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面对日军“铁壁合围” 刘伯承有何预案且从未失手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环球网 王瑾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父亲(刘伯承)根据日军出兵的不同方向,在地图上标了不同的“利害变换线”,同时对突围也有上、中、下三种方案。上是找到敌人合围的最后缝隙,在敌人接近变换线时跳出去。中是用小股部队袭击日军,制造缝隙带领司令部机关跳出去。下是一边打,一边向深山里退。整个抗战中,父亲从未失过手,每次都能带机关部队跳出日军的“铁壁合围”。
    
    刘伯承 资料图
    本文摘自:环球网,作者:王瑾,原题:刘伯承儿子:父亲2小时灭1500日军日呼神机军师,节选
    记者:日军1942年对太行山的“五一大扫荡”,重点攻势是太行山南部129师师部,刘帅率部四昼夜艰苦奋战胜利突围。冈村宁次评价说,“此次‘扫荡’唯有一个‘刘伯承集团’没有受损,日后定当多加注意。”请您讲讲当时的情况?据说当时日军一万五千多人,而刘帅只有两千人?
    刘:父亲在指挥反“五一大扫荡”时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准备得早。他派出的侦察分队5月初就报告,日本小分队化装成中国人分组配翻译进行训练,父亲判断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即将开始。6月9日日军开始行动,而父亲在5月21日就让部队完成了准备工作,开始转移。日军以为八路军的司令部还在原地,当然扑个空。
    第二个特点是对日军的“扫荡”战术有充分的分析。日军对八路军的“扫荡”使用的战术是“铁壁合围”,父亲对日军这一战术有详细的分析和周密的对策。
    日军“铁壁合围”是对袭击目标进行第一次包围,如果发现八路军有突围的情况,紧接着实施第二次包围。父亲根据日军出兵的不同方向,在地图上标了不同的“利害变换线”,同时对突围也有上、中、下三种方案。上是找到敌人合围的最后缝隙,在敌人接近变换线时跳出去。中是用小股部队袭击日军,制造缝隙带领司令部机关跳出去。下是一边打,一边向深山里退。整个抗战中,父亲从未失过手,每次都能带机关部队跳出日军的“铁壁合围”。
    父亲打仗的特点是谨慎、多谋、精确,这也来源于他勇敢、镇静、周密思考,重视侦察工作。为准确利用“利害变换线”突围,他经常亲自到阵地上观察敌情。李聚奎上将曾回忆,在与日军作战时,刘师长为了观察地形,经常亲自到前线阵地上去,有时候近得连日军的胡子都能看见。所以可以说,父亲的运筹帷幄来源于知己知彼,来源于对战场态势的正确感悟。
    1942年抗日烽火如火如荼,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给他过五十大寿,以鼓舞振奋军心。当时朱老总评价他“智、信、仁、勇、严,有古名将风范”。陈老总评价他“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兵器知识》杂志2015-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