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辽西地区出土史前时期人像与呼麦传承

http://www.newdu.com 2018-02-19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 张宇 参加讨论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大量人物造像,雕刻手法多样,写实性较强。人物造像在体现红山先民在雕刻方面的较高水平的同时,也影射出了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崇拜的思想。辽西地区出土史前时期人像“呼麦式”的形象刻画可以看出萨满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以及“呼”在萨满文化中的重要性,即“呼”的通神性。呼麦伴随着萨满文化逐步发展,流行于后世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并在祭祀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甚至在古代中原地区因为“呼”而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
    关键词:游牧文化;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出土人像;巫觋崇拜;呼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1-0033-04
     
    《国语?楚语》中写道:“古者民神不杂……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从红山文化出土石质、玉质人像的出土情况分析,其所描绘的形象正是我国史前时期红山先民的巫觋形象。“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正与红山文化出土人像互相映证,也证明了我国原始宗教的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对人像面部特写的研究,证明了“呼”在史前时期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辽西地区出土史前时期人像造型分析
    1982年敖汉旗赵宝沟遗址出土一件陶塑人头(图1)[1],长5.1厘米、宽4.5厘米,后脑塑空,眉、眼、鼻、口、耳均突出,神态祥和。嘴部突出,似呼语状。
    图1 赵宝沟陶塑人面
    2012年6月,敖汉旗兴隆沟遗址采集、出土了60余块陶塑人像残片,经过拼接、粘合、修复后,为一尊完整的陶塑人像。此尊塑像为一男性,通高55厘米,泥质红陶,盘腿正坐,背略弓,身体为桶罐状稍前倾,双手叠放于腹部与双腿交接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目圆睁,双眼成球形嵌入眼眶内,嘴向前伸呈“O”形,似呼语状。面部神态逼真,五官清晰,比例协调,轮廓分明,该形象应当是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巫、王或祖先一类的形象(图2)。
    图2 兴隆沟出土陶塑人像
    1980年巴林右旗博物馆在那日斯台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两件石人[2]。一件高19.4厘米(图3{1}),头部菱形,双眼与眉向下倾斜呈“八”字形,眼呈梭形,鼻部呈三角形。另一件石人通高35.5厘米(图3{2}),眉弓隆起,双眼凹陷。嘴张开,下唇明显。两臂弯曲前伸,两手因残损不明。
    图3 那日斯台遗址石人
    1987年巴彦塔拉苏达勒遗址西南侧墓葬出土一件人面形玉饰(图4),人面呈片状,正面近圆形,眼微凸略呈梭形,双眼用阴线刻画出轮廓,并以阴线刻作发际区分画面部轮廓。头顶一处明显凹槽,鼻部微凸呈三角形,嘴部凹陷。
    图4 巴彦塔拉苏达勒遗址人面形玉饰
    此外,敖汉旗的当地老百姓在田间整地时捡出一石质人像,经测定年代为距今约6500-5000年,正是红山时期人像。该人像双乳突出,腹鼓,双眼深陷,口部张开,呈呼语状(图5{1})。赤峰市博物馆藏一件石雕女神像,外形、动作、表情等方面都与上件石人极其相似,也是双眼凹陷,嘴部张开,双手敷于胸前,双腿呈盘坐的姿势(图5{2})。
    图5 敖汉旗出土石像与赤峰博物馆藏石像
    2015年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所对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发掘的过程中出土了两件陶人头像(图6)。石人头像如铅球般大小,双眼紧闭,额宽面阔。陶人头像比乒乓球略大,盖状发型,双眼微闭,嘴部微张,形状与敖汉旗兴隆沟出土陶人极其相似,作呼语状。
    图6 辽宁省半拉山遗址出土人像
    2002年9月,辽宁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发掘中,发现了中心大墓(02NXVIM4),出土8件随葬器物中有一件玉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玉呈淡绿色,质地细密坚硬。玉人为条状(图7),正面纵向突起,俯视近似三棱柱。双腿并立,双臂弯曲贴于前胸,手心向内,十指分开。双足斜立脚面与腿平齐。郭大顺先生指出此姿势并不是站姿,而是平卧[3]。面部以阴线将头顶、双耳、面部、颈部分割描绘出来。手臂,腹部,腿部,足部,股沟皆用阴线隔开。颈部左右及背面穿3孔,应当是供配系所用。
    图7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出土玉人
    2016年7月,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南湾子遗址出土两件石雕人像,五官、肢体描写清晰。一件整体呈近似三棱柱装(图8{1}),高45.6cm,宽15.6cm,高10.8cm。双眉刻成凹槽,双眼与嘴内凹,嘴部呈梭形作呼语状,额头、鼻梁、鼻与耳均突出。另一件石人总体呈片状(图8{2})。双眉突出呈线形延伸至耳部,鼻部突出,双眼与嘴内凹,嘴部呈梭形作呼语状。两件石人均出土于房屋内灶址旁。按出土情况分析,两件石人当时应该是矗立在灶旁。经对同时出土陶器的鉴定,石人年代大致为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
    图8 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出土石人
    辽西地区出土人像对面部表情的刻画各有特点,采用写实手法捏塑雕刻,或者以阴线或沟槽区分五官和面部彩绘。表情或安然祥和、或五官上提,表情丰富,但总体都是对神灵、祖先或是巫觋的形象的描述。敖汉旗兴隆沟陶人和辽宁半拉山遗址陶人的呼语动作的嘴部特写,就是对“呼”的实物证明。牛河梁玉人面部表情较为丰富,双目微闭上提,双眉上弯,嘴紧闭上翘,面部表情紧张严肃。郭大顺先生称其为:“表现人在呼吸时深吸气的状态,是在以气做法。”[4]这种表情正是表现大巫作法时的形象,杨伯达先生也认为是“玉觋像”[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