不会忘记过去。1957年长影拍的一部惊险片《地下尖兵》,故事就发生在解放前的北平。这部影片的编剧刘致祥先生,是我在北京21中读书时的语文老师,我们住在一条胡同。因此,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格外关注。片中颐和园到西直门的沿途风光,勾起我童年记忆。我们被解放北平的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机智的斗争事迹感动。如今,西直门城楼早拆了,刘先生也不知健在否?这一年,我与老一辈电影演员魏鹤龄先生相识,他正在拍摄《探亲记》,也是以北京为背景的。戏中他扮演的田老耕从农村来北京找儿子,所以在片中有大量逛北京的镜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田老耕在天安门前下了三轮车看毛主席像。那时的天安门广场非常清静,不像今天人头攒动。有意思的是,我和魏老曾逛了一次颐和园,并在排云殿下茶座小歇。游客中有认出这位老演员的,也仅仅多看一眼而已,并不围观,更无索要签名、留影的事发生。其实连我也没请魏老合影、签名。可见当时人们对名人的平和心态。 正是这一年,我参加了工作。1958年长影拍摄反映修建北京十三陵水库的影片《水库上的歌声》,首先在工地上给劳动者放映。我那时正在水库工地广播站。亲眼看到这部拍摄周期极短的电影,实在意外高兴。近年,我再去昌平,见到毛主席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仍然在水库大坝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