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55、愿为王剃须喻 译文: 从前有位国王,有一个亲信在两军对阵交战中冒著生命危险救了他,使他毫毛未损。国王很是欢喜,要满足他的愿望,就问他:「你有什么要求,随你提出来,都满足你。」这位亲信就答道:「大王要剃须时,希望让我剃。」国王说:「这事若是能满足你的意愿,好的。」如此愚人,世人都嗤笑。统治半个天下,做大臣宰相,都是可以得到的,却求这种贱业。 愚人也是这样。诸佛过去时长期专就困难之处做苦行之事,自己达到了成佛的境地。若是能碰上佛出世、听闻佛的遗教以及获得人身,都是至难的事,就如盲龟百年浮出一次海面,恰好钻入了浮木的孔中一般。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也得,然而愚人的意愿下劣,稍稍奉持一点儿戒律,就以为足够了,并不求涅槃这一胜妙之法。无心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自愿做些卑贱的事情,就以为很满足了。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55、愿为王剃须喻 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没命救王①,使得安全。王大欢喜,与其所愿。即便问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②。”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王言:“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国之治③,大臣辅相④,悉皆可得,乃求贱业。 愚人亦尔。诸佛于无量劫难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遗法⑤,人身难得,譬如盲龟值浮木孔⑥。此二难值⑦,今已遭遇。然其意劣⑧,奉持少戒,便以为足,不求涅槃胜妙法也。无心进求,自行邪事,便以为足⑨。 注释: ①没命:没,他本作“”殁“。《左传.隐公三年》:”得保首领以没。“没命,殁,舍命。 ②恣:听任;任凭。 ③半国之治:分出一半的国土而统治,即分土为王之意。 ④辅相:宰相。 ⑤遗法:亦作遗教、遗诫、遗训、遗告、遗化等。指佛祖遗留于后世之教法;或特指释迦牟尼佛临终时所说之教法。 ⑥盲龟值浮木孔:佛教传说:在汪洋大海上,漂浮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有一小孔,只够一只海龟的头从孔中伸出。有一只双眼失明的长寿海龟,每百年一出其头,当得值遇此孔。此譬喻出自《杂阿含经》卷十五,比喻人身难得,理应珍惜。因颇为著名,经论中记载甚多,或谓”一眼之龟“。 ⑦二难:指瞎眼之龟,值浮木孔,二者都难能遇上。 ⑧意劣:见识低下。 ⑨以:他本为”已“。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