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蒋永敬先生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九五独白——一位民国史学者的自述》。该书全面回顾了蒋先生九十五年来的人生经历,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蒋永敬是著名民国史研究专家,人生经历丰富。年轻时作为一名政工人士参加了抗战,战后开赴东北,不久复员进入东北大学继续读书,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沈阳师专教书育人,时值东北战事正酣,他再次进入军界,后从沈阳撤到北平,进而撤到南京、上海,最终赴台。1949年之后,他第二次离开军队,进入台湾政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从此进入学术界,撰写了《鲍罗廷与武汉政权》《胡志明在中国》《国民党兴衰史》等史学著作。晚年他退而不休,延续着自己的学术生命。 笔者有幸面见过蒋先生两次,与之有过深入交流。老先生虽已年过九旬,但思维敏捷。《九五独白》一书,上半部分追忆了自己抗战时期的流亡避难、求学从军以及战后奔波的经历。下半部分乃回顾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史学研究与教学经历。蒋先生晚年思维敏捷,加上他本身就是著名的史学家。因此其回忆录所忆史实,可信度颇高。笔者阅毕此书,感慨良多,特撰此拙文,就其回忆录的史料价值,略述一二。 避难、求学、从军:蒋永敬的抗战经历 1922年,蒋永敬出生在安徽省定远县一户富裕人家。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他在安徽省立滁州中学求学。1937年12月,滁州中学遭到日军轰炸,他被迫离校返家。不久,定远沦陷,一家人开始了流亡避难生活。在此期间,安徽局势复杂混乱。政府军(主要是桂系部队)、日军你来我往,地方政府已然蒸发。全家人不仅需要躲避日军,还要防土匪袭击。“家中自卫枪支随身携带,此时余亦可用枪。某晚邻村有土匪抢劫,匪向该村开枪发出火光,余与永昌(蒋永昌)即向火光处放枪,匪竟逃走”。兵荒马乱的年代,社会失序,土匪也乘机打家劫舍,全然无爱国之心。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府一方面为抗战建国保留人才考虑,另一方面为防止广大青年被中共吸收。开始进行战区学生的收容和安抚工作,兴办多所国立中学,实行免费教育。1939年春,蒋永敬考入安徽省第十一临时中学继续学业,1942年夏毕业。此时战局更为复杂,新四军、桂军、伪军、日军彼此交织。据蒋所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他从皖西返家探亲。途经一处伪军关卡时,被盘查,遂不得不告知自己从政府控制区来。“伪军愿意自动保护,一再表明降敌非所愿,仍愿听从政府报效国家。护送余等出日伪区。”由此可见,抗战时期战区的伪军亦有其复杂多变的一面。 中学毕业后,蒋永敬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考入位于临时省会皖西立煌县(今六安市金寨县)的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继续学业。据蒋观察,桂军在皖,军纪腐败,办企业公司,实际从事走私勾当。身处战区的大学生,生活日益困顿。如蒋所述,“余之经济状况日窘,学膳杂等费虽全免,然其他必要零用费用均缺,赖工读补助,课余抄写讲义,用钢针笔在钢板刻蜡纸,以滚筒蘸油墨印之。主食为粗糙米饭,副食以黄豆加盐煮之,偶有肉食,曰‘打牙祭’。”战区大学生的艰苦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1944年夏,抗战局势风云突变。日军之“一号会战”予国军重创。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影响下,大三学生蒋永敬报名参军,从皖西经河南,辗转至云南曲靖,编入青年军第207师。