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编:孔敬日期:2018-01-09 审核:马爽日期:2018-01-09审核意见:通过 民族语言教育研究前沿动态 ——(2017年下半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作者:孔敬 2017年下半年,民族语言教育研究领域主要探讨了民族语双语教学的发展、双语教育中的汉语教学、跨境民族语言教育等内容。 在民族语言双语教育发展方面,青海民族大学物电学院耿才华、青海大学省情研究中心拉格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分析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具体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扶持举措相对不足、对“民+汉”双语教育的认识有待加强、双语师资短缺与双语教育资源不足等。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相关理论和方法论为基本理念和学科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思想,以现代化的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手段和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最大化利用上,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科技实现远距离输送和传播,使当代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和无限延伸,形成超出传统校园向更广泛的区域辐射的开放式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对双语教育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也是解决双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网络教育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方式灵活、教学形式个性化,以及高效率、低费用的特点,为提高双语教育成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促进双语教育发展必须注重双语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加大双语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双语教学的汉语教学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任玉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吴瑞林在《学校教育资源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成绩的影响——基于新疆大规模教育测评结果的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一文中,对新疆地区3种教育模式下的242所小学校长及六年级13785名学生进行多水平回归分析,研究学校教育资源因素对学生汉语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语幼儿园对双语班学生汉语成绩具有显著影响;(2)学生汉语成绩在学校间存在显著差异;(3)在学校教育资源方面,生均藏书数量、民考汉教师比例、教师教学水平对学生汉语成绩具有显著影响;(4)学校资源变量不仅对汉语成绩产生直接作用,并且通过学生个体水平变量对汉语成绩产生积极的或负向的影响。从结论中得到三点启示:(1)学前双语教育对学生汉语成绩存在显著影响,应加大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工作;(2)控制其他变量后,教师汉语水平不能显著影响学生汉语成绩,而民族教师比例对学生汉语成绩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加快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3)学校教育资源能够通过家庭环境对学生汉语成绩产生影响,应加强家校合作。总之,通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有利于全面提升新疆双语教育质量。 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编辑室赵晓非等在《少数民族学前幼儿汉语词汇和语句能力的测评分析——基于新疆双语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质量监测》(《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一文中,基于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的"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双语幼儿园)"项目的大规模测评数据,通过对幼儿初步汉语能力各因子的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综合比较2012—2016年幼儿初步汉语能力变化趋势,幼儿汉语听说能力整体在向上发展,属于语言输出内容的“汉语词汇掌握”和“初步语句意识”正是幼儿学习汉语的难点所在,也是幼儿汉语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今后的少数民族学前汉语教学中,应该更关注民族差异、生活化、学习情趣和表达性技能,科学地制定教学内容,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初步汉语能力。如在民族差异方面,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分属语系、句法结构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在语句表达方面,与同属于汉藏语系的傣语在汉语学习上难点自然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汉语的差异,区别两种语言在词汇信息和句法信息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内容。 在跨境民族语言教育研究方面,主要关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彪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南亚的微观外语教育规划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阐述了语言与国家的战略发展密切相关,语言互通才能促进“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语言“表情”“通事”和“通心”的桥梁作用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境语言和周边国家的语言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过程中具有互联互通作用,是构成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作者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聚居的景洪、河口和瑞丽三个边境口岸地区的466名受访者进行外语使用状况问卷调查,在受访者民族身份与跨境语言关系、语种的地域分布、语种数量、使用频率、语言地位、专业知识使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初步掌握了云南边境口岸地区的外语使用特点。基于调查结果,就教学语种、学习者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教育规划建议:一是教学语种规划,应积极规划开设涵盖东南亚11国的官方语言;二是学习者规划,依据语言谱系分类的原理,应积极规划和指导跨境少数民族选择和学习与母语相近或相似的东南亚语种,培养少数民族多语外语人才;三是语种地位规划,云南边境口岸地区的外语使用具有多层次性,语种规划也应满足多层次需求,如英语是国际通用语,在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应给予英语在云南边境口岸地区第一外语的地位;四是人才培养模式规划,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索“英语+东南亚语种+区域文化知识”的双语或多语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五是教学内容规划,教学内容应该为培养既掌握熟练外语语言技能,又熟悉周边国家文化传统和地域知识的区域性复合型人才服务。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丽萍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壮语教育的新机遇和新使命》(《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阐述了壮族和泰国的泰族是“同源异流”的民族,壮语和东南亚侗台语民族语言有许多相近相同之处,学好壮语有利于进一步掌握东南亚侗台语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我国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以语言为先导,需要培养大量的懂得沿线国家语言的专门人才,由此壮语教育的转型和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壮语教育也将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如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壮语人才的培养、建构适应“一带一路”发展趋势的“外向型”壮语教育新模式、借助语言相通实现侗台语民族“民心相通”与文化共生。壮语教育有关部门有必要研究实施壮语教育的新策略,加快壮语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民族语言人才的培养,建构具有国际视野的“壮—汉—泰”兼顾的壮语教育体系,开发多样化的侗台语的民族教育文化资源,建构“师资—市场—就业”联通的壮语人才培养机制。以此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开创壮语教育的新局面。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谷亚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吴霓、云南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古文凤在《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安全与双语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一文中,阐述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力发展云南跨境民族双语教育,有利于抢救和保护跨境民族古籍文献及濒危语言、增强境内跨境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以及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增进其国家认同,维护跨境民族文化安全及国家安全。为此,国家要保护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字,加大跨境民族双语教育投入,大力培养跨境民族双语双文化人才;鼓励跨境民族双语人才创造更多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创办更多的跨境民族语言媒体,创设跨境民族双语社区环境,繁荣和发展跨境民族语言文化,丰富跨境民族文化生活。作者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跨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策:一是在云南民族大学和云南各自治州的地方院校开设跨境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班,招收境内外跨境民族学生,传承、保护、传播我国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字;用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字出版图书、音像、报纸、刊物,建立民族文字网站,用事实向境外跨境民族宣传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展示云南多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面貌。利用国内跨境民族语文和汉语文两种语言文字,形成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境外民族同胞的纽带。二是政府要加大对跨境民族双语教育的财政支持,发展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化教育事业。通过加大对边境民族教育的投入,在基础教育早期阶段实施以民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育教学,提高跨境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养,提高跨境民族的民族语文表达能力、运用民族语文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及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的创造与生产能力。三是国家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鼓励跨境民族双语双文化人才和文化艺术单位利用跨境民族语言文字,以我国国情为背景创作和生产出更多的电影、电视、歌曲、小说、诗歌等文化艺术作品及图书、音像出版物;国家应通过专项财政拨款资助云南省各民族自治州创办更多的跨境民族语言广播电台、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站,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国内外时事和科学技术知识,丰富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化生活,学习和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自觉抵御境外文化和西方文化入侵,维护民族文化安全,从而增强国家意识,促进国家认同,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