随后他成为一名少尉政工人员,在大后方生活了大半年。通过他的回忆,可知青年军的武器装备堪称优良。207师下辖三个团,另有直属工兵营、辎重营、搜索连、通讯、卫生等单位。每团三个营,营辖四连,步兵连三,机枪连一。每连三排、排分三班,每班十二人。每班一挺轻机枪,连队政工人员配有手枪和冲锋枪。军营的生活枯燥无聊,时常发生士兵军械被抢事件,据蒋言乃是龙云的滇军所为。中央军与地方军的矛盾直至抗战军兴,恐也未能完全消弭。 复员、读书、再回军队:内战中的蒋永敬 1945年的8月10日,蒋所在的连队就通过营中之美军顾问得知日本要投降了。207师不久即离开驻地,经贵州到湖南,从长沙乘船至武汉,顺江而下到达上海。随即乘美舰开赴秦皇岛,走陆路进入东北。此时207师编入新六军,驻扎在沈阳。战后复员工作陆续展开,蒋永敬选择进入东北大学教育系读大四,以期圆自己的学士梦。此时的东北,已经不是求学读书的沃土。蒋永敬所在的东北大学也不太平,校内学潮迭起,国共双方的校园争斗甚是严重。1947年夏,东北大学一些学生呼应南京的五二零运动,也搞起了“反饥饿、反内战”的罢课示威活动,左、右两派争执不下,校园秩序混乱。蒋永敬等从青年军复员过来的同学,作为中立势力,对罢课活动不满,想要恢复秩序,正常上课,但又不敢公开倡导。内战时期大学校园中的派系斗争复杂纠葛,于此可见一斑。 一年的大学生活很快结束,蒋永敬至沈阳师专任职。然而此时的东北局势已经十分紧张,沈阳朝不保夕,人人思危。陈诚就任东北行辕主任,也未能扭转局面。此时蒋在沈阳市选举事务所兼任宣传股长,全程参与了当时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的选举。就其所观察,选举之暗箱操作,令人震惊。据悉,开票在夜间进行,不准民众围观。有人做假票,不小心将成本的选票投入票箱。1948年初,沈阳物价飞涨,蒋永敬作为一名师专教师,已经十分落魄,生活窘迫。不得已再次回到207师,在熟人的帮助下,成为师政治部一名少校政治教官,生活总算有了着落。此时的207师已经没了当年的那般豪气。“官兵之生活与精神,大不如前。伙食品质尤差,有见饭即愁者”。局势危机中,一些基层军官开始以“请长假”为名脱离军队,有的在办公室中放言国民党必败。蒋永敬所在的政工处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公开吃空缺。在他看来,“部队吃空缺问题,视为违法、贪污,政工人员有监督职责”。然而,恰恰就是负责监督的政工人员自己都开始吃空缺,国民党军队已显败象。 沈阳陷落前,蒋永敬以“请长假”的名义离开东北,先至北平,后赴南京。1949年1月,风雨飘摇之际,蒋在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政工处谋得一少校科员职务,勉强度日。其妻时在上海,苦不堪言。蒋在回忆录里转载了爱妻逗留上海期间的几则日记。如1949年2月26日云:“买来线绒一磅半,银圆五块,42000元代金券。”3月31日记:“生活真讨厌,每天每时都在嚷着钞票,叫得我头晕!”通货膨胀,一般百姓之生活叫苦连天。金圆券改革失败,国民党的丧钟已经敲响。 个人命运与政权鼎革交织的1949 1949年4月21日,蒋永敬随部转移到上海。其间,蒋曾在车站遇到年轻的蒋纬国,与之交谈。蒋永敬言局势悲观,蒋纬国未予理睬。不久,人民解放军逼近上海,蒋永敬携妻子登吴淞舰,准备离开上海。蒋回忆此间情形,“(登舰)发生抢登情形,有落水者,有失落者。”船在舟山稍作停留,5月30日抵达高雄。海岛对面的大陆,已经易主。 “余自童年即开始逃反(避难),由逃军阀之反,而逃日军之反……到台后未再逃反矣”。这是95岁的蒋永敬回忆年轻时期的生活的内心感慨。回首那段往事,不知多少万青年像他这般过了数十年的逃难生活。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蝼蚁般的小民被“风”吹来吹去,为了生存不得不努力挣扎。蒋永敬对抗战、内战经历的严谨而清晰的回忆,有助于今人对那段历史的深入